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军的设置
卫所除了设置关寨台堠等设施,还配置军船,所谓“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形成陆海相维的防卫体系。章潢《图书编》说:浙江备倭“战舰之设四百二十九艘”,“沿海之舟旧制四百有奇”[452],未知是何时制度。正德《明会典》说:“备倭船:沿海卫所每千户所设备倭船十只,每一百户船一只,每卫五所,共船五十只,每船旗军一百名,春夏出哨,秋冬回守”[453]。每一百户配置船一只,则千户所配置军船十只,每卫则有军船五十只。《太祖实录》则说:“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454]。《明史》也说:“滨海卫所每百户及巡检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盗贼”[455]。较之《明会典》所说要多一倍,百户二艘,则千户应有二十艘,卫则有一百艘。查成化《宁波郡志》,其记录的军船配置如下:
宁波卫原设海船五十只;
定海卫原设海船四十只;
定海卫后千户所原设海船二十只;
霩衢千户所原设海船一十只;
大嵩千户所额设海船一十只;
舟山中中千户所额设海船一十只;
舟山中左千户所原设海船一十只;
观海卫原设捕倭、海风等船大小一百二只;
龙山千户所原设捕倭、海风等船大小二十一只;
昌国卫二十九只;
石浦前后二千户所各一十只;
爵溪千户所一十只;
钱仓千户所一十只[456]。
平均起来,大致是每百户一只,每千户所十只。但也有略多的,达到每百户二只,每千户所二十只,如观海卫、定海卫后千户所、龙山千户所等。再查弘治《温州府志》,其记录的军船配置情况如下:温州卫所属海安千户所十六只,瑞安千户所十九只,平阳千户所十一只;金乡卫二十三只,蒲门千户所九只,沙园千户所十八只;盘石卫大小战船四十一只,后千户所十一只,蒲岐千户所十六只,宁村千户所十七只[457]。多寡也不太统一,但都没有超过“每百户二只”的限额,许多还达不到“每百户一只”的额度。
这些军船有大有小,但洪武时期可能以小型的快船为主,后期军船有大青、风尖、八桨之类,万历《绍兴府志》说“战船……有四百料(用军一百名)、二百料(用军七十五名)、八橹风快铜斗十桨(用军五十名)、风快(用军二十名)等项名色”[458],但明代早期可能还没有这么多的军船分类。洪武六年正月,从德庆侯廖永忠言,令福建诸卫添造多橹快船,无事沿海巡徼,遇寇则以“大船薄之,快船逐之”[459],可见各卫所大小船只兼而有之。
军船的“沿海巡徼”,在明代后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出海巡哨制度,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论》说:“浙东地形与福建连壤,浙西地形与苏松连壤,利害安危各有辅车相依之势,故分哨各官互为声援……往来会哨(以交信票为验)。其在浙江也,南则沈家门兵船哨至福建之烽火门,而与小埕兵船相会;北则马墓港兵船哨至苏州洋之洋山,而与竹箔沙兵船相会”[460]。这里记述的是省际会哨情况。而各把总、卫所也负责各卫所之间的巡防会哨,万历《绍兴府志》说:“各区官兵分拨小哨喇叭唬网船轮流远出外洋,往来哨逻,仍与邻近兵船交相会哨”[461]。但洪武时期水兵巡哨是否有严格的制度,有待考证。《筹海图编》说:“国初沿海每卫各造大青及风尖、八浆等船一百余只,出海指挥,统率官军,更番出洋,哨守海门。诸岛皆有烽墩,可为停泊,其后弛出洋之令”[462],似乎明初时已经有比较严格的出洋哨探之制了。查《明实录》等相关资料,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太祖实录》记载的巡哨事件有下列几处:
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甲子,诏以广洋卫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横海卫指挥使朱寿为副总兵,出海巡倭”。“七月……丙寅,台州卫兵出海捕倭,获倭夷七十四人,船二艘,追还被掠男女四人”。
“洪武七年春正月……诏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巡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
“洪武八年九月……己卯,靖海侯吴祯、都督佥事于显率备倭舟师自海道还京”[463]。
从上述记载来看,备倭总兵出海巡倭只是临时性行动,似乎并没有严格的巡海制度。这种临时性的巡倭行动在永乐年间也有记载。而各卫所的水兵似乎有着相对定期的巡海制度,但也不是很严格,如洪武十五年“山东都指挥使司言:‘每岁春,发舟师出海巡倭,今宜及时发遣。’上曰:‘海道险,勿出兵,但令诸卫严饬军士防御之’”[464]。由此条记载来看,原来的卫所水兵“每岁春”是要例行巡海的,但洪武时期因为“海道险”而一度停止了海上巡倭。至于停止巡海的原因,可能与之前发生的海难事件有关。洪武七年六月,“定辽卫都指挥使马云等运粮一万二千四百石出海,值暴风,覆四十余舟,漂米四千七百余石,溺死官军七百一十七人、马四十余疋。上闻之恻然”[465]。这次海难事件对明太祖的刺激很深,对海道的凶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恐怕也是其在洪武二十年前后大力建设沿海卫所,加强陆地防卫的原因。
明初由于禁海制度的实施,以及沿海卫所制度的完备,使得倭患一度减轻,嘉靖年间的唐枢评论说:“国初汤信国经理海防,北起乍浦,南迄蒲门,萦纡二千余里,设九卫,及诸所、诸巡司,总有百城。又营寨、烽堠,彼此录络,援应接济,血脉贯通”[466]。完善的沿海防卫体系使得倭寇不敢轻易入侵,加上永乐十七年的望海埚大捷,打击了倭寇的气焰,沿海一带倭警得以缓解,“百年以来海烽久息”。
[1]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2] (明)温纯:《自陈不职乞赐罢黜以公考察疏》,《温恭毅集》卷4。
[3]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1《市籴考·市舶互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85册,齐鲁书社,1995。
[4] 《明史》卷81、志57《食货·市舶》。
[5]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
[6] 《名臣经济录》卷11桂萼《浙江图叙》。
[7] (明)郑晓:《重大倭寇乞处钱粮疏》,《郑端简公奏议》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4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9《大捷考·宁台温之捷》。
[9]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3《东夷·日本国》,中华书局,2009。
[10]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11] 翦伯赞:《论明代倭寇及御倭战争》,《中苏文化》1940年第6期。
[12] 详见《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相关记载,另见本书《倭寇问题》一节相关引述。
[13] (明)郑晓:《今言》卷3“二百三十九”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 《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八月辛亥。
[15] (明)张时彻:《防海议》,见天启《舟山志》卷1《兵防》。
[16] 《明史》卷91、志67《兵三》。
[17] 宝庆《四明志》卷1《郡志一·叙郡上》。
[18] 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一》。
[19] (明)唐顺之:《浙直控扼》,《明经世文编》卷260《唐荆川家藏文集》。
