第2章 如何快速与陌生人打开话题

第一次自我介绍要独特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社交场合,在与不熟识的人或完全陌生的人交谈前我们免不了要先自我介绍一番。很多人觉得自我介绍很容易,比如说:“您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这不就算是相互认识了吗了?

当然,如果是泛泛之交,像这样平淡无奇的介绍还算是能说得过去,但下次见面时,你十有八九会被对方忘记名字,甚至压根儿忘掉你这个人。忘记他人是谁会令人十分尴尬,不被人记住是谁也是一件尴尬之事。所以,如果说第一次自我介绍是社交的基本功,那么确实应该学习一下如何做自我介绍才能让别人耳目一新,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在社交活动中有独特的一面。

在一次非正式聚会中,有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这样介绍自己:“您好,我叫某某,今年刚毕业,正在找工作。”作为来宾之一的一名女士听后当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接话说:“是吗?那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名男生的自我介绍其实有些不得要领。首先,聚会中的女士和他完全不熟,在对他的性格和特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传达给那位女士一个他正在找工作的信息,属于无效信息。就这点而言,聚会中另一个女生做得更得要领一些。她介绍自己的方式是首先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人和自己形成对比,她同样和那位女士说:“你好,听说你是一位软件IT精英。”那位女士赶紧说:“哪里算精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女生笑吟吟地说:“我也是,不过我更喜欢IT硬件,我是一名财经学校毕业的学生。”

这位女生的开场语至少与那位女士有两个话题可以聊——软件和硬件。等到聊得比较熟了之后,那个女生自然地提到找工作的事,那位女士则表示可以引荐她认识在IT行工作的朋友,开场话题就这样来得水到渠成。

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绍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长可短,虽然有些人自我介绍也许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吸引别人的也许正是两个人的共同之处或者是这个人某个让你感兴趣的亮点。所以在向不熟的人或陌生的人介绍自己时最好不要单刀直入,还是要先找到与对方的共同话题再开口,这样再介绍自己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如果还要想缩小自己和对方之间的距离,那就必须先激起对方的兴趣,比如先了解对方的身份,选用恰当的语言来寻找话题和相似点。一个青年人运用了幽默艺术介绍自己:“朋友们,我把自己‘出卖’一下,我叫重庆,但我并不是重庆人。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我妈生我的那天,正好我的叔叔要娶新娘子,爷爷就给我取了这个含有双庆意思的名字。”这个年轻人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使他和大家融合在一起了。

“重庆”这个自我介绍就很独特,也容易让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想介绍自己与众不同,除了要把自己的姓名、年龄,来自哪里(我是谁)说明白之外,关键是要把你自己的特点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共同点的基础上更强调不同点,否则你绝无可能在众多的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你在一家电脑软件公司就职,最好选择与你职业特色相关的话题做开场介绍;比如你在金融公司工作,便可以选择投资理财的话题交谈。当然话题所指必须突出与自己相关的联系。

介绍自己时内容的次序也很重要,是否能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全在于叙述时的逻辑层次和表达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让别人了解的有关自己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般都应是你最得意之事。当然,自我介绍中也可以适当地赞美别人,此时首先态度应该真诚,要找到相关的转折点,与自己形成对比;同时介绍自己时要突出自己的亮点,不过以谦虚低调为好,免得让别人留下此人爱吹嘘的第一印象。

而一些十分“蹩脚”的自我介绍,容易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尽量要避免,如急于表现自己;在不适当的时候打断别人的谈话;介绍自己时夸大自己,或长篇大论,夸夸其谈;或不敢表现自己,遮遮掩掩,唯唯诺诺,好像生怕别人摸了自己的底细;或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给别人一种逻辑混乱的感觉,甚至别人连名字都没听不清楚;……

做好自我介绍,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时间的掌握

自我介绍时首先应有礼貌,如果别人正在注意别的东西,可以稍微等一下,等他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时再开始。如果在一大群人声鼎沸的喧闹环境中,更要把控介绍的时机,否则,闹闹哄哄的,可想而知,你介绍自己时的效果如何。而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要连贯,不要分神。当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介绍可轻松一些,这样就不会让对方觉得太严肃。还有在介绍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既不能超时太长,也不能过于简短。

2.态度谦和,彬彬有礼

进行自我介绍,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有礼貌。还应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猥猥琐琐,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语气自然、亲切,语速正常,语音清晰。

正确的做法是:介绍自我时面带微笑,既不要谄媚,也不要自卑。话不要多,声音要足够洪亮,底气要足,语速要自然。总之,一定要彬彬有礼,大方得体,不过分殷勤,也不太过拘谨或谦让。

