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春联琐记
- 《少年文艺》60年金品典藏书系·秋千的私语(散文卷)
- 《少年文艺》编辑部
- 4115字
- 2020-11-19 09:05:14
——童年回忆之一
黎汝清
人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时,各人又有各自的喜好。童年时代的爱好,还往往决定一生所走的道路。
我的童年,是在山东省渤海大平原上的一个荒僻的农村中度过的。一般农村的孩子,从四岁起,就要负担家庭的一部分劳动了,帮助妈妈抱柴草,到打谷场上不让鸡鸭吃粮米之类的活儿,是满可以胜任的。七岁之后,在农忙季节,就可以下地干活了:摘棉花,拾麦穗,剜野菜,打猪草,放牛羊……而且可以干得很出色。
那时,冬闲的时间是很长的,“立冬刨萝卜”这算是田里最晚的活儿了,此后就是冬闲,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二龙抬头,春耕开始,将近有四个月的时间。大人们固然有很多活路要做,孩子们就没有多少事了。抽陀螺、踢毽子、跳方格、打砖瓦、堆雪人、溜冰、下棋……花样翻新,但最具有吸引力的,那就是过新年了。我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都怀着一种急切的心情,盼望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
我们那个小小的农村,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但在春节和元宵,也都是喜气洋洋的:锣鼓铿铿锵锵,鞭炮连日不断,踩高跷的,跑旱船的,玩龙灯的,说大鼓的,玩杂耍的,应有尽有。不分男女老少,穿上最新的衣裳,吃一年积存下的好东西。但,我却最喜欢两样东西:一是春节期间的春联,二是元宵节的灯谜。我是怎样喜欢起春联的呢?
我们村只有一百零五户人家,村南头,有一所一连三间房子的小学校。在我读二年级的时候,过完了寒假,一大早,就背上书包,连饭也来不及吃完,拿着半块高粱饼子,边走边吃上学去。
我到校的时间真是太早了,学校还没有开门。于是,在焦躁的等待中,我漫不经心地打量起门上的对联来了。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 易放难收
这些字我都认识,开始并不觉得春联有什么意思,认为只不过好看而已,但仔细一读,它立即把我吸引了,便聚精会神地琢磨起来。
我既没有见过逆水行舟,也没有见过平原跑马,仅凭我八岁的年龄所积累的全部知识,还能想象出逆水行舟和平原跑马的样子。我出神地看了很久,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觉出来。对联,好像给我的生活和学习,开拓了一块新天地。
“你懂得这副对联的意思吗?”我背后传来老师的声音。
“我……我不大懂,”我指着对联问老师说,“这不进则退和易放难收怎么讲?”
很显然,老师对我这种好学好问的态度是很赞成的。他开了学校的门,因为学生们还没有来,他有足够的时间向我讲解对联的意思,而且还讲了对联的特点,原来老师也是很喜欢对联的啊!他说的大意是:对联构思精妙,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寓意很深,给人启发教育,又很有文采,可以当作诗来欣赏,有些好的对联,真是一字千金。
那时,我虽然不尽懂得,但我对春联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开学,我们学校的对联又换了一副新的:
书山无路勤为径
学海有涯苦是舟
我虽然不知道它的全部深意,但也知道读书犹如登山渡海,没有勤恳艰苦的学习精神是不行的。
在上四年级那一年,不等开学,我就到学校去看新对联了。这一年的对联,比往年难懂一些了,但我那时求知欲十分强烈,就像一个贪馋的人,即使硬得像小胡桃那样,也要咬碎它,生吞活剥地吃下去,咀嚼一番,品品滋味。那副对联是:
进校如探山 欲上最高层一游 须得登峰造极
求学似观海 能从至深处着想 不难究委穷源
后来,我专门找到老师家里,请老师讲给我听,问他登峰造极和究委穷源的意思。老师的解释,使我懂得了在学习上,绝不能自满,不能浅尝辄止,要精益求精,要更上一层楼,要富有探索追求和创造的精神。
老师并不太喜欢这副对联,说它寓意虽好,但是对仗不工,而且用字不雅。他说:“欲上最高层一游”和“能从至深处着想”对称得不好,“一游”和“着想”不对称。“一”是需要用数字来相对的。
我好奇地问哪些对联算是对仗工巧的呢?
老师说:“你来学校的时候,见到小烟酒店门上的那副对联吗?”我点点头。他为了讲得更清楚,便用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来: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他说:“‘生意’对‘财源’,‘兴隆’对‘茂盛’,‘通四海’对‘达三江’,每个字、词都对得很工整,而且很符合做生意人的希望和心愿。”
大概从这之后,我就对春联发生了特别强烈的兴趣,接着又有一次机缘,进一步使我和春联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荒僻的农村,四十年前,教育是很不普及的,我们家,祖辈父辈都不识字,我上了四年学,就算是第一代有文化的人了。在我们村里,能写对联的人不多。每到春节前,大人们把大红纸买回来,就要盘算请哪位先生去写。请人写对联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凑他们有空,还要有一定的酬劳,有的送一瓶酒,有的送几盒烟,有的还要送一只鸡。每逢节前,那些能写对联的先生们都忙自己的事情,他们帮人家写完春联,还要帮助去贴,这样,他们总是有点厌烦,而且感到有失身份。
有一次,二栓他爹请人写好了对联,却一时找不到人帮助他贴,一怒之下,就按着长短大小对称的办法,自己贴了起来,完成之后,自以为很有勇气和创造性,对二栓妈说:“你看,我这不是三下五除二地贴好了吗?”