[20] 《郑开阳杂著》卷2《日本入寇论》。据钱薇《海上事宜议》,“考之倭奴贡道,唐天宝以前率由百济新罗入山东境,自倭与新罗雠杀,乃不北而南,由明越州矣”。《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
[21] 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
[22] 陈寿:《三国志·魏书》卷30《东夷传》。
[23] 邱浚:《大学衍义补》卷155《驭外蕃》。时人多有类似观点:“日本在东海之中……其地,度与会稽临海相望”,见《明经世文编》卷101李承勋《勘处倭寇事情以伸国威疏》。
[24] (明)罗玘:《送阃帅黄君福建备倭序》,《圭峰集》卷7。
[25] (明)谢铎:《重修松门卫城记》,见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26]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27] 《郑开阳杂著》卷2《日本入寇论》。
[28] 《朱批谕旨》卷174《朱批李卫奏折》。
[29] (明)张时彻:《防海议》,见天启《舟山志》卷1《兵防》。
[30]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原》。
[31]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80《倭志》。并见《春明梦余录》卷42《兵一》。
[32]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
[33] 《郑开阳杂著》卷2《日本入寇论》。
[34]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
[35]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4《四裔考一·倭》。
[36]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34《四裔考·东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85册,齐鲁书社,1995。
[37] 《郑开阳杂著》卷1《舟山防御论》。
[38] 天启《舟山志》卷1《舆地》。
[39]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
[40] 天启《舟山志》卷1《舆地》。
[41]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
[42]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
[43] (明)章潢:《图书编》卷57《海防·浙江事宜》,引唐顺之言。
[44]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引万历时人邓钟言。
[45] 《郑开阳杂著》卷1《舟山防御论》。并见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
[46] 《郑开阳杂著》卷1《舟山防御论》。
[47] 天启《舟山志》卷1《舆地》。
[48] (明)赵炳然:《与杨虞坡书》,《明经世文编》卷253《赵恭襄文集》。
[49]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80《倭志》。并见天启《舟山志》卷1《舆地》。
[50] (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议》。
[51] (明)胡宗宪:《为议处紧急海寇以救生灵以安根本事疏》,《明经世文编》卷266《胡少保奏疏二》。
[52] (明)温纯:《自陈不职乞赐罢黜以公考察疏》,《温恭毅集》卷4。
[53] 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第786页。
[54] (明)归有光:《送王别驾考绩之京序》,《归先生文集》卷10《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8册,齐鲁书社,1997。
[55]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0《户口考》。明代户口数有其不尽确实之处,《明史》“食货”说:“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而要之,户口增减,由于政令张弛”。
[56]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4《制国用》。
[57] (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松石斋集》卷2《奏疏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1册,北京出版社,1997。
[58] (明)郑晓:《重大倭寇乞处钱粮疏》,《郑端简公奏议》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4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9] (明)徐恪:《修政弭灾八事疏》(弘治四年),《少司空主——徐公奏议》卷3,《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二册,中华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1999。
[60] 相关数据见正德《明会典》卷37《户部二十二·征收》。
[61] (明)郑晓:《答荆川唐银台》,《明经世文编》卷218《郑端简公文集》。
[62] (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10《奏疏考·都御史翁大立水利奏》。
[63] 万历《秀水县志》卷1《物产》。
[64] 光绪《塘栖志》卷18《事纪》。
[65]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二月庚午。
[66] 相关数据见正德《明会典》卷37《户部二十二·征收》。
[67] 光绪《塘栖志》卷18《事纪》。
[68] 万历《秀水县志》卷1《市镇》。
[69] 《濮川所闻记》卷1《开镇源流》。
[70] (明)郑晓:《瓜洲筑城疏》,《郑端简公奏议》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4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1] (明)康太和:《拟应诏陈言以备安攘大计疏》,《明经世文编》卷213《留省稿》。
[72] (明)胡宗宪:《题为督抚大臣玩寇殃民恳乞究治事疏》,《明经世文编》卷266《胡少保奏疏》。
[73] (明)林燫:《答汪中丞》:“大抵闽之寇与浙异,闽土地之广、人民之富,不过浙一大郡耳。贼之所欲者,宜莫如浙”。见《林学士文集》卷12《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5册,齐鲁书社,1997。
[74] (明)王维桢:《答姜佥事书》,《槐野先生存笥稿》卷24《文部·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5] (明)朱纨:《双屿填港工完事》,《甓余杂集》卷4《章疏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8册,齐鲁书社,1997。
[76] (明)采九德:《倭变事略》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初八日。
[77] 《郑开阳杂著》卷4《寇术》。
[78] (明)张衮:《题为献末议靖丑夷疏》,《张水南文集》卷3《奏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8册,齐鲁书社,1997。