3.实话实说,不能虚假

进行自我介绍时内容要真实,要实事求是,有可信度,不可编造假话,编造不实之词,或自吹自擂,夸大其辞。

4.注意身体语言的配合

在作自我介绍时,身体语言也要注意。比如,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四处游离,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会给人做事随便、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觉。

眼睛最好要多注视对方,但也不能长久注视或目不转睛。再就是尽量少加一些手的辅助动作,双手比画,或一手动来动去,因为这毕竟不是在作讲演,总之,保持得体的姿态是十分很重要的。

5.谨防表述上过于口语化

生活中,人们说话时常常使用很多通俗易懂的口语,这样的表述会让人觉得平民、亲民,在交谈中增加融洽气氛。

然而,作自我介绍时忌过分口语化,因为太多的口语容易让人觉得说话俗气、随便,当然拗口的书面化语言会给人留下要么你是故弄玄虚,要么是书呆子的不好印象。所以介绍时语言上也要把握一个“度”。

6.不要使用方言俚语

我国南北方差异大,口音有所不同,但是普通话是通用场合的规范化语言,所以介绍自己时尽量不要满口方言俚语,否则他人听不懂,如果再因此闹出笑话、造成误会,岂不是更尴尬?

7.使用文明用语,避免脏话或者庸俗化的词汇

在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使用文明用语,避免使用脏话或庸俗化的词汇。

8.介绍要有头有尾

自我介绍很重视第一句话,但也不要忽视最后一句话的重要性。所以自我介绍结束时,一定要给别人一个清晰的结尾,让别人明确地知道你的介绍已经结束,否则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搭讪要会看场合

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说在什么场合要说什么话。我们与人交谈虽然不一定需要多么高的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有时,很好的话题、优美的话语也会让交谈冷场或者气氛尴尬;有时,不看场合说话甚至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所以,搭讪的艺术首先强调的就是说话要看场合的艺术。试想,在跟朋友谈心时,像作报告那样抑扬顿挫,朋友什么心情?在悲哀、肃穆的葬礼仪式上讲话,像相声演员那样通篇幽默之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我们在交谈时,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当时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因地制宜,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话题的选择上,在人家办喜事的场合时,就不要谈使人丧气的话题;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一般忌谈逗乐的话题;在大庭广众中作演说、作报告,应当讲正面的话题,而且话题要求集中。如果是聊天,则可以不断转换话题,甚至离题也有离题的乐趣。

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来说,人们谈话、聊天、交谈时一般要按照场合的需要来决定,无论是逻辑层次的设计、内容的安排,还是言语形式的表达,都应该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做到灵活自如。这样才能语通意顺,条理清晰,别人才能听得懂,也能接得上话。

所以,交谈时要注意场合的庄重与否、亲密与否、正式与否、喜庆与否。下面我们就列举在一些常见场合中要注意的说话方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

常言说: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讲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但是如果对外边的人讲话,还是应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当然这话仅是个比喻,即与不相熟或不认识的人说话要考虑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过于直白或称兄道弟,不考虑后果说话。

老李和老赵平时爱逗乐子,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

后来,老李因病住进了医院,老赵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老李立刻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这个案例说明,说话真的要看场合、看情况。老李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老赵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老李怎能不反感、不恼火?当然,老赵自以为与老李熟,只可惜他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了不愉快。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这个区分也是很重要的,正式场合说话时就应该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胡扯”、“瞎聊”。非正式场合,可随便一些,可以聊聊家常,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场合不分,要么非正式场合,谈话味同嚼蜡,要么正式场合,讲话俗不可耐,还有些人非正式场合说话文绉绉,这都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大文豪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立论》,讲的是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希望讨点好兆头。

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人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这人也收到几句谢谢。最后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这人得到一顿这家合力的痛打。

在这篇散文讲的故事中,孩子满月是喜事,主人家愿意听赞美之词,大家所说赞美之话尽管是信口之言,主人亦十分高兴。而说孩子将来必死虽然是有据之言,却使主人火冒三丈。这就是言语与场合的喜庆气氛不相协调造成的。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交谈在“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也是要有区别的。比如这句话“我特地跑来看你”,就显得很庄重;“我顺便过来看你”,就有点随随便便来看你的意思了。如果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者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平常的日子里,明明可以说“我顺便来看你”偏偏说成是“特地来看你”,就会有些小题大做,让对方感到紧张。

一位湘籍著名女歌星应邀到长沙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话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就有失体之嫌,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为评委,难道就是这样做裁判,这样为选手打分的吗?其公正性何在?

