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治论
  • 张振立
  • 1847字
  • 2020-12-10 17:42:29

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朦胧意识到今天形成的思想观点,“理治”概念在本人的思维中孕育了四十多年,也经历了四十多年现实的例证检验。最初,“理治”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词语,是本人对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反思的用语。当时“政治”的含义是“阶级斗争”“阶级统治”,本人的直觉是它缺乏理性,应以“理性”改造“政治”,名曰“理治”。这种朦胧意识,促使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广东江门五邑大学、珠海高新区工作。结合工作实践,本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提出了“充分——最优就业”“复合股份制”“能利权责结构对称合理”等概念,1998年出版了《走进珠海——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

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启了从浮躁到理性的新时代。时代呼唤理性,“以人为本”必然会“以理为治”。本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启发下,梳理了长期以来的思想观点,以“真、同、优”的三维理性解析现实,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使“理治”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底蕴和更丰富的实际内容,使之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和一系列国策建议。这是本书内容形成的基本过程。

“理”是从现实生活和日常用语(理论、理想、理念、事理、情理、讲理等)中提取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的使用者既包括思想家和理论家,也包括广大平民百姓,是社会通用词语。“理性”是理的人格化,是人性进化的体现。“理性”也是西方思想理论界广泛使用的概念。宋明理学中的“理”和欧洲唯理主义的“理”有特定的内涵,本书在对其分析批判的同时吸纳了其精髓。本人发现,“理”和“理性”是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集所在,是最具有基本价值和融通功能的哲学范畴。

“理治”的实质是以理性正人心性,以理性规范社会发展秩序。现实社会中,人的心性被欲望所迷,焦虑、浮躁、迷惘,或争权夺位,或追名逐利,不少人走火入魔,需要理性匡正。现实社会的治理和发展秩序,建立在各种人为的原则和规则上,这些原则和规则的正当性和适合性需要理性的正本清源。理治就是以理为治,以理正人心性,以理治国理政,以理化解矛盾冲突,以理实现和谐和平,开启人类理性文明的新时代。

本书采取解析建构的方法形成结构体系,即:先从东西方各种思想理论和历史实践中解析出哲理元素,再将这种元素按一定的思维逻辑有机组合,形成概念和范畴,本人的思想观点融于其中。

三维理性与理性民主是本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三维理性”提出并阐明了“真”“同”“优”的三维理性坐标,以此坐标定义理和理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思想的哲理融为一体,逐一解析了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宋明理学,西方理性主义、文明思想和文明进程,并以此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理性民主”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强调了政治的公共治理属性,分别从公共意志、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五个方面阐述了政治的本质以及体现其本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度演变中的理性化趋势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指出了当代民主制度面临的困境,提出并阐明了理性民主的理论内涵和制度原则。

本书以理性民主为主体思路,结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提出了国家政治与居民政治分层治理,构建双层共治、三级联动、四元一体的政治体制的设想,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

当前,人类文明从东西两个方向走到了交汇融合的路口,中国代表东方文明走到了时代的前沿,与欧美代表的西方文明交汇。东方文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相继融入了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明理念,形成了底蕴深厚、方向明确的未来文明走向。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从近代欧洲文明演变为现代的欧美文明,主导着当今世界的潮流。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和融合是世界从现代走向未来的文明主题,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本人常以黄河为例论说治理。黄河从本源上说是清澈的,自上游到下游,越来越浑浊、淤塞,其主要原因是沿途泥沙的涌入、支流中污浊的汇入。治河一要治沙、二要治污、三要治堵。只有造林防沙,疏浚河道,正本清源,才能使黄河由浊变清,源远流长。社会秩序也是这样,人性从理,只有充分彰显人的理性,不断祛除人性中的杂质,才能使人明是非,辨真假,知善恶,分优劣,人类社会才能沿着理性的轨道不断走向文明的新境界。

我是人,应向人类负责;我是民,应向中国负责;我是党员,应向中国共产党负责。三者的一致性,是我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