[79]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3《东夷·日本国》,中华书局,2009。事属福建兴化,但两浙恐怕也有类似情况。
[80] 天启《舟山志》卷1《城池》。“因山为垣,就海为濠”虽然说的是舟山地貌,但沿海形势也类其大概。
[81]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
[82] (清)姜宸英:《海防总论》,《湛园集》卷4。
[83] (宋)戴埴:《鼠璞》卷上《防海》。
[84]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85] 《元史》卷99、志47《兵二·镇戍》。
[86] 《元史》卷46、本纪46《顺帝九》,并见《资治通鉴后编》卷181《元纪二十九·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87] (明)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
[88] 《元史》卷17、本纪17《世祖十四》。
[89] 《元史》卷12、本纪12《世祖九》。
[90]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91] (清)蔡方炳:《海防篇》,《小方壶舆地丛钞》第九帙。
[92] 《元史》卷208《外夷传·日本》。
[93] 《元史》卷208《外夷传·日本》。
[94] 《明史》卷322、列传220《日本》。
[95] 《元史》卷11、本纪11《世祖八》。
[96] 《元史》卷17、本纪17《世祖十四》。
[97] 《元史》卷20、本纪20《成宗三》。
[98] 《元史》卷21、本纪21《成宗四》。
[99] 《资治通鉴后编》卷165《元纪十三·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100] 《元史》卷11、本纪11《世祖八》。
[101] 《元史》卷99、兵志47《兵二·镇戍》。
[102] 《元史》卷100、兵志48《兵三·马政》。
[103] 《天马山房遗稿》卷2《海上赠言》。
[104] 《元史》卷21、本纪21《成宗四》。
[105] 《元史》卷95、志43《食货二·市舶》。
[106] 《资治通鉴后编》卷165《元纪十三·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107] (明)茅坤:《条上李汲泉中丞海寇事宜》,《明经世文编》卷256《茅鹿门文集》。
[108]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兵防》。
[109] (明)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卷1引《日本国略》。
[110]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111]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112] 《大清一统志》卷235《温州府》。
[113]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六月乙酉。
[114]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兵防》。
[115] 《太祖实录》洪武五年五月丁卯。
[116] 《太祖实录》洪武五年八月壬寅。
[117]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六月丙寅。
[118] 《明名臣琬琰录》卷5刘崧《海国襄毅吴公神道碑铭》:“七年甲寅海上警闻,公复领沿海各卫兵出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寇人船若干,俘于京”,并见《太祖实录》“洪武七年”。
[119] 《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并见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120] 《太祖实录》洪武十七年闰十月乙巳、丁未。
[12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己巳。
[122]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癸酉。
[123] 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并见《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124] (明)黄俣卿:《倭患考原》卷上:“倭寇金乡”。
[125] 永乐《乐清县志》卷3《官署》。
[126] 《太祖实录》洪武三十一年正月丁酉,查楚门所没有“海澳寨”,但有梅岙烽堠,未知是否即《实录》所谓之“海澳”。
[127]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2《九月倭寇浙东》。
[128] 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
[129]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130] 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
[131] 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132] (明)黄俣卿:《倭患考原》卷上。并见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133] 嘉靖《永嘉县志》卷5《兵卫》。
[134] 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
[135] 永乐《乐清县志》卷3《官署》。
[136]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倭患考原》卷上:“二十年寇象山”。
[137] 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书》。
[138]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春正月庚戌。
[139]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春正月庚戌。
[140] 见《太祖实录》。
[141] (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日本》,《国学文库第一编》,1933。
[142] (明)郑茂:《靖海纪略》,《丛书集成初编》第3226册,中华书局,1983。
[143] 《明史》卷322、列传220《日本》。
[144]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1洪武二年正月《倭寇山东》。
[145] (明)茅坤:《条上李汲泉中丞海寇事宜》,《明经世文编》卷256《茅鹿门文集》。
[146] 《明史》卷1、本纪1《太祖一》。
[147] (明)章潢:《图书编》卷57《海防·浙江事宜一》。
[148]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癸酉。
[149]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7《兵防》。
[150] 《大国通史——日本通史》第六章“室町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51]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152] 《太祖实录》洪武二年二月辛未。
[153]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三月戊午。
