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形而上学与实体/偶性的秩序

按照亚里士多德,偶性不能在其自身地存在,它的存在依赖于作为其主体的实体,[1]没有关于偶性的科学。[2]实体与其他偶性都属于范畴,存在的多重意义通过类比关系而中心化于作为核心意义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被很多古代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们所接受,并在不同的时代处境和问题意识的刺激下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司各脱部分接受了这一学说,然而他很大程度改造了这一学说,使之具有了很多反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偶性能够被独立地个体化,一些绝对偶性甚至能够在圣餐之中脱离其主体而独立存在,也即在经历了实体转化之后,面包的偶性仍然在场。[3]

然而,如果我们接受了偶性的独立性及其与实体的分离,那么实体与偶性将会在形而上学之中获得一定意义上的平等性,而司各脱将会不得不面对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瓦解,毕竟司各脱跟随着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存在着关于偶性的科学。因此,为了维持实体与偶性的等级秩序,他又不得不证明实体在形而上学之中优先于偶性。

结果,在司各脱的形而上学之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两种相反的学说:一方面,偶性和实体在某种程度上分享了平等性;另一方面,实体在形而上学之中优先于偶性。[4]

之所以司各脱论证一些偶性能够独立存在部分是出于对圣餐问题的神学考虑,但我们认为司各脱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是形而上学去中心化与存在敉平化的必然结果。存在概念是单义的,而形而上学的主题则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及其超越者们。这一形而上学观念削弱了实体作为中心点和核心意义的地位。形而上学在其起点上对于实体和偶性保持单义、共同和无分别。[5]换句话说,司各脱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使得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实体和偶性一个平等的起点,而这就有助于司各脱去解释圣餐中面包的偶性为什么在实体转化之后并未随之变化的问题。因此,对司各脱来说,圣餐问题中偶性的独立性可以被视为一些偶性的一般状态,而非像阿奎那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神圣全能所制造的例外。[6]

本章将主要集中在一个具体问题上:司各脱如何捍卫实体在形而上学之中的优先性及其与偶性的等级秩序,并同时保持形而上学的去中心化结构以及存在的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