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文字的整理与研究
- 黄文杰
- 8031字
- 2020-12-10 15:08:23
第四節 小結
秦漢簡帛中,秦簡牘都是墓葬所出。漢簡帛則有墓葬所出和邊塞遺址所出。墓葬所出基本上是竹簡,邊塞遺址所出基本上是木簡。木牘則是墓葬和邊塞遺址都有出土。
新中國成立前所出土的簡帛,絶大部分是由外國探險隊單獨或者中外合組的考察團共同發現的,有很大一部分流落至異國他鄉。新中國成立後所出土的簡帛,則全部是由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獨立發掘的,均保存在國内。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新中國成立後所發現簡帛的地區更廣,涉及的歷史更長,其數量之多,内容之豐富,學術價值之高,也都大大超過了以往。20世紀30年代,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来,我國簡帛大量出土。从新中國成立前後簡帛出土的情况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就發現簡帛的地區而言,新中國成立前出土的簡帛,包括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羅布淖爾以及尼雅的漢晉木簡和紙文書,均局限於甘肅、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烽燧和古城遺址。而新中國成立後一方面在上述地區繼續多次出土大宗簡牘,如敦煌馬圈灣漢簡、敦煌懸泉漢簡、居延新簡等,數量超過以往總和,内容也更加豐富;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前從未發現簡帛的内地,諸如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廣西、北京、陝西、山東、青海等省市,也有大量的簡牘和帛書出土。
第二,就出土簡帛所屬的歷史時期而言,新中國成立前所出土的簡帛,除楚帛書外,其餘均屬漢晉時期,而新中國成立後所出土的簡帛則屬戰國、秦、兩漢、魏晉時期。如新中國成立前從未發現過的戰國和秦代簡牘,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出土了仰天湖、長臺關、九店、包山、郭店、慈利、上海博物館藏等十幾批戰國楚簡,秦簡也有放馬灘、睡虎地、王家臺、湘西里耶等十幾批。再如漢代簡帛,除馬王堆帛書外,還有銀雀山漢簡、武威漢簡、武威漢代醫簡、定縣漢簡、鳳凰山漢簡、阜陽漢簡、大通漢簡、張家山漢簡、敦煌懸泉漢簡、尹灣漢簡、虎溪山漢簡等。
第三,就出土簡帛的數量而言,新中國成立前所發現的簡帛總數僅有1萬餘枚,而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簡帛,據不完全統計,總數已有20餘萬枚。
第四,就出土簡帛的主要内容而言,大體上可以分爲文書和文獻兩大類。新中国成立前發現的簡帛,除楚帛書外,其餘絶大多數簡屬於行政文書。而新中國成立後所發現的簡帛,既有數量巨大的行政文書簡,如睡虎地秦簡、龍崗秦簡、孔家坡漢簡、張家山漢簡、鳳凰山漢簡、尹灣漢簡、大通漢簡、敦煌馬圈灣及懸泉漢簡、居延新簡、武威王杖簡等,也有爲數不少的文獻簡帛,如張家山漢簡、銀雀山漢簡、阜陽漢簡、定縣漢簡、武威漢簡、馬王堆帛書等。
第五,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現的各批資料的整理和注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簡帛整理碩果累累,如出版了《天水放馬灘秦簡》《睡虎地秦墓竹簡》《關沮秦漢墓簡牘》《龍崗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壹]》《嶽麓書院藏秦簡[貳]》《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馬王堆漢墓帛書[壹]》《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尹灣漢墓簡牘》《敦煌漢簡》《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肩水金關漢簡(壹)》《肩水金關漢簡(貳)》《額濟納漢簡》《樓蘭尼雅出土文書》《武威漢簡》《武威漢代醫簡》等專書。
據學者粗略統計,20世紀初至今這百餘年來出土的簡帛總共有20萬枚(件)左右,總字數有600萬~700萬。[96]
現把以上所述50批簡帛的名稱、出土時間、數量、字數、材料來源等按簡帛的書寫或墓葬年代先後順序概括如表2-1(材料來源一欄的論著用簡稱,可參考本書《秦漢文字之書名、篇名簡稱表》):
表2-1 秦漢簡帛文字材料情况表
續表
續表
現把上述50批材料的年代作一個大致的排列,如表2-2所示(書寫年代簡稱“書”,墓葬年代簡稱“墓”):
表2-2 秦漢簡帛文字材料年代表
續表
[1] 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1期。圖版照片見文化部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全國出土文物珍品選(1976~1984)》,文物出版社,1987。
[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
[3]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考述》,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4] 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載《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术研討會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
[5] 湖北省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揚家山135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8期。
[6] 陳振裕:《湖北秦漢簡牘概述》,載《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第56頁。
[7] 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6期。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
[8] 湖北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9期。《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中國書法》2009年第3期刊發的《睡虎地秦墓黑夫家信木牘》彩色照片很清晰。
[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
[10]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
[1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處、龍山縣文物管理所:《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嶽麓書社,200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
[12] 《北京大學新獲秦簡牘概述》《北京大學新獲秦簡牘清理保護工作簡介》,均載《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工作簡報》總第3期,2010,第1~11頁。
[13] 陳松長:《嶽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年第3期。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貳)》,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李零:《秦簡的定名與分類》,載《簡帛》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嶽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
[15]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館籌建處:《廣州市南越國宫署遺址西漢木簡發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3期。
[1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文物局:《隨州市孔家坡墓地M8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9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張昌平:《隨州孔家坡墓地出土簡牘概述》,載《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