[154]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十月癸巳。
[155]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六月。
[156] 《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六月乙未。
[157] 《明史》卷322、列传220《日本》。
[158] 以上分别见《元史》卷17、本纪17《世祖十四》,《元史》卷20、本纪20《成宗三》,《元史》卷21、本纪21《成宗四》。根据陈高华《元代的海外贸易》统计,元代海禁前后共有四次,“前后四禁四开”,见《历史研究》1978年第3期。
[159] 《元史》卷95、志43《食货二·市舶》。
[160] 《明史》卷322、列传220《日本》。
[161]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十二月乙未。
[162] 《明史》卷91、志67《兵三》。
[163] 《明史》卷95、志51《职官四·市舶提举司》。
[164]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二月甲戌。
[165] 《太祖实录》洪武七年九月辛未。
[166] 有学者认为洪武四年的海禁政策属于“临时性军政措施”(安峰:《明代海禁政策研究》),对照洪武七年罢明州、泉州、广州三市舶司,恐不尽然。
[167] 见《太祖实录》。
[168] 正德《明会典》卷110《兵部五》。
[169] 《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
[170] 《太宗实录》永乐二年正月辛酉。
[171] 《大明律》卷15《兵律·关津》。
[172] 《大明律》卷15《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173] 《大明律》卷15《兵律》《户律》。
[174]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5:“洪武时,严交通外夷之禁。永嘉民有买暹罗使臣沉香等物者,为里人所讦,按察官论当弃市。太祖曰:永嘉乃暹罗所经之地,因其经过,与之贸易,非交通外夷比也。释之”。
[17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己酉。
[176]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1《市籴考》。
[177] 《明史》卷81、志57《食货·市舶》。
[178] 见《太祖实录》。
[179] 《太祖实录》洪武五年九月甲午。
[180] 见《太祖实录》。
[181]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九月癸巳。
[182] 《明史》卷322、列传220《日本》。
[183] 见《太祖实录》。
[184] 见《太祖实录》。
[185] 万历《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漕运》。
[186] 《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五月丁亥、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庚午。
[187] 正德《明会典》卷25《户部十·漕运》。
[188]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己酉。
[189] 万历《明会典》卷122《兵部·镇戍七》。
[190] 《英宗实录》天顺二年秋七月甲寅。
[191] (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1下《海防论一》。
[192] 《明史》卷75、志51《职官四·市舶提举司》:“永乐元年复置(市舶司),设官如洪武初制,寻命内臣提督之。”
[193]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选》卷6《倭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5册,齐鲁书社,1997。
[194]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十月己亥。
[195] 《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壬午。
[196] 《宣宗实录》宣德八年七月己未、八月丁未。
[197] 《宣宗实录》宣德六年九月壬申。
[198] 《明史》卷205、列传93《朱纨》。
[199] (明)郭造卿:《海船》说:“旧禁:凡汛,寸木不下海,严矣”。见《明文海》卷81。
[200]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26《福建》。
[201] 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202]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1《经略一》。
[203] 见《王直传》(佚名)。王直,即汪直。
[204]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05] (眀)林文俊:《方斋存稿》卷6《送知事陈继殷序》。
[206]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07]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08] 《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正月癸卯。
[209] 《明史》卷76、志52《职官五》。
[210] (明)郑晓:《今言》卷1“五十”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11]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二月辛巳。
[212] 《太祖实录》洪武八年十月癸丑。
[213] 《明史》卷90、志66《兵二》:洪武“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凡十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
[214] 《明史》卷90、志66《兵二》。
[215]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二月辛巳。
[216] 仁和卫为洪武四年置,见万历《杭州府志》卷35《兵防上》。
[217] 《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一月壬子。
[218] 《明史》卷90、志66《兵二》。
[219] 参见《明史》卷90、志66《兵二》。(明)余继登《典故纪闻》有不同记载:“国朝之制,每卫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又设前后中左右千户所,以分领士卒。后指挥不肯入署理事,遇有责成,互相推避。洪武二十年,始命指挥使掌印,同知、佥事各领一所士卒。有武艺不训练、器械不坚利者,皆责所领之官”(《典故纪闻》卷5,中华书局,1981,第80页)。
[220] 《明史》卷90、志66《兵二》。
[221] 《明史》卷90、志66《兵二》。
[222] 正德《明会典》卷179《中军都督府》。
[223] 《太祖实录》洪武八年十月癸丑。
[224] 嘉靖《浙江通志》卷57《经武志》。
[225]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公署》。
[226]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浙江兵防官考》。
