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兴赣:传承·创新·发展
- 吴永明
- 1181字
- 2020-12-10 15:48:13
一 和谐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表意文字,重形表意。和,由“禾”与“口”两个字组成,两个字合起来说明吃饭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民以食为天”,“和”的先决条件就是人人都要有饭吃。谐,由“言”与“皆”两个字组成,两个字合起来说明人人都要说话,能否说出心里的话,能否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广开言路、言论自由是谐的前提和条件。
由字面意思可知,有饭吃,能说话,就是和谐。哲学上讲,聚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是为和谐。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多样性、多元化的有机统一。
“文”是交错的痕迹,是一种界线。“化”是改变。概括地讲,各种事物非常“美好和谐”、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的现象就是“文化”。“美好和谐”既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又是“文化”的内在本质。
从哲学内涵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族群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总和。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族群的根本,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或族群的内在基因。
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不是嗜好征战杀戮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中,儒、墨、道、法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述。
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法家主张正确定位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以及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全社会、全世界的和谐,从而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专制主义、征服主义与斗争哲学传统的和谐文化传统。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体系,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倡导和谐思想,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等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体系。
以和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智慧源泉,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是我们最需要坚持的核心要素。今天,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文化体系,其根基来源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其本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这一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张力,提升中国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