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理念与目标

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1.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包括古代社会救助制度,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些均为中国社会工作的萌芽。192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办社会学专业,燕京大学建立了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正式起步[1]。中国社会工作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创建与中断阶段、重建起步阶段、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阶段、职业化教育阶段[2]

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工作”写入党的文件。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且将社会工作首次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2009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授权点,共有3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招生资格。2010年25所高校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招生资格,2011年2所高校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招生资格。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102所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院校相比社会工作本科院校数量超过1/3,遍布全国各省市且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态势仍在继续。

第二,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面临经验积累与培养机制建立的关口。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是经验积累和培养机制建立的关口。在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论文与答辩、学生就业等方面各个高校处在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正逐步建立不同于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培养机制。各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所需的设备与实习基础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逐步发展。102所开设MSW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目前都相继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各院校结合自身教育特点,不断总结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工作教育经验,努力体现自身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特色。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位从筹备建立那一刻开始,就确立以培养“一流的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研究人才、教育人才”为目标。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从筹备到运行都秉承这个理念,坚持独立、高效的工作方式,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社会工作队伍;发展和培养深谙社会工作实践和技术的专职督导队伍;设计和完善体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特色的管理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努力体现和发挥自身特色,即实践能力与学术素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教学与实务训练并重的培养特色。

第三,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面临专业理论借鉴与本土特色发展抉择。专业社会工作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需求、社会矛盾和问题表现各异,各个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表现出不同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工作理论在其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不同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基础往往会发生冲突,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及理论,其价值观及文化背景具有基督教与犹太教传统,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如何创新进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各教育机构如何实现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处理好借鉴西方理论与本土教育的关系,这是摆在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