[227] 《明史》卷76、志52《职官五》。
[228]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29]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30]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公署》。
[231] 《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八月丁酉。
[232] 《明史》卷89、志65《兵一》。
[233] 正德《明会典》卷110《兵部五·镇戍》。
[234] 《明史》卷91、志67《兵三》。
[235] 《太祖实录》洪武四年十二月丙戌。
[236] 《明史》卷90、志66《兵二》。
[237] (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日本》,《国学文库第一编》,1933。
[238] 《明史》卷171、列传14《汤和》。
[239]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1《明太祖皇帝》。
[240]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32《兵考·舟师水战》。
[241] 《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242] (明)郑晓:《皇明四夷考》上卷《日本》,《国学文库第一编》,1933。
[243] (明)沈炼:《青霞集》卷11《寄萧柱山书》。
[244] (明)钱薇:《海上事宜议》,《海石先生文集》卷10《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
[245] 《礼部志稿》卷35《主客司职掌·朝贡·日本国》。
[246]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十一月己丑。
[247] 浙江沿海卫所41,加上南直隶原浙西部分4卫1所,不足50个。
[248] 《筹海图编》卷5《浙江兵防官考》。
[249] (明)章潢:《图书编》卷38《浙江图叙》。
[250] (明)范涞:《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2《浙江兵防官考·续定》。
[251] 嘉靖《浙江通志》卷57《经武志》。
[252] 嘉靖《浙江通志》卷57《经武志》。
[253] 万历《杭州府志》卷35《兵防上》。
[254]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255]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256]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257] 《筹海图编》卷5《浙江兵防官考》。
[258] 《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三月壬寅。
[259] 《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四月丙寅。
[260] 《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八月丁亥。
[261]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262]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戊午。
[263] 《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十二月丁未。
[264]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65]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66] 康熙《平阳县志》卷2《城池》。
[267]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
[268]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69]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70] 康熙《平阳县志》卷2《城池》。
[27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272]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73]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274]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75]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76]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77] 嘉靖《瑞安县志》卷2《公署》。
[278]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279] 《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三月壬寅。
[280]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81]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282]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83]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84] 嘉靖《瑞安县志》卷2《公署》。
[28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286]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87]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88] 嘉靖《瑞安县志》卷2《公署》。
[289]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290]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291]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92]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93]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94]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9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
[296]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297]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298]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299]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300]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30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02] 万历《温州府志》卷6《兵戎》。
