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五辑·2013年第一辑)
-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
- 1543字
- 2020-12-10 15:41:34
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模式[1]
石源华
【内容提要】中韩关系20年来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同时又存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和障碍,这是由其内在结构存在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双方在政治、安保、经济、文化诸方面存在着四大共点,这些共同利益为两国关系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双方在对美关系、对朝关系以及互相认知方面又存在三大内在结构性矛盾,这些分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双边关系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将取决于双方政策调整是否适度而且有力。为此,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不能照搬既有的双边关系建设模式,应是一个逐步深化而非一步到位的过程,其运行路径将体现先易后难、逐步扩展、多轨并行的特点。两国可以通过逐步深化、由易到难的建设模式,借助双方在四大领域的共同利益,克服三大内在结构性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各个领域逐步地实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中韩关系 四大共点 三大矛盾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韩国研究中心主任。
中韩建交已经20年,中韩关系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进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层次,对整个东亚战略新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从两国的地缘背景、安全保障、大国关系出发,还是从两国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方面考虑,两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反映了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不仅有着充分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而且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中韩关系20年来又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和障碍,发展速度虽然快却是波折不断,这是由中韩关系内在结构的双重性特点决定的:一方面,双方在政治、安保、经济、文化诸方面存在四大共点,这些共同利益为两国关系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双方又在对美关系、对朝关系以及互相认知方面存在内在结构性矛盾,这些分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成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阻碍。中韩双边关系能否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取决于双方政策调整是否适度而且有力以及能否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2012年发生的“脱北者”事件等,[2]暴露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在结构性矛盾,既考验着韩国的对华外交,也考验着中国的对韩外交。面对韩朝间发生的激烈冲突,中国政府执行平衡朝韩双方的立场,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这些事件“火上浇油”的做法不同,主张冷静应对,以确保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为政策底线。中国政府的“冷处理”态度,使朝鲜半岛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或导向大规模冲突甚至战争。事实上,由于中国的努力,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最终取得“软着陆”的结果,“脱北者”事件也基本实现“大事化小”,避免了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这符合中国和朝鲜半岛各方的利益。
中国政府未能与韩国政府在应对这些事件上采取同步态度,或者说没有全力支持韩国政府的官方立场,引起了韩国媒体和韩国民众的不满,以及两国互相认知的严重错位。有人由此而对中韩之间能否建立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疑问。在庆祝中韩建交20年之际,中韩能否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何深化这种关系?两国关系的内在结构性有何共点和异点?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发展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以及2012年“脱北者”事件中产生的问题只是将中韩关系中本来存在的内在结构性矛盾表面化了,使原本隐蔽着的问题暴露在世人的面前。这使人们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正视中韩发展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结构性特点。只有积极发挥双边关系的共同利益,妥善缓解内在结构性矛盾,才能建立和深入发展成熟的中韩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韩两国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