[17]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的内容與價值》,載《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
[18] 湖北省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高臺18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8期。湖北省荆州博物館:《荆州高臺秦漢墓》,科學出版社,2000。黄盛璋:《江陵高臺漢墓新出“告地策”、遣策與相關制度發復》,《江漢考古》1994年第2期。
[19]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
[20]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第59~60頁。
[2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叁]》,文物出版社,198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綫裝本),文物出版社,1974。《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叁]》(綫裝本),文物出版社,1978。
[22]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9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
[24]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
[2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
[26] 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27] 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28] 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
[29] 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
[30] 王明欽、楊开勇:《湖北荆州謝家橋1號漢墓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中國文物報》2008年1月30日第2版。荆州博物館:《湖北荆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4期。荆州博物館:《荆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
[31] 湖北省博物館、孝感地區文教局、雲夢縣文化館漢墓發掘組:《湖北雲夢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湖北省博物館:《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載《文物資料叢刊》第4輯,文物出版社,1981。
[32] 金立:《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墓竹簡試釋》,《文物》1976年第6期。長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6期。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江陵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10期。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
[33] 楊定愛:《江陵縣毛家園1號西漢墓》,載《中國考古學年鍳·1987》,文物出版社,1988。下葬年代參看《蕭家草場26號漢墓發掘報告》,載《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中國書法》2009年第3期刊發的《毛家園木牘》彩色照片很清晰。
[34] 《蕭家草場26號漢墓發掘報告》,載《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
[3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
[3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
[37] 鄭忠華:《印臺墓地出土大批西漢簡牘》,載荆州博物館《荆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
[38]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山東臨沂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簡報》,《文物》1974年第2期。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銀雀山漢簡由文物出版社分三輯出版:第一輯爲《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第二輯爲《佚書叢殘》;第三輯包括全部散碎竹簡、篇題木牘及《元光元年曆譜》。目前第一、二輯均已出版。
[39] 荆州博物館:《湖北荆州紀南松柏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4期。朱江松:《罕見的松柏漢代木牘》,載《荆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
[40] 長沙簡牘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組:《2003年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重大考古發現》,載《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1] 田芳等:《長沙走馬樓出土萬枚東漢簡牘》,載《長沙晚報》2010年6月24日第A08版。
[42]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楊以平、喬國榮:《天長西漢木牘述略》,載《簡帛研究》(2006),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3]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日照海曲西漢墓(M106)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期。
[44]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説》,《文物》2011年第6期。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新獲“西漢竹書”概述》,載《國际漢學研究通訊》第1輯,中華書局,2010。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老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5] 張銘洽、王育能:《西安杜陵漢牘〈日書〉“農事篇”考辨》,載《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輯,三秦出版社,2002。
[46] 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這批簡文也收入《敦煌漢簡》一書。
[47] 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115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2期。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大通上孫家寨漢簡整理小組:《大通上孫家寨漢簡釋文》,《文物》1981年第2期。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牘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
[4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第8期。
[49] 王子今、申秦雁:《陝西歷史博物館藏武都漢簡》,《文物》2003年第4期。
[50] 22種文獻的具體内容介紹可參見張顯成、周群麗《尹灣漢墓簡牘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51] 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
