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NSYS的信号和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第2版)
- 周润景
- 4556字
- 2024-11-03 08:30:58
1.3 传输线基础理论
1.3.1 传输线
在高速电路中,传输线的特性会有别于在低速电路中,会相对复杂,也会更为重要。在高速电路中,电路板上的导线称为传输线,传输线与返回路径组成的回路等效为一系列的电容和电感的组合。传输线的特性是高速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输如图1-3-1所示。
图1-3-1 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输
假设给信号线施加幅度为1V的电压信号,则信号以约6in/ns(约为光速的1/6,1in=0.0254m)的速度向前传播。在开始的10ps内,信号向前行进0.06in,这意味着一段0.06in信号线在电路中产生了1V的电压,同时这段信号线形成一个电容,此时信号未到达的前段仍为0V,依此规律一直传播的过程就是传输线的信号传输过程。传输线由两个具有一定长度的导体构成,且其中一个导体为信号传输的通道,另一个导体为信号返回的通道,一般为地。
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某一时刻信号遇到的瞬间阻抗称为特性阻抗。如果整个传输线的瞬间阻抗都是一致的,则将其称为受控阻抗传输线,或者均匀传输线。
在进行高速PCB布线时,须尽量使信号线成为均匀传输线,这样信号就可以平稳地向前传播,否则信号能量的一部分就会在阻抗变化处发生反射,并可能形成振荡,从而产生信号完整性问题。而在低速电路中,由于有足够的时间使信号稳定下来,所以不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1.3.2 特性阻抗的计算
以前面的模型为例进行传输线特性阻抗的推导。令Z表示信号传递过程中每步的阻抗;V表示信号输入电压;ΔQ表示每步的电量;Δt表示每步的时间;CL表示传输线单位长度容量;v表示信号传递速度。将上一段信号线看成电源,则
ΔC表示这一段信号线的等效电容,即
综合以上各项,可以得出特性阻抗为
可知,特性阻抗与传输线单位长度电荷容量和信号传递速度有关。用Z0代表特性阻抗,即
可见,所有能够影响传输线单位长度电荷容量及信号传递速度的因素,都将影响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在高速电路中,这些因素都是要被重点考虑、仔细设计的。在实际电路设计中,传输线阻抗的计算非常复杂,这时就要借助EDA软件来自动计算了。
用另一种传输线阻抗的计算方法,忽略一些因素以后,传输线可以简化为如图1-3-2所示电路,其中L′、C′分别是等效电路的感抗和容抗,则传输线的阻抗是:
图1-3-2 传输线等效电路
信号的传输速度(单位:ps/in)为
1.3.3 传输线的分类
在电路板上,传输线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如图1-3-3所示,左图是带状线,右图是微带线。
图1-3-3 传输线的两种类型
带状线是指PCB内层的传输线。微带线是指PCB表层的传输线。微带线和带状线都是传输线,而且都是均匀传输线。
微带线和带状线的阻抗以及传输速度都可以通过软件计算出来。在总线设计中,阻抗和信号的传输速度的计算要更加复杂。
1.3.4 传输线效应
基于上述定义的传输线模型,归纳起来,传输线会对整个电路设计带来以下效应。
1.反射信号
如果一根布线没有被正确终结(终端匹配),那么来自驱动端的信号脉冲在接收端将被反射,从而引发不可预期效应,使信号波形轮廓失真。如果这个失真变形非常显著,就会发生多种错误,引起电路设计失败。同时,失真变形的信号对噪声的敏感性增加了,也会引起电路设计失败。如果上述情况没有被充分考虑,EMI将显著增加,这不单单影响电路设计的结果,还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失败。
反射信号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过长的布线、未被匹配终结的传输线、过量电容/电感以及阻抗失配。
2.延时和时序错误
延时和时序错误表现为信号在逻辑电平的高、低门限之间变化时,保持一段时间不跳变。过多的信号延时可能导致时序错误和元器件功能的混乱。通常在有多个接收端时会出现这类错误。电路设计者必须确定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延时,以确保电路设计的正确性。信号延时产生的原因包括驱动过载和布线过长。
3.多次跨越逻辑电平门限错误