由上述可知,人的谈吐,以及说话话题的性质必须跟所处的场合协调。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我们应该从不同目的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你逗逗这个小孩玩,逗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会以为你这个人太不懂事了。

有个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仪表不俗,可就是不会说话。

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时我还来喝酒。”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

这个年轻人说话就是不分喜庆与悲痛场合,由于说话太不合时宜,以后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敢请他呢?

不看场合,随口就说;或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或无所顾忌,想到什么说什么,这都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低能力表现。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因而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不同事,就应该学会说符合场合或场景的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开场白最好与众不同

开场白指的是一个人开头所说的话。人在说话时如果直接进入主题难免有突兀之感,此时大多数人常常会先来一段开场白来铺垫一下。英国有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场白的成功,往往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为后面的交谈定下良好的基调。

与众不同的开场白是一个人成功赢得别人好感的敲门砖,如果我们一开场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对方的认可、肯定,接下来我们就能有很好的沟通。反之,开场白说得再多,但不受欢迎,有时接下来的沟通也会不顺利。

你的开场白是不是千篇一律?

你的开场白是不是有点俗套了?

你的开场白是不是不合时宜?

改变一下!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让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推销员小周,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去回访一位公司的经理。这位经理看着气喘吁吁的小周,笑着说:“小周,这么努力工作,这么热的天还到处跑。”

“有你这么好的客户支持,再热的天我也不在乎。”小周热情地说。

“唉,我们公司的员工如果都像你这样做,那该多好啊。”经理感慨地说。接着他热情地问小周喝哪一种饮料,是可乐,还是菊花茶。

小周说只要一杯白开水就可以了。

“那么多的饮料你不要,偏偏要喝白开水,为什么?”经理有点不明白。

“我一天要拜访十几个人,如果一天喝几十杯这种有糖的饮料,看我这身体,不得糖尿病才怪。”小周说。

“也是啊,要得了这种病还真让人头痛。”这位经理说。

“所以现在公司的重大疾病保单很畅销。”小周不动声色却不失时机地说。

“好,拿来看看吧。”经理说道。

就这样,小周又签了一张保单。没想到吧,白开水也可以成为成交保单的关键。案例中小周这样的开场白是生活中经典的开场白。

再举一个案例,这是一篇文章的开首语。

在近百年前,伦敦出了一本被公认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全球最伟大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出一千册,两星期共销出一万五千册,以后又不知再版了多少次,不久,世界各国都有了它的译本。

大银行家摩根以一笔可观的钱,买到了这部书的原稿,现在这份原稿和摩根其他无价的宝物,一起陈列在纽约的美术馆中。到底这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那就是狄更斯的《圣诞节欢歌》……

这篇文章的开首语,是不是一开始就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且渐渐引发我们的兴趣?是的,原因在于它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的心情犹如悬在半空中一样,看到第一句而急于看到下文。因为人都有好奇心,很多人都会被自己的好奇心所影响。如果我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能引起对方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就已经掌握住对方的兴趣和注意力了。

因此,能赢得他人的认同注意,往往取决于开场白是否精彩到能吸引住他人的“求听欲”、“求看欲”。

一般来说,开场白必须在开始说第一句话时就讲得趣味盎然,不要等到第二句,更不要等到第三句。写文章亦是如此。

但这第一句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得先捉摸对方到底要听什么。这就要看选择的话题了,以及当时的场合、情境所决定。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要灵活掌握。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站在对方的面前说话时,第一句话最好就是对方注意的焦点。若我们第一句话讲得不好时,接下来要想紧紧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如果一开始失去对方的注意力,那恐怕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

1883年,恩格斯在伦敦参加马克思的葬礼时,在墓前说:“3月14日下午2点3刻,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不说马克思“逝世”而说思想家“停止思想”,说“睡着了”,即是用委婉的语言技巧,表达了对伟大革命导师去世的巨大悲痛,渲染了悼念的气氛。这样的词汇和语气让我们身临其境,顺利地切入正题。

开场白最好与众不同,不拘泥于一格,要多种多样,讲话时可以酌情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入式

这种开场白就是我们说的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或者叙述目的,或者叙述具体的事实,或者叙述交谈的缘由……但都是以直入的方式来进行。

2.导入式

这种开场白就是要在讲明主题之前先来一个铺垫。用一段与主题既无直接关系又有联系的话调动对方的感情,层层引申,引起对方的兴趣之后再展开正题。

导入的楔子,可以是个幽默故事,可以是一件惊人事实,可以是一则笑话,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个比喻,或一段名言,还可以做出某种承诺,提出某个问题等。