[303]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304] (明)姜准:《岐海琐谈》卷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152页。
[305]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306]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丁未。
[307]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08]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09]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310]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丁未。
[31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12]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13]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314]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15]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16]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317]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
[318]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19] 康熙《临海县志》卷2《建置》。
[320]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21] 康熙《临海县志》卷2《建置》。
[322]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戊寅。
[323]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24]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25]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326]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九月辛巳。
[327]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28] 天启《宁海县志》卷1《建置·城郭》。
[329]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九月辛巳。
[330] 弘治《赤城新志》卷8《卫所》。
[331] 康熙《临海县志》卷2《建置》。
[332] 《英宗实录》正统八年夏四月癸巳。
[333] 桃渚千户所城迁址事也可参看徐三见《桃渚迁城考》,《默墨斋续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27页。
[334]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35] 雍正《浙江通志》卷97《海防三》。
[336]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37] 天启《舟山志》卷1《建置·城池》。
[338]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39]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该书约撰成于成化年间。
[340] 嘉靖《象山县志》卷1《建置纪·城池》。
[34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丁亥。
[342]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43]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44]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45] 《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九月丁未。
[346]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47]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48]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49]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50]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51]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52]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53]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54]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55]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56] 分别见《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十月乙亥、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
[357]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58]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59]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60]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61]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62]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63]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64]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6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戊午。
[366]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67] 天启《舟山志》卷1《城池》。
