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国减贫概要(第1辑)
- 左常升主编
- 2803字
- 2020-12-10 17:56:43
一 印尼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概述
1.自然地理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尼,位于东南亚,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达到191.1万平方公里和316.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印尼素有“千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海岸线长达54716公里,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17504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印尼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气温25℃~27℃。印尼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森林等资源,富含石油、天然气以及煤、锡、铝矾土、镍、铜、金、银等矿产。
2.历史发展
公元3~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纪末14世纪初爪哇出现强大的麻喏巴歇(满者伯夷)封建帝国,15世纪先后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入侵,1602年荷兰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职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发争取民族独立的8月革命,于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5~1950年,先后武装抵抗英国、荷兰的入侵,其间曾被迫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并加入荷印联邦。1950年8月,重新恢复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独立后,印尼开始了自主发展的历程。印尼的发展以1965年苏哈托政变上台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1949~1965年、1965~1998年和1998年至今三个阶段。其中,由于1949~1965年独立初期政局不稳,经济发展局面比较呆滞,因此,印尼真正的发展主要在于1965~1998年苏哈托执政的30多年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一系列改革发展。
3.社会发展
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全国人口总数达2.38亿人(2010年末),人口地理分布不平衡。爪哇岛面积不到全国的7%,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9.19%,苏门答腊岛占20.97%,加里曼丹岛占5.28%,苏拉威西岛占7.1%,其他岛屿和省份占7.46%,大部分岛屿人烟稀少。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其他占26%。民族语言有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余人口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印尼的首都是雅加达(Jakarta),人口896.5万人(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
(二)印尼发展历史
1.苏哈托执政时期(1965~1998年)
苏哈托政府的强势独裁和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印尼经济社会在1965~1998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使得印尼在当时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油价暴跌为界,苏哈托执政下30多年的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苏哈托执政的前15年,即1965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资源的开采促成印尼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期印尼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8%,石油出口收入占到了国家收入的八成(1982年)。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暴跌造成印尼经济的衰退,随后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调整,政府鼓励投资推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印尼经济得到恢复,进入又一个发展周期。
30多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效,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贫困人口减半。政府对初等教育的特别重视与普及保证了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大大降低了因缺乏最基本教育而导致的贫困。然而,独裁政府时期的印尼经济社会发展也积攒了许多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苏哈托政府重增长、轻公平的政策,以及在源头的资源配置环节对首都所在的西部地区采取政治性的倾斜。不仅如此,由于区域问题背后隐含着民族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积攒了大量的民族矛盾,这些矛盾在1998年金融危机时大面积爆发。另一方面,积累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促进经济增长,苏哈托政府政策性地搁浅通货膨胀治理,30多年的经济发展始终伴随着高通胀(年通胀率为10%~20%,1974年甚至达到41%)。通货膨胀对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无法应对食物价格上涨的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从发展机会层面加剧了居民内部的不平等。政府的强经济增长政策带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但快速的发展和高压政治本身掩盖、压抑了所存在的问题。
2.过渡时期(1998年至今)
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一系列积攒的矛盾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高达11%的失业率、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不均、区域发展差距的逐渐扩大及显著加剧的贫困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直接促成苏哈托政府的下台,为印尼经济社会发展启动了改革过渡的契机。
改革过渡时期,印尼的经济社会政策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降低利率吸引外资,刺激投资,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印尼经济社会的投资不足的问题;②削减政府的财政赤字,大规模地下放权力,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③在政策制定方面,开始关注通货膨胀、贫困及不公平等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④在政治上,以苏哈托政府下台为标志实现了由独裁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通过一系列措施,印尼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增长得以恢复。2000~2010年印尼的GDP增长率持续稳定在5%~6%,2010年人均GDP达3039美元,约为危机前的3倍。其次是贫困情况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最后是独裁统治得到改变。2004年,印尼举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
然而,尽管近10年存在一定的恢复发展,处于过渡时期的印尼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①高失业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涨的失业率在2005年达到顶峰,为11%,随后因政策治理措施有所降低,但截至2009年底,印尼总人口失业率依旧高达8%,其中15~25岁青年人失业率高达22%。②缺乏秩序的地方治理。由于地方相应秩序未完全建立,权力下放带来的诸如中央地方目标不一致、实际政策不同步、腐败等问题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③贫困面临新困境。失业带来城市贫民的增加,在过渡时期社会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未建立的背景下,领导人事实上将注意力集中于重大政治问题,社会福利政策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执行。
(三)同中国的关系
1950年4月13日,中国与印尼建交,其间于1967年10月30日中断外交关系,至1990年8月8日恢复。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尼,与苏希洛总统共同签署《关于中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05年7月,苏希洛总统正式访华,两国元首年内实现互访。2006年,两国副总理级对话机制正式启动。2007年6月,卡拉副总统对华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3月,印尼央行行长布迪约诺访华,两国央行签署了金额达10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09年7月,印尼外长哈桑对华进行正式访问。2009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苏希洛总统在出席新加坡APEC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双方确定2010年为“中印友好年”。
2010年1月,国务委员戴秉国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并主持两国副总理级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两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10年4月,印尼经济统筹部长哈达和贸易部长冯慧兰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随后印尼政治法律安全统筹部部长苏延多、人民福利统筹部部长阿贡、总统苏希洛先后来华参观世博会。2010年,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27.5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其中,出口219.7亿美元,同比下降49.3%;进口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