3.即兴式

这种方式是开头就地取材,临场发挥。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讲当场的情景、当日的天气,或者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接过旁边说话人的话茬儿。

开场白无论如何开头,总的要旨不变,那就是抓住对方的全部注意力,为接下来的谈话打开局面。还有就是万万不可故弄玄虚,或者东拉西扯,谈话不着边际。

既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头”开好。

有些客套话不能省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面要说些客套话,也就是“寒暄”,这是一种用固定的词语进行接触并表示礼貌的谈话方式。这些客套话并非无关痛痒,它能显示出一个人谦恭的品质和有教养的表现。人无论是礼节性拜访还是工作性拜访,都不能缺少寒暄。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第一句话难说。”很多人说话时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与别人初次见面时,由于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此时,你不妨以一些寒暄语、客套话做开头。

有人认为客套话没必要说,这不对。有些客套话是不能省略的,因为它们往往决定了我们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坏,是有趣还是无趣,是想谈还是不想谈。当然,客套的言词也是我们沟通时表现自身素质的一种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比如赞美对方的一句“你的衣服色泽搭配得真好”、“你的发型很新潮”等会使他人快乐而且具有缓和彼此生疏的效果。比如“给你添麻烦了”、“让你破费了”、“不敢当”、“不好意思,打扰了”,能让别人感到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一般而言,人们在初次见面的一刹那,便能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与自己寒暄的人的性格好恶。

倘若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没有教养,品行太差,那么即使他的口才再好,对方在心理上也会因厌恶情绪而充耳不闻。所以,一个会说客套话、会寒暄的人要是能以轻松、自然的态度,有目的地与他人沟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觉得你亲切而易于接近,这么一来,就有利于融洽的交流了。

同时,寒暄不但有利于沟通,还可以消除双方的紧张情绪,更好地让对方消除戒备心理。

一般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严重的还会产生排斥情绪。这时的寒暄、客套话可以作为很好的交流方式,恰当而友好地让对方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不轨的企图”,是真诚交往,而这也恰恰是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所以,必备的寒暄、说客套话好像是乐曲的过门儿,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实际上,巧妙的寒暄、说客套话是与人继续交流的最好铺垫。寒暄、说客套话不是简单地打招呼,也不是轻描淡写的问候,而是一种必要的情感促进剂。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与人见面伊始,如果你能说上几句这样的寒暄、客套话,就能够沟通彼此的感情,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说客套话,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比较文雅的话,也可以说“久仰”,或者是“幸会”。要想轻松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最近忙些什么呢?”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等。

虽然有些寒暄、客套话在一些场合不重要,但说的恰当,能使谈话的双方迅速摆脱无话可说或尴尬的沉默。而在寒暄、说客套话时,语气尽量要轻松柔和、充满感情,让对方彻底放松,这样才能让对方很顺利地接受你。

下面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寒暄方式:

1.问候型

问候型寒暄、说客套话的用语类型比较复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礼貌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您好”之类。交谈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环境,采取不同的问候语。

(2)表现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身体还好吗”、“生意还可以吧”、“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吧”。

(3)表现思念之情的问候语。如“好久不见,近来怎么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等。

2.言他型

言他型寒暄、说客套话是一种借他人他地“搭桥”方式来进行的。

“今天天气不错。”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说客套话的方式。尤其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之语,比如,“东北天气很冷吧”,“我来时,江南已是春天了”。“小张是你表妹吧”等等,借此打破尴尬的场面。

言他式寒暄、说客套话常用于初次见面。

3.触景生情型

触景生情型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发出的寒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某件事,或正在做某件事以及将做什么,都可以作为此型的话题。像早晨在家门口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吗?”在食堂里问:“吃过了吗”等。

这种寒暄、说客套话大多属触景生情随口而来,显得自然得体。

4.夸赞型

夸赞型主要表现在真诚对他人进行夸赞或夸奖。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的诚意和赞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刘,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这位同事听后自然会很高兴。还有同事取得好成绩,你可以真诚地说:“我要向你学习”等等。

礼下于人,虚心诚恳语最关键

交谈中我们经常会对别人提出请求,如果想达到目的,态度一定要虚心、要诚恳,绝不能求着别人,态度还很傲慢,那事情肯定是办不成的。

从人的接受心理看,人总是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命令口吻,最容易引起反感;而平等商量、诚恳请求和虚心协商的语气比起傲慢的口吻更容易对别人产生积极的说服力。“强扭的瓜不甜”说的也是同理。

吴越邻居家孩子患病住院,邻居手头缺钱,就到吴越这里来借。邻居说:“我家孩子病了,借我点钱吧。”吴越当时手头也紧,就为难地说:“要多少啊?我也不宽裕。”谁知邻居却说:“谁不知道你一个月挣好几千块呢,借我一千块还不容易!”