信号在跳变的过程中可能多次跨越逻辑电平门限,从而导致这类错误的发生。多次跨越逻辑电平门限错误是信号振荡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信号的振荡发生在逻辑电平门限附近。多次跨越逻辑电平门限将导致逻辑功能紊乱。
4.过冲与下冲
布线过长或信号变化太快,可以导致过冲与下冲的发生。虽然大多数元器件接收端有输入保护二极管保护,但有时这些过冲电平会远远超过元器件电源电压范围,仍会造成元器件的损坏。
5.串扰
在一根信号线上有信号通过时,在PCB上与之相邻的信号线上就会感应出相关的信号,这种现象称为串扰。异步信号和时钟信号更容易产生串扰。解决串扰的方法是移开发生串扰的信号或屏蔽被严重干扰的信号。信号线距离地线越近,或者加大线间距,可以减少串扰的发生。
6.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有两个重要方面:电流流过导体会产生磁场,如图1-3-4所示;将导体放入磁场将会引起感应电流。这两方面符合右手定则。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磁场强度受导体形状影响。
电磁干扰(EMI)通常是指电路设计中不希望出现的电磁辐射。EMI包括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和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两个方面。EMI表现为数字系统由于处理周期、快速的时钟和转换率而使系统运行时会向周围环境辐射电磁波,从而使周围环境中正常工作的电子设备受到干扰,特别是模拟电路,由于其本身的高增益功能,而成为易受影响的电路。EMI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电路工作频率太高,以及电路布局、布线不合理。目前,已有进行EMI仿真的软件工具。但这些软件工具大都很昂贵,且对仿真参数和边界条件进行设置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通常可在设计的每个环节应用控制EMI的各项设计规则,以达到控制EMI的目的。
图1-3-4 电流流过导体会产生磁场
1.3.5 避免传输线效应的方法
针对传输线问题所引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这些影响。
1.严格控制关键网线的布线长度
如果在电路设计中有快速边沿变化的信号存在,就必须考虑到在PCB上存在传输线效应的问题。特别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较高时钟频率的快速集成电路芯片,更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基本原则,即如果采用CMOS或TTL电路进行设计,工作频率小于10MHz时,布线长度应不大于7in;工作频率为50MHz时,布线长度应不大于1.5in;如果工作频率达到或超过75MHz,布线长度应在1in以内。如果超过上述标准,就存在传输线效应的问题。
2.合理规划布线的拓扑结构
选择正确的布线路径和终端拓扑结构是解决传输线效应问题的方法。布线的拓扑结构是指一根网线的布线顺序及布线结构。当使用高速逻辑器件时,除非布线分支长度很短,否则快速边沿变化的信号将被信号主干布线上的分支布线所扭曲。通常,PCB布线采用两种基本拓扑结构,即菊花链(Daisy Chain)布线和星形(Star)布线。
菊花链布线,即布线从驱动端开始,依次到达各接收端。如果使用串联电阻来改变信号特性,串联电阻应该紧靠驱动端。菊花链布线在控制布线的高次谐波干扰方面效果最好。但这种布线方式布通率最低,不容易实现100%布通。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使菊花链布线中的分支长度尽可能短。
星形布线可以有效地避免时钟信号的不同步问题,但在密度很高的PCB上手工完成布线将变得十分困难。使用自动布线器是完成星形布线的好方法。在星形拓扑结构中,每条分支上都需要终端电阻,其阻值应和连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特征阻抗值和终端匹配电阻值可以通过手工计算得出,也可通过CAD工具计算得出。在实际设计中,可使用以下方法选择终端匹配。
(1)RC匹配终端: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功率消耗,但只能在信号工作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最适合于对时钟信号线进行匹配处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RC匹配终端中的电容可能影响信号的波形和传播速度。
(2)串联电阻匹配:这种方式不会产生额外的功率消耗,但会减慢信号的传输,可用于时间延迟影响不大的总线驱动电路,可以减少PCB上元器件的使用数量和连线密度。