[52] 湖北省博物館:《光化五座墳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
[53]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沙畹:《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所獲漢文文獻》,牛津大學出版社,1913。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日本京都東山學社,1914。
[54] 斯坦因:《亞洲腹地、中亞、甘肅和伊朗東部考古記》。馬伯樂:《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1953。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匯編》,上海有正書局,1931。
[55] 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載《考古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1。
[56] 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0期。這批簡的材料已收入《敦煌漢簡》。
[57] 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木簡》,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這批簡文材料還收入《敦煌漢簡》。
[5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吴礽驤、李永良、馬建華:《敦煌漢簡釋文》,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匯編》,上海有正書局,1931。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文物出版社,1984。
[59] 敦煌市博物館:《敦煌清水溝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文物調查及漢簡考釋》,載《簡帛研究》第2輯,法律出版社,1996。
[6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悬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敦煌悬泉漢簡内容概述》《敦煌悬泉漢簡釋文選》,均載《文物》2000年第5期。
[61] 楊俊:《敦煌一棵樹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
[6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編》,科學出版社,195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馬先醒:《居延漢簡新編》,臺灣簡牘學會,1979。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
[63]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釋粹》,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注,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2。
[64]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65] 黄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叢刊之一,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印行,1948。
[66] 林梅村:《樓蘭尼雅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85。
[67] 揚州博物館:《江蘇儀徵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987年第1期。
[68]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旱灘坡漢墓發掘簡報——出土大批醫葯簡牘》,《文物》1973年第12期。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1975。
[69] 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文物》1993年第10期。
[70]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考古》1960年第5期。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94;中華書局,2005。
[71]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發掘》,《考古》1960年第9期。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漢簡》,中華書局,2005。武威縣博物館:《武威新出土王杖詔令册》,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72]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10期。張存良、吴葒:《水泉子漢簡初識》,《文物》2009年第10期。
[73] 張學正:《甘谷漢簡考釋》,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74]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12期。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
[7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與出土簡牘概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7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
[7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
[78] 黄河水庫考古工作隊:《一九五六年河南陝縣劉家渠漢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
[79]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鹽城三羊墩漢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第8期。
[80] 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博物館:《海州西漢霍賀墓清理簡報》,《考古》1974年第3期。
[81] 南波:《江蘇連雲港市海州西漢侍其繇墓》,《考古》1975年第3期。
[82] 南京博物院:《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年第5期。
[83] 咸陽市博物館:《陝西咸陽馬泉西漢墓》,《考古》1979年第2期。
[84] 李洪甫:《江蘇連雲港市花果山出土漢代簡牘》,《考古》1982年第5期。
[85] 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86] 印志華:《揚州平山養殖場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87年第1期。
[8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載《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
[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89]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簡牘博物館:《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4期。
[90] 《新華每日电訊》2002年7月23日。
[91] 《中國考古學年鍳(2003)》,文物出版社,2004。
[92] 《中國文物報》2002年8月16日。
[93] 《中國考古學年鍳(2004)》,文物出版社,2005。
[94]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雲南邊境地區(文山州和紅河州)考古調查報告》,雲南科技出版社,2008。
[95] 《湖北宜都中筆墓地一號墓發掘收獲》,《中國文物報》2008年8月29日第5版。
[96]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