吴越听了这话非常不舒服,恨不得跟他吵两句。但看在他们家孩子确实生病的面子上,于是掏出钱包里的一百块钱给邻居:“看在孩子的面子上我借您。我手头上没有那么多。”

邻居不依不饶:“算了,一百块能干什么,我也不麻烦你了!”结果他们不欢而散,以后也很少往来了。

这就是如果处理不好有求于别人时的交谈艺术,会给日后的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的案例。

说话的魅力在于真诚,真诚让人心怀信任,真诚让人心与心快速交融,不必总是充满隔膜。而礼下于人,虚心诚恳会让他人乐于帮助,因为他人会有感到由衷的信任和被尊重的感觉。

所以有求于人时,方方面面体贴周到是极其重要的。当然你要考虑,自己的请求会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自己的请求会不会让对方过于为难?这些难处,你自己首先要替别人想到,比他本人说出来要更好。真诚,才能打动他人,让他人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你。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到了15岁,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

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这方面很有造诣,徐志摩很想投入其门下学习,但苦于没有人从中引荐。巧的是,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子恩是同窗好友,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求表舅从中为其引见。但徐志摩的这位表舅一贯是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学这些的,所以无论徐志摩怎么说,就是不肯帮徐志摩的忙。

徐志摩后来又去了几趟,每次与表舅的交谈中,徐志摩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总说:“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很多麻烦,但是我也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是拜托您了。请您多费心,一定帮帮我吧。”

徐志摩诚恳坚定又带真诚的话语,以及对长辈的谦恭之情,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最后便答应了他,并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子恩的家,让其拜在梁子恩的门下。从此,在老师的辅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徐志摩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终成了一代伟大的诗人。

有求于人的时候,除了说话真诚,有时不妨适当地赞美人,让他人觉得你十分看重他,他对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也说不定会达到好的效果。

一个12岁男孩十分渴望母亲能给他买一条牛仔裤,但是他怕遭到母亲的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一条牛仔裤了。于是他想了想,决定不采取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的方法,而是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如果以后我长大了,我也给你买最漂亮的衣服。”

这句天真而略有“计谋”的话,一下子打动了他的母亲。母亲觉得要是不答应孩子的话,简直就对不起他了。所以,最终满足了男孩的愿望。

有求于人时的赞美要恰到好处,不能漫无边际,变成肉麻的吹捧,让人觉得你为了求他办事,什么话都说的出来。赞美的目的是为了较为容易地让对方接受你的请求,所以话要说得发自内心、要说的情真意切。

另外,在有求于人时,要恰当地承诺给予对方一定形式的回报,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是值得的,你是真心实意的,这样他也乐意帮忙。比如,不妨表示愿意在事成之后给对方某种回报或口头感激对方的帮助,即使不能马上回报,也要承诺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一定会鼎力相助。有时候,即使你没有什么能力和条件回报对方,只要把话说到,表达出这种感激的意识,对方也会对你多一分好感。因为唯有真诚,才能换来别人的真心帮助,令他人如沐春风,而为自己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2001年底,著名主持人李静的节目《超级访问》运作近一年之后,李静通过朋友拿到了大红鹰集团总裁的电话。她说:“我打电话过去,第一句话就说我是《超级访问》的制片人,我想让你的企业给我们节目冠名,我们的节目是个非常有潜力的节目,我有能力把它做成最好看的明星访谈节目。我也很喜欢你们的企业,觉得你们投放节目很有水准,而且你们品牌和我们品牌结合在一起就是“大红鹰超级访问”,特好听。我现在没有什么广告,我也不会拉广告,但是你给我冠名,我保证你受益,不会后悔。”

李静没有客套、寒暄,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言不讳,坦诚相见。她的率真和直截了当打动了大红鹰的总裁,最后双方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签约诞生了“大红鹰超级访问”节目。“大红鹰”冠名后,栏目持续一年半是北京电视台5频道的收视冠军。

李静说:“其实所谓口才,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语言表述出来。我主持工作的前八年,自认为不是特别成熟和成功的,因为那时的我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我身边好多朋友见到我就问,你怎么上电视那么傻呀?就会笑,笑容可掬,端庄娴熟,一点个性都没有,跟你生活中完全不一样。但是,在第八年,我仿佛一下子开了窍,原来之前的我并不是真正的自己,我要做回李静本来。”

