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治论
  • 张振立
  • 1680字
  • 2020-12-10 17:42:39

7.4 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走向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过程,是人类社会各群体不断融合的过程,是人的类属性不断同化的过程。

人类的婚配关系先后经历了群居杂交、同辈群婚、族外群婚、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婚姻形式,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是人类性文明和血缘文明的发展过程。性文明的实质是性行为与爱情结合在一起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它将动物本能与人类情感和社会道德秩序联系起来,使性行为从单向的占有变为双向的愉悦,从纯繁衍生殖目的变为向对方和社会履行责任和义务,使其具有了社会文明属性。血缘文明的实质是推进人类血缘关系的社会化。限制近亲婚配,使婚配关系走出族群、走向社会,将人类的血缘关系拓展到不同的家族、部落和民族,促进了社会族群的融合。中国从不计其数的原始族群,融合为现在的56个民族。56个民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再融合,形成族群交融的中华民族。

语言文字是人类相互交往的方式和工具。从同一部落的语言到同一民族的语言,从同一民族的文字到同一国家的文字,从同族同国才能识别使用的语言文字到国际可译可通的语言文字,人类语言文字的同化过程推进了不同部落、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交往,这种交往为人类各种文明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相互交换的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变,经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审视这种演变的过程,分析其原因,不难看出,经济文明的实质是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市场经济将世界各地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远在美国纽约的儿童可赏玩中国制造的玩具。信息社会使世界各地能看到北京奥运会的现场直播。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打破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向同一方向推进。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都将世界大同作为人类理想。人类之所以追求世界大同,是因为在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中,所有邪恶都会被清除,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社会文明发展到极致,是人类所有成员同心同德,亲如一人,人类的类本质中再没有败类的杂质。现代制度文明追求的社会公正,政治文明追求的自由民主,无不是在追求人人同心。人心求同,得人心者得于同,失人心者失于同。任何一个政党、政治家,都说他代表人民大众。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说它维护公众利益。这说明,政治文明的魅力在于它体现公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管做到做不到,政治立场必须是公众立场,政治语言必须是公众语言,这是政治本质使然。政治一旦偏离公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它就不再文明,就会变得阴暗和血腥。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同质化的人文思想元素,是在历史和现实中被认同或被部分认同的文明成果。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近代欧洲的自由民主思想,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当代的中西方文化思潮等思想文化元素,或经千百年历史检验,或在现实社会流行,被国人不同程度地认同,形成当代中国社会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这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共处一体,是因为有一个起核心和主导作用的文明价值观将各种元素维系在一起。

文明价值观是在人和人之间求同的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价值观。社会道德是人性的公约数,是社会各群体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公共意识,遵守道德者,被视为同类,相亲相爱;违背道德者,被视为异类,群起而攻之。社会道德将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文明的范式中。人和人发生冲突时,野蛮的办法是以强欺弱,文明的办法是换位思考,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和解办法。

换位思考是人心求同的文明思维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其实质就是人心求同。换位思考就是将心比心,以仁求仁,以同一个砝码度量人我双方的感受,在人我之间架起公平的桥梁。如果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能架起公平的桥梁,就能实现人心相通、人心互证、人心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