二栓妈看见丈夫贴得端端正正的对联,也满足地笑了:“不错,往后贴对联就不求人了!”
年初二,他家的外甥来走亲戚,一进门就皱起眉头,劈头就问二栓爹说:“大舅!这对联是谁帮你贴的?”
“怎么了?”
“他这是有意地糟害你!”
“糟害?”二栓爹吃惊地瞪着眼,“对联写得不对吗?”
“你看!上联下联贴反了不说,有的还贴倒了,这一联和那一联混在一起,你看,”外甥气愤地指着北屋的门楣说,“‘六畜兴旺’这是贴在牛栏、猪圈上的,倒贴到上房来了!”
“那怎么办呢?”二栓爹懊丧极了,“揭是揭不下来了!”
“只好用水刷了!”如今是过年,二栓妈只好忍住气说。
年初二,撕对联,真是煞风景的事。这件事立即传遍了全村,成为笑谈,而后竟成了一句歇后语,每逢对什么人的行为不满时,往往半斥责半讥笑地说:“你真是二栓他爹贴对联——瞎胡闹!”
二栓爹感到睁眼瞎的苦处,就把二栓送进学校来读书了。
我十岁那一年,父亲鼓励我给自己家里写对联,并且多买了五张大红纸,准备我写坏了时重写。于是,我就大胆地写起来了,经过老师的鉴定,得到了认可!
这好像是个什么大喜讯似的传开去了,东邻西舍的那些叔叔伯伯婶婶大娘们,立即叫我给他们写对联。我自知字写得很蹩脚。可是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们并不欣赏书法的优劣。在他们眼里,我除了那团墨比较小以外,其他并不比老先生们差。我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却有着五大优点:第一,不要笔墨费——报酬;第二,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没有架子;第三,随到随写,立等可取;第四,帮助张贴,不会出错;第五,还能耐心地向那些大婶大娘们解释对联的内容,使她们听了心满意足喜笑颜开。
比如说,我家对门的二大娘家是绝户,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平时信神敬佛,为人善良。我就给他们的门上写了: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尽管老人家未必有福有寿,但总是表示了他们的希望,这副一听就懂的对联,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欣慰。二大娘有几次叫我到她家去,指着门上的对联要我念给她听。经过两个月之后,我把这对联上的字的顺序颠倒起来,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地认了出来,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二大娘!你也认得字了!”当我看到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时,心里也充满着香甜。
但是,从文学的观点来说,我是喜欢这样的对联的:
一弯流水斜阳外
几缕炊烟老屋中
这是我十分熟悉的农村黄昏时的景象,可是,我的那些长辈们,谁能喜欢这样的对联呢?一弯流水只能使他们行路不便,几缕炊烟,只能使他们咳呛不止,有什么值得贴在大门上的呢?还有我所喜欢的另一副: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那些长辈们既没有多大兴致去欣赏杏花,更没有兴致去品味芳草,于是我猜出他们要写什么样的对联来了。在第三年写对联时,我就有一定的针对性了。
向阳门第春长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是所有人家都喜欢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就像是对这个家庭品德的鉴定——肯定他们是积善人家;也像是对这家人家命运的预言——年年庆贺富裕有余。他们有的就像点戏似的直接要我写这副对联,还有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你给我写一副‘梅花开五福,竹叶报三多’吧!”
我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这是一副很富有象征性的对联,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就是富、禄、寿、康、宁),竹叶三片象征三多(多福多寿多子)。这是旧俗,反映了农民重男轻女的思想,拿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当然另作别论了。
在我自己家里,写什么对联全由我自己做主。于是我就写我最喜爱的对联,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爱的一副是:
风摇竹影有声画
雨打梅花无字诗
对这种对联,我是百看不厌的,常常站在门前盯视着它,品味很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是惊叹对联作者的独具匠心,给人一种绝妙的意境。“有声画”、“无字诗”的形容不仅奇特,而且贴切传神。虽然我面前并无竹影、梅花,但我完全能体味到这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美妙的境界。望见院子里的枣树,在北风中摇动呼啸,天空中飞卷着灰白色的乱云,那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吗?又想到,窗外那满树桃花,在绵绵春雨中飘零,不就是一首无字的诗吗……
这样,经过了不懂、学习、书写、解释几个阶段,我对春联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而后我就开始收集了。在春节期间我不仅跑遍全村去看对联,跟随大人走亲戚,也成了我收集对联的好机会了。我常常踏遍大街小巷,去抄录我所喜欢的对联,每逢见到一副新奇深奥的对联,便如获珍宝。即使不懂,也要抄录下来,比如有这样一副:
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窦桂树
家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
我并不知道谢草、郑兰、窦桂树出自何典故,但我还是喜爱它,因为我知道其中蕴藏着很多知识。
值得惋惜的是,我抄录的那些对联,在一次日本鬼子的扫荡中丢失了,因为我太喜欢,所以还是记得一些。
对联,它不仅是一种喜庆的表示和良好的祝愿,而且也是有力的宣传工具。我们村东,有一个孟家村,那里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边缘区,他们家家户户都贴了抗日救国的对联:
磨利刀斧杀倭寇
拿起枪杆保江山
日本鬼子扫荡时,一定要追查出这个写对联的人来,群众舍命掩护写对联的教师,但写对联的教师不忍心群众受害,便挺身而出,被敌人抓进据点里,我们县大队又设法把这位教师营救了出来……这已经不是本文要说的内容了。
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我后来成为文学爱好者,由对文学爱好而又成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说是大有关系的!
(原载198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