如今,我们看到的李静非常亲切、平和、自然,甚至有点不像主持人。她解释说:“我不太会因为他们要一个什么人,就去把自己的真实自我隐藏起来,但我也要改变形象,来表现一个新我,这就是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一定要让他人觉着你尊重他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是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渴望受人喜爱、受人尊敬、受人崇拜,这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但是,有取必有予,我们希望获得些什么,也就必须首先付出些什么。我们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我们就要先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交谈也是如此。

不管是职场或是生活中的事,还是喜悦抑或愤怒的表达,所有一切都必须仰赖彼此的“交与谈”。而要能有效地交与谈,就必须在尊重的前提下开展。

一个颇有名望的美国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三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没有想到,两年前自己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让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让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并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而这就是语言中“尊重”的力量。

法国著名的将军狄龙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战期间的一次恶战,他带领第80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但遭到了敌人顽强的抵抗,步兵团被对方压住无法前行。狄龙情急之下大声对他的部下说:“谁设法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000法郎。”

狄龙认为士兵们肯定会前仆后继,但是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狄龙将军恼怒异常,大声责骂部下懦弱,有辱法兰西国家的军威。

一位军士长听罢,大声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士兵都会发起冲锋。”

狄龙听罢,转而发出另外一个命令:“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

结果,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冲了出去,最后,全团1194名士兵只有90人生还。

对于一个军人,如果用金钱驱使他们作战,无疑是奇耻大辱。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尊严是否受到尊重比生命还重要。尊重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尊重他人,我们与人交谈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没有尊重的交谈,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如果体验了对方的心情,再谈话,对方就可能乐于接受。

迈克就曾因不尊重他人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情是这的:

迈克是一家小服装公司的老板,其公司产品大都通过一家外贸公司销往国外。迈克的公司与这家外贸公司长期合作,保持着很好的业务往来。外贸公司的胖子经理就如同迈克的财神爷一样受到迈克的欢迎。

在一次谈判中,迈克极力劝说外贸公司和他们扩大贸易范围,但胖子经理就是不答应。迈克费尽了口舌,依然一无所获。此时,迈克恼羞成怒,胖子经理刚走,他就对手下人说:“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就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过来。”恰巧这时胖子经理回来取忘了拿的手机,正好听到了迈克的嘲讽。

胖子经理望了望迈克,拿起东西就走了,迈克甚是尴尬。之后他多次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胖子经理始终未置可否。慢慢地,他们两家公司也就逐渐减少了合作,最终分道扬镳。迈克为此损失甚多。

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与人交谈顺利,却有时会忽视了尊重别人这个前提。所以,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谈,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交谈,甚至嘲讽他人,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所以,我们在交谈中控制好情绪十分重要。虽然我们在面对一些烦琐的事情时都容易产生焦躁不安、悲观、焦虑、沮丧、愤怒等情绪,但别小看它们,因为它们对交谈的效果和对对方的影响往往超乎想象。

在希尔事业生涯的初期,他就曾受到个人情绪的困扰。有一次,希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相互憎恨,甚至演变成了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人员为了显示他对希尔一个人在办公室工作的不满,就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这种情形已连续发生了几次,一天,希尔在办公室准备一篇预备在第二天晚上发表的演讲稿,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

希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找到了那位管理员并破口大骂。他以无比火辣辣的词来对管理员痛骂,直到他再也找不出更多的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直起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并以柔和的声调说道:“你今天有点儿激动,不是吗?”管理员的话似一把锐利的剑,一下子刺进了希尔的身体。希尔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待他控制了愤怒的情绪后,他平静了下来,他知道,他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又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更增加他的形象负分。于是,希尔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为我的行为道歉——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管理员听后,脸上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微笑,他说:“我也不对,你用不着向我道歉。除了这四堵墙壁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人听见你刚才说的话。我不会把它传出去的。我也知道你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希尔向他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使劲握了握。希尔认为不仅是用手和管理员在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

之后,希尔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失去自制对他人大喊大叫,无论出现怎样问题。

人们交谈的目的就是让他人知道并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当你带着情绪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别人往往会记住你的情绪而忽略你讲的内容,更严重的是你的情绪会影响他的情绪,让他的交谈对你也有情绪,而两个有情绪的人不是在交谈——而是在“吵架”。

所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人们正常交谈的前提,也是人们相互尊重的基础,更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保证。

下面介绍一种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供你在情绪波动时一试。

①要保持理智,遇事冷静。

理智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理智地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和成绩,任何时候都不头脑发热,歇斯底里。

