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缅甸的贫困状况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缅甸也存在贫困。但在东南亚国家里,缅甸也算是一个没有极端贫困和饥饿问题的国家。为了衡量缅甸的贫困发生率,在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组织(SIDA)的合作下,缅甸于2010年开展了一体化家庭生活条件评估调查。

(一)贫困线

缅甸的贫困概况报告中共给出了两条贫困线:一条是食品贫困线,另一条是贫困线。食品贫困线衡量的是需要多少消费支出才能满足基本的热量需求,贫困线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非食品支出的款项。2005年和2010年每人每年食品贫困线和贫困线实际(标准)值见表3-2。

表3-2 2005年和2010年每人每年食品贫困线和贫困线实际(标准)值

这些贫困标准是根据调整后反映价差、家庭构成和消费中规模经济的消费支出来计算的,使用的常规方法就是基本需求成本法。政府使用贫困线来确定家庭成员是否贫穷。

1.食品贫困发生率

食品贫困发生率的定义是消费支出不足以满足家庭食品需求的家庭人口比例。调查结果显示,缅甸的食品贫困水平低,全国约为5%。缅甸的食品贫困问题主要是个农村现象。整体上讲,2010年农村食品贫困发生率为5.6%,是城市食品贫困发生率2.5%的2倍多。2005~2010年各阶层食品贫困发生率见表3-3。

表3-3 2005~2010年各阶层食品贫困发生率

2.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是指消费支出不足以满足家庭食品和非食品需求的家庭人口比例。调查结果显示,缅甸有25%的人口低于贫困线。与食品贫困一样,整体贫困也基本上是个农村现象。整体上讲,2010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9.2%,约为城市贫困发生率15.7%的2倍。2005~2010年各阶层贫困发生率见表3-4。

表3-4 2005~2010年各阶层贫困发生率

2010年,钦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为73%,其次是若开邦(44%)、德林达依省(33%)、掸邦(33%)和伊洛瓦底省(32%)。大部分邦或省都有下行趋势,虽然其中许多差异并无统计显著性。为了减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政府正全力落实后文详述的三个国家发展计划。2005~2010年各邦或省的贫困发生率见表3-5。

表3-5 2005~2010年邦或省国家贫困发生率

续表

3.贫富差距比率

贫富差距比率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与贫困线间的平均差距乘以贫困发生率。贫富差距比率衡量的是贫困的深度和发生率。总的来讲,贫富差距比率在2005~2010年约下降了35%,这一变化在统计上十分显著。2010年,农村贫富差距比城市贫富差距更大,分别为0.047和0.023。钦邦的贫富差距值最高(0.167),其次是若开邦(0.076)、德林达依省(0.066)和掸邦(0.060)。几乎所有的邦或省都有下行趋势,虽然在统计上并没有多少显著差异。2005~2010年各邦或省的贫富差距比率见表3-6。

表3-6 2005~2010年邦或省贫富差距比率

续表

4.最贫困的1/5人口在消费中的比例

最贫困的1/5人口在全国消费中的消费比例是衡量相对不平等的指标。只要每个人的消费以同样的速度增加或减少,这个比值就保持常量。总的来讲,这一指标从2005年的11.1%涨到了2010年的12.0%,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010年农村的这个比例比城市的要高,分别为12.6%和11.1%,但城市的增长速度比农村的更快,分别为11%和7%。各邦或省这一指标的水平变化不大,都有上行趋势,但许多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各邦或省最贫困的1/5人口在全国消费中的比例见表3-7。

表3-7 2005~2010年邦或省最贫困的1/5人口在国家消费中的比例

续表

(二)不平等

不平等与贫困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平等看的是某个变量的整个分布,这里指的是消费支出,而不仅仅是指那些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平等有许多不同的测量法,属性也很多。这里用的是两个颇有直觉吸引力的指标。第一个不平等衡量法是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比例,这是相对不平等的一个指标。相对不平等只关心“一个人能分多少羹”。只要每个人的消费增加或下降速度相同,这个测量就是常量。第二个不平等衡量法是最贫困的20%和最富有的20%人口的消费差距,这个测量的是绝对不平等,关心的是最富有和最贫困人口消费差距的绝对值。我们应该注意,如果最富有的20%和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支出增加或下降幅度相同,那么相对不平等将保持不变,但绝对不平等将会增加。原因就在于最富有的20%人口的消费水平比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水平高得多,因此他们的绝对收益也要多得多。

表3-8列出了不平等的第一个衡量指标。整体上讲,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比例从2005年的11.1%提高到了2010年的12.0%,虽然样本失误可能是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但所有邦或省以及几乎所有的阶层都有同样的上行趋势。根据这些数据,相对来讲,最贫困的20%人口在2005~2010年的消费支出增长上快于其余人口。

表3-8 2005~2010年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比例

表3-9列出了绝对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根据这些数据,最富有的20%和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差距在2005~2010年下降了。大多数邦或省都出现了这种明显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比最富有的20%人口的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快得多。

表3-9 最富有的20%和最贫困的20%人口的消费差距(2009年12月)

续表

总之,这些数据表明,缅甸的相对不平等和绝对不平等在2005~2010年有所下降。根据这些数据,在整个消费分布上看,贫困人口消费的步伐比富有人口的快。

缅甸的性别不平等指数值为0.492,在2011年146个国家或地区的性别不平等指数中缅甸排96名。缅甸女议员所占议会席位为4%,18%的成年女性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而成年男性的这一比例为17.6%。每降生10万个婴儿,就有240位妇女死于与妊娠相关的原因。青少年生育率是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有16.3个。63.1%的女性加入了劳动力市场,男性的这一比例为85.1%。

(三)人类发展

2011年缅甸的人类发展指数值是0.483——属于人类发展水平低的一类——在187个国家或地区中排149名。1980~2011年,缅甸的人类发展指数值从0.279上升到了0.483,增长了73%,年均增长率达1.8%。201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将缅甸排在169个国家或地区中的132名。但是,用这个名次与前一报告中的值和排名比较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根本的数据和方法已经改变,而且人类发展指数中的国家数量也有所变化。

表3-10回顾了缅甸在每个人类发展指数指标上的进步。1980~2011年,缅甸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增加了10.1年,在校学习平均年限增加了2.3年,预期在校学习年限增加了3.1年。缅甸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80~2011年增长了约322.0%。

表3-10 一致时间序列数据、新成分指标和新方法基础上的缅甸人类发展指数趋势

图3-1显示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每个成分指数对缅甸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

图3-1 1980~2010年缅甸人类发展指数成分指数趋势

(四)多维贫困

公之于众的缅甸多维贫困指数预测的最新调查数据所指的年份是2000年。缅甸31.8%的人口饱受多重匮乏之苦,而另有13.4%的人口可能易受多重匮乏之苦。缅甸匮乏的广度(强度),即身处多维贫困之人经历的匮乏的平均百分比,为48.3%。多维贫困指数,即属于多维贫困人口的比例,调整了匮乏强度之后,是0.154。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0.251和0.267(见表3-11)。

表3-11显示了处于严重贫困(匮乏计分为50%或50%以上)和易于贫困(匮乏计分为20%~30%)的缅甸人口百分比。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数据也列于此,以供对比。

表3-11 与选定国相比缅甸2011年的多维贫困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