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和谐文化的体系与构建

和谐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体系,可谓博大精深,其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和谐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人的自我和谐、军事和谐、外交和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更需要从其发展历史和背景出发,探寻和谐文化的构建路径和发展方向。

和谐文化是总和,是基础,是统领,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谐文化推进,政治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指导,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滋养,人的自身修养需要和谐文化提升,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和谐文化引领,和谐世界的达成需要和谐文化影响。构建和谐文化理论体系,就是要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人的自身和谐的总局面,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经济和谐理论: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结构各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谐互动的过程,他把社会有机体的主体结构划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范畴,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一个社会有机整体。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稳定的要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由此构成的社会整体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当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它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适应即是和谐,这时,生产方式处于和谐发展阶段。

构建和谐经济,多数状态下,就是要建立一种公平、合理、有序的发展机制,增强经济调控能力,进行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宏观指导,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使生产力可持续地发展,社会成员公平分配、占有和享用社会财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较快平稳运行,健康和谐发展。

2.政治和谐理论:增强政治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

社会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政治主体、阶层和政治力量、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异性,同时,由于宗教、文化、信仰等背景的不同,个体间的价值取向也明显有别。只有通过构建平衡有效的政治系统,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愿望都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形成社会价值的基本共识,实现政治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对于处在社会变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增强政治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系统的稳定性、确定性,实现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历史性齐头并进的时候,维护社会团结和族群稳定是中国主流政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政治体制一直承担了这个角色。历史证明,政治建设、政治和谐是中国一切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构建和谐政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建设,使我国政治系统更具包容性,更富有和谐色彩,更加平衡稳定,以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变革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的各种挑战。

3.社会和谐理论:以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和谐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是用和谐文化指导社会组织管理而构建的社会,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平衡、协调的状态,是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稳定的有效的系统。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终极目标就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民主的、富裕的社会,也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制度创新,要针对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从法治、德治等方面入手,以人为基本要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4.生态和谐理论:建立新的生机勃勃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历史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形态。我们党以新的文明形态建设为己任,不仅在全世界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这种历史责任感和行动部署,更加关乎人类未来,关乎全球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深化,更加科学,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更加自信,也预示着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拥有更加美丽的生活空间。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在我国,在全球也是一个重大问题。矿产资源无序开发,森林和植被严重破坏,工业污染大量排放,臭氧层空洞持续变大,全球变暖,等等,以及近年来巨大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涝、干旱等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均与工业文明漠视自然、驾驭自然的做法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漠视与疯狂掠夺正导致一场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有人说过,“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信息文明,我们中国人要引领世界发展,必须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和谐。

5.人的自我和谐理论:允中适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我和谐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境界,和谐则轻松愉快,不和谐则处处被动。

在处理人与自我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中”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方法和一种修养境界。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度”,就是“执中”。孔子认为,“中”就是既无“过”,也无“不及”,“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元化,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尤为重要。要能够善待自己,平衡思考,丰富人生,提高境界,提升修养,保持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健康的状态。坚持“允中”、“执中”,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待人诚恳、宽厚,与人为善、和睦,求同存异,以己达人,在群体交往中获得快乐,在允中适度中实现人生价值。

6.军事和谐理论:以最终“不战”为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和平文化始终占据着主流。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的重要命题,以此来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几千年来,这一重要思想一直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方法和原则之中。

军事和谐理论是辩证战略思想,和平不等于不加强国防,不等于放弃使用武力维护或创造和平。“有国无防,国将不国”。没有军事实力做后盾,国家不可能崛起,即使崛起了也会衰败。用和平手段来崛起,要有更高的战略能力,不仅要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要有遏制战争的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以“不战”为最终目标,是军事和谐的核心要义。

7.外交和谐理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前世界,乱象环生。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美国债务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高,美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全球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受到抑制,中亚部分国家政局动荡,西方文明的自私性和破坏性愈加显现,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可以并且能够和谐共处。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谐文化在外交上的应用,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它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是在世界变化新现实和趋势下的中国世界观,是崛起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

这一理念和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从根本上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人类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怎样构筑这样的世界这些中国和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是真正为世界政治体系建设服务的有效理论。

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力气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自身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理论的强大力量在不断扩展。将来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理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