②凡事要想长远,要顾及后果。

③加强自我修养,想事做事要通达事理。

④永远保持良好的心境,排除随时产生的不良情绪。

“看人”说话

俗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份、职业、经历、文化教养、心理特点、脾气秉性、处境等都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我们要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用不同的言语表达,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

在与人交谈时,不需用统一的说话方式来交流。这是说话的一个技巧,也是一个原则。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与各种各样的人谈话的方法: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这说明,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说话技巧。下面介绍几个在谈话时应考虑的若干个方面。

1.性别差异

男女有别,一般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2.年龄差异

年轻人意气风发,对他们说话应采取富有激情的语言;中年人已经成熟,比较有理性,讲话应明利害,让他们斟酌损益;老年人经验丰富,阅历广,说话应以多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地域差异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为环境的影响说话各有差别。如对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他们会觉得亲切;对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这样才好交流。

4.身份、地位差异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在他即将被带走时,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即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因为,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地位。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唯贤是举’,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罚。”

魏明帝听后,觉得有理,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反映他们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他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根据的是朝廷制定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非常聪明,深知跟皇帝“难于情求”,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规避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证。

5.性格差异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若对方性格豪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内向,则要“慢工出细活儿”;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等。

6.文化程度差异

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大白话,还可以用一些具体数字和例子;对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采用抽象说理的方法。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啃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谁知,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懂。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口才、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懂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便没有了责怪的意思,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可见,说话要看对象,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战国策·宋卫策》中讲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媳妇一坐上车,就问道:“驾车的三匹马是谁家的?”

驾车人说:“借来的。”

新媳妇就对驾车人说:“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

车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一边拜见家人,一边吩咐随身的老奶妈:“快去把灶里的火灭掉,要失火的。”

走进屋里,看见了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儿会妨碍别人走路的。”

夫家的人觉得她十分可笑。

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至善之言,为什么反会见笑于人呢?原因就在于“早晚之时,失也”。也就是说,她说得不是时候,没有掌握好说那三句话的时间和场合。

如果你不能在适宜的场合发表适宜的看法或言论,就会让旁人发笑或给自己带来麻烦。

一次,某集团公司经理领着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参观某家工厂,经过仪表控制室时,忽然看见仪表板上有两个指示灯一闪一闪的,有客人问:“这两个指示灯为什么闪?”厂长回答说:“等液体达到临界线,它就不闪了。”众人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谁知厂长的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仪表管理员王某却说:“不是的,那两个灯坏了。”见客人都扭过头看自己,厂长显得非常尴尬。

故事中的王某的话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他说话不看场合,在众多客人面前给厂长“纠错”,不但让厂长下不了台,还会引起客人对公司和厂长的猜想。如果王某能想一想在这个场合给厂长“纠错”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改为私下里再向厂长汇报仪表板上的灯坏了,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一尴尬局面了。

因此,千万不要在不适宜的场合说不适宜的话。如果在说话中你能够很好地注意培养自己对于看人说话的掌控能力,就能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好态度决定好氛围

人们对口才的认识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越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越好,可是真实状况不见得真的是如此。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一个人的语言是否能打动人,态度是否随和,交谈是否给人一种舒服愉快的感觉,都将影响交谈的效果!

与人初次见面,在相交甚浅、相知甚少的情况下,要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快地表现出你的友好和随和,让对方乐于接受并能产生亲近感,从而加速与你交往的进度。如果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主动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就可以在无形中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陌生感。但是主动地与对方搭上话,比会不会讲话更重要,它能让人感觉到你的主动大方、友好亲切的和蔼态度。还有时,对方或许会因你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备感亲切,由此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当然,总是有人担心自己不善言辞,生怕会因此受到冷落,所以干脆沉默寡言。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能不能让对方感到友好亲切,并不完全取决于谈话内容,好态度决定好氛围,主动热情亲切地与人攀谈,这本身就能感动对方。

一位很有成就并且风度翩翩的先生,非常了解女性心理。他每次想说服女伴和自己一起出去吃宵夜时,总是会含情脉脉地注视对方良久才说:“你要回家,还是去吃宵夜?”他绝不会用生硬的命令口吻对对方说:“我们去吃宵夜。”因为他知道,当女性听到“你要回家吗”就会有安全感,但同时他温柔的眼神也会让女伴有如果不能相随会产生失落的感觉,女伴潜意识里还会期待自己有别的提议,这时,再添上一句“还是要去吃宵夜”,刹那间,女伴失望感全失,她就会欣然地接受邀请。

