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的宏观布局和战略路径
- 陈清
- 2619字
- 2020-11-29 16:45:02
第三节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任务
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主体,福建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肩负着示范科学发展观、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福建应当依靠自身良好的生态基础、活跃的经济氛围,以及两岸同源的文化优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推动全省经济全面、快速、协调、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努力将福建省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国重要的旅游中心,成为对接“两洲”、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
一 未来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的目标
未来福建省的城镇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总体上将会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也将大大提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1年福建省年末常住人口为3720万、城镇化率为58.1%,推测2015年全省总人口将会控制在385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480万,城镇化水平大概在62.5%,每年平均约增长1.1%个百分点,总体上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城镇化质量也将明显提升。2020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400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达2720万,城镇化水平大概在68%,每年平均增长大概1.1个百分点。2030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420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达3150万,城镇化水平大概在75%,每年平均增长0.7个百分点。
二 未来福建省城镇发展布局的构建
未来福建省的城镇空间布局将更加优化,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次中心城市为核心,福莆宁、厦漳泉两大都市区为依托,滨海都市带为脊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两大都市区基本实现同城化发展,集聚经济、人口以及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支撑城镇化格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将更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不断优化,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中小城市数量明显增加,海峡西岸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30年,福莆宁大都市区的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400万,厦漳泉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300万,全省城镇人口中,都市地区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在70%以上。一般地区城镇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一批具有强劲辐射能力的地方性中心城市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市(镇)逐渐形成。
三 未来福建省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未来福建省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由小康向更高层次迈进,城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适度超前,城市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综合防灾能力进一步加强。2015年,全省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将达4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将达到13.5平方米,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镇(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3%。到2030年,全省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将达4.5床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4平方米左右,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乡发展建设更为协调集约。
四 未来福建省生态环境的提升
届时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福建将基本建成。2015年,福建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建制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5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5.5%,各类特殊保护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将高达14%,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2030年,福建省的生态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建制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增加至10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2平方米以上,各类特殊保护区域面积将占全省国土面积1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1.城镇景观风貌
未来福建省将形成大都市区、都市区和城市、城镇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格局。福建省将凭借其独特人文优势和山海自然景观优势,协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强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全力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等新增长区域建设,最终具有浓厚福建地方特色的省域城镇景观风貌将逐渐形成。
在一系列保护地方文化举措的实施下,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和恢复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延续发扬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福建省将建成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园林城市。
2.城镇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居环境将大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和均等化水平将显著提高,实现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保障标准大幅提升,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受惠人群持续扩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将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将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城镇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发展将更加集约低耗,城镇生活更加和谐宜人,集约紧凑和绿色低碳的城镇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3.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并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任务。福建省将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城乡一体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投资和公共服务体制基本确立的目标,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到2020年,福建省将基本建立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 未来福建省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户籍制度、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利用、等级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现行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未来福建省将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将取得突破,行政区域和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城镇建设融资机制更加完善。福建省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见专栏1-1。福建省城镇规模结构见专栏1-2。
专栏1 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
专栏2 城镇规模结构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