(3)分离匹配终端:匹配元器件应放置在接收端附近,其优点是不会拉低信号,并且可以很好地避免噪声,常用于TTL输入信号,如ACT、HCT和FAST等。
此外,对于终端匹配电阻的封装形式和安装方式也必须加以考虑。通常,SMD表面贴装电阻比DIP封装电阻具有较低的电感,所以SMD表面贴装电阻成为首选。如果选择DIP封装电阻,也有两种安装方式可选,即垂直安装方式和水平安装方式。在垂直安装方式中,DIP封装电阻的一条安装引脚很短,可以减少电阻和PCB间的热阻,使电阻的热量更加容易散发到空气中。但垂直安装会增加电阻的电感。水平安装方式具有较低的电感,但过热的温度会使DIP封装电阻产生漂移,在最坏的情况下,DIP封装电阻可能会使电路开路,造成PCB布线终端匹配失效,从而成为潜在的失败因素。
3.抑止电磁干扰的方法
较好地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可以改善PCB的电磁兼容性(EMC)。其中,保证PCB有良好的接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复杂的电路设计,采用一个信号层配一个地线层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多层板中的顶层和底层的地平面至少能降低辐射10dB。另外,降低PCB的最外层信号的密度,也是减少电磁辐射的好方法,这可采用“表面积层”技术“Build-up”设计制作PCB来实现。表面积层是通过在普通工艺的PCB上增加薄绝缘层和用于贯穿这些层的微孔的组合来实现的,电阻和电容可埋在表层下,单位面积上的布线密度会增加近一倍,因而可降低PCB的面积。PCB面积的缩小对布线的拓扑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意味着缩小电流回路和分支布线长度,而电磁辐射与电流回路的面积近似成正比。同时,缩小PCB面积意味着应使用高密度引脚封装器件,这又使电路连线长度进一步缩短,从而使电流回路长度减小,提高了电磁兼容特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在对PCB的元器件进行布局时,将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尽量分开;适当地使用去耦电容降低供电/地噪声,从而降低EMI;让信号的传输线尽量远离PCB边缘;避免在PCB上布直角信号传输线等。
4.电源去耦技术
为减小集成电路芯片上瞬时过冲电源电压,应添加去耦电容。添加去耦电容可以有效去除电源电压信号上的毛刺影响,并减少在PCB上的电源环路的辐射。为了获得电源电压平滑毛刺的最佳效果,去耦电容应直接连接在IC的电源引脚上,而不是仅连接在电源层上。有一些器件插座上带有去耦电容,而有的器件则要求去耦电容距器件的距离要足够小。任何高速和高功耗的元器件应尽量放置在一起,以减少瞬时过冲电源电压。如果没有电源层,那么较长的电源连线将在信号和回路之间形成环路,从而成为辐射源和易感应电路。构成一个不穿过同一网线或其他布线环路的布线称为开环,否则将构成闭环。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天线效应(线天线和环形天线)。天线对外产生EMI辐射,同时自身也成为敏感电路。闭环产生的辐射与闭环面积近似成正比。
高速电路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过程,有诸多因素要加以考虑。这些因素有时互相对立。例如,高速器件布局时位置靠近虽可以减少延时,但可能产生串扰和显著的热效应。因此在电路设计时应权衡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折中考虑,既要满足电路设计要求,又要降低设计复杂度。
5.端接技术
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解决驱动端、负载端与传输线之间的阻抗不匹配问题。驱动端的阻抗一般小于50Ω,可以在驱动端上串联电阻来提高其阻抗,使其与传输线匹配,这种技术称为“串行端接”;负载阻抗通常远大于50Ω,可以在负载端并联电阻来降低其阻抗,使其与传输线匹配,这种技术称为“并行端接”。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结合起来比较有效。
图1-3-5所示的并行端接中,负载端的并联电阻能够有效工作,但也有以下缺点。
增加驱动电流从而增加电源损耗。
增加串扰,增加EMI。
增加地反弹或供电噪声(取决于并联电阻上拉或下拉)。
图1-3-6所示的串行端接中,驱动端的串联电阻能减少损耗,但驱动器的阻抗成了非线性,而且会损失很多进入传输线的能量。
图1-3-5 并行端接
图1-3-6 串行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