[368]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69]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70]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371]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72]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八月癸未。
[373]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兵卫》。
[374]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37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月丁未。
[376]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77] 嘉靖《临山卫志》卷1《建置》。
[378] 万历《绍兴府志》卷2《城池》。
[379]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80] 嘉靖《临山卫志》卷1《建置》。
[381] 万历《绍兴府志》卷2《城池》。
[382]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83] 万历《绍兴府志》卷2《城池》。
[384]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85]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86] 万历《绍兴府志》卷2《城池》。
[387]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丁未。
[388]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未。
[389] 嘉靖《海宁县志》卷4《礼制志·兵卫》。
[390] 万历《杭州府志》卷35《兵防上》。
[391] 弘治《嘉兴府志》卷17《海盐县·城池》
[392] 弘治《嘉兴府志》卷18《海盐县·公署》。
[393] 嘉靖《海盐县志》卷2《建置志》。
[394] 万历《嘉兴府志》卷8《兵政》。
[395] 弘治《嘉兴府志》卷18《海盐县·公署》。
[396] 嘉靖《海盐县志》卷2《建置志》。
[397]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八月癸巳。
[398] 弘治《嘉兴府志》卷21《平湖县·城池》。
[399] 嘉靖《海盐县志》卷2《建置志》。
[400] 《太祖实录》洪武十九年八月癸巳。
[401]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三月戊子。
[402] 《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十二月丁酉:“浙江右参政高峻奏:缘海巡检司五十余处,皆备倭要地,然城多土筑卑小,而民兵皆衣纸甲。乞敕有司甃砖城、造铁甲,庶为久利。从之”。
[403]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37《四裔考·日本》。
[404] 《筹海图编》卷5《沿海巡检司》。
[405] 《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冬十月癸酉。
[406] 《日知录》卷8《州县税赋》。
[407] 弘治《温州府志》卷17《防海》。
[408] 成化时立太平县,小鹿、蒲岐巡检司即划归台州府太平县辖境,两志书都未做调整。
[409] 永乐《乐清县志》卷4《军卫》。
[410] 嘉靖《瑞安县志》卷2《公署》。
[411] 康熙《平阳县志》卷2《建置》。
[412] 万历《温州府志》卷2《舆地》。
[413] 弘治《赤城新志》卷8《公廨》。
[414]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415] 天启《宁海县志》卷2《武卫》。
[416] 康熙《临海县志》卷2《建置》。
[417] 成化《宁波郡志》卷1《城池考》。
[418] 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1《城池》。
[419] 嘉靖《宁波府志》卷8《公署》、卷22《海防书》。
[420] 天启《舟山志》卷1《城池》。
[421] 万历《绍兴府志》卷2《建置》。
[422] 万历《杭州府志》卷36《兵防下》。
[423] 万历《嘉兴府志》卷8《兵政》。
[424] 康熙《临海县志》卷2《建置》。
[425] 永乐《乐清县志》卷4《军卫》。
[426] 弘治《温州府志》卷17《防海》。
[427] 《筹海图编》卷5《沿海关、台、寨、烽堠》。
[428] 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429] 雍正《浙江通志》卷95《海防》。
[430] 康熙《平阳县志》卷8《防圉》。
[431]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28《兵考·郡国兵》。
[432] 嘉靖《太平县志》卷5《职官下·兵防》。
[433] 康熙《杭州府志》卷15《兵防》。
[434] 《英宗实录》景泰六年二月庚寅。
[435]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丁酉。
[436] 《明史》卷91、志67《兵三》。
[437] 正德《明会典》卷160《工部十四·船只》。
[438] 万历《杭州府志》卷36《兵防下》。
[439] 崇祯《宁海县志》卷2《武卫》。
[440] 《日知录》卷8《州县税赋》。
[441] (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4下。
[442] 《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443] 《筹海图编》卷5《遇难徇节考》。
[444] 《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纪》。
[445] 成化《宁波郡志》卷2《廨舍考》。
[446] 《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二月己巳。
[447] 《英宗实录》正统五年十一月丁卯:“徙浙江乐清县北盐巡检司于白沙,以旧治迂僻而白沙邻海故也”。
[448] 永乐《乐清县志》卷4《军卫》。
[449] 成化《宁波府志》卷5《廨舍考》。
[450] 《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十二月丁酉。
[451] 崇祯《宁海县志》卷2《武卫》。
[452] (明)章潢:《图书编》卷38《浙江图叙》。
[453] 正德《明会典》卷60《工部十四·船只》。
[454] 《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丁酉。
[455] 《明史》卷91、志67《兵三》。
[456] 成化《宁波郡志》卷5《兵卫考》。
[457] 弘治《温州府志》卷9《兵卫》。
[458] 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志·战船》。
[459] 《太祖实录》洪武六年正月庚戌。
[460] 《郑开阳杂著》卷1《万里海防图论》,民国二十一年陶风楼石印本。
[461] 万历《绍兴府志》卷23《武备志·哨探之规》。
[462]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
[463] 见《太祖实录》。
[464] 《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正月辛丑。
[465] 《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六月癸丑。
[466]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