若是他一开口就说“我们去吃宵夜”。对方会有警戒心。而以商量的口气提出两种方案让对方选择,既尊重对方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谈话有多种方式可以表现自己亲切随和的态度。如:寻找并强调双方的共同点,会让双方能够尽快消除因陌生而带来的紧张情绪。这里的共同点可以是共同的家乡、共同的朋友、性别、年龄、孩子和工作等生活中的任何细微之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时,有一次采访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女士。在现场录制的尾声时,节目组买了一个大蛋糕庆祝秦怡的八十大寿,但是在切蛋糕的时候,朱军突然发现秦怡拿着刀子的手在颤抖,她回头看了朱军一眼,朱军感到她的眼神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顿时觉得自己心里有一个疙瘩没有解开。他对自己说,你不是要抚慰这个屡经生活磨难的老人的心吗?你还没有做到。于是,刹那间朱军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真诚地对秦怡说:“我能代表所有爱您的观众抱您一下吗?”秦怡同意了。于是朱军拥抱住秦怡,在她的耳边叫了一声:“秦妈妈,祝您健康。”这时候,老人整个肩膀都在颤抖。许多观众看到这一幕都哭了。

与人交流,态度和蔼非常重要。谈话中,绝不应该以挖人的隐私为乐趣,也不应该以炫耀自己高于他人为乐趣,而是应该以真挚的话语去和他人聊人生、聊感悟,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让对方主动敞开心扉。故事中的朱军就是靠着真诚的态度,安抚了一个老人的心,使得话语投机,交流顺畅。

无数事实证明,在交际场合,说得最多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背得很熟、讲得顺畅的交谈,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交谈。人如果缺少诚意,言之无物,谈话就失去了吸引力,变得跟一束没有生命力的绢花那样,非常美丽却不能鲜活动人,从而失去魅力。所以,真正打动人心的讲话并不在于话说得多么流畅,多么滔滔不绝,而在于是否善于以良好的态度和贴心的感情表达来感动对方。

以小事为切入点

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汽车推销员用这件事当话题,与企业家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故事里的推销员顾左右而言他,先与客户聊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实际上却与顾客建立了潜在的联系,让企业家觉得自己跟这个推销员有共同语言,自然也就对他说的话更感兴趣了。然后,在建立了“好感”的基础上,推销员才说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说了“大事”,最终“大事”也变得像“小事”一样轻而易举,获得了对方的同意。

先谈小事,再谈“大事”的做法,在管理学中叫“登门槛效应”。它是指由易至难向别人提出请求,由简入繁地做好每一件事,然后步步为营,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意中的目标。“登门槛效应”通俗地说,就像我们登台阶一样,我们要走进高台上的门内,不可以一步飞跃,只有从脚下的台阶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上去,才能最终走进门里。

“登门槛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有两个人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们去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请求每位家庭主妇将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标签贴在窗户上,然后在一份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都是一个小而无害的要求。很多家庭主妇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这两人再次拜访那些合作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院内竖立一个倡议安全驾驶的大招牌,保留两个星期。该招牌制作的并不美观,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好要求。但结果是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

这两人此后又拜访了一些上次没有接触过的家庭主妇,而这些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以小事为切入点,再逐渐提出大的要求,就像登门槛一样,步步为营,最终得到的是胜利。因而想请别人做一件事,如果直接把全部要求都说出来往往会让他人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拒绝你的请求;而如果化整为零,先请他做小部分,然后一点一点请他做接下来的部分,他人往往会想,既然开始都做了,就善始善终吧,于是会帮忙到底。

我们都观看过马拉松比赛,如果对这一比赛有所了解,就会理解“小事与大事”这个道理了。

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可谓“一跑成名”,他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连续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人们都觉得他是一匹真正的“黑马”。

后来,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在每次比赛之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的线路先考察一番,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路边的银行、大树、宣传栏,等等。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把这些路边分布的目标牢记在心。

比赛开始后,他全力以赴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会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这样依次前进,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分解成这么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很多马拉松选手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与其说他们败在了体力不支,不如说他们没有学会合理地分解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中,最终的目标就是做成“大事”,而没有想过,“大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的,只有先学会把“大事”分解成“小事”,才能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前进。而把“小事”都做到了,做好了,积累起来,也就等于做成了“大事”。

同样,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每天能够有多少“大事”去请求别人帮忙?我们又有多少紧要关头是需要全力以赴地“冲刺”呢?人与人的关系都是靠“小事”处出来的,不能等到发生“大事”才想起朋友,平时多用“小事”来联络感情,在发生大事时就“毛脚鸡”,手忙脚乱地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请求他人帮忙。

人要学会心急而步伐不急,心急而说话不急,先拉近自己跟对方的距离,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这样,胜算才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