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书所说的峡江地区,大致为乌江的长江入口以东、宜昌以西的长江沿岸地区。沿江两岸为巫山山脉,是典型“两山夹一水”的峡江地貌。本地区在宋代分属于夔州路东北部和荆湖北路西部,从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属于重庆市东北部和湖北省西部。

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考古工作较为薄弱。90年代以来,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的地下文物展开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工作。近十多年来,大量资料刊布,专家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了新的审视。这些新资料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宋代墓葬。本书拟以目前报道的资料为主,对这一地区的宋代墓葬作阶段性研究[112]

(一)墓葬形制

本地区报道的宋代墓葬以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为主,有少量砖室墓、石室墓等。

1.土坑竖穴墓

土圹内放置棺椁,有的土坑墓在墓底铺有石灰以达到防潮的效果,如巫山麦沱M51、M52[113],根据形制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单圹单棺,规模较小,有的墓底铺砖,长多在2~3米,宽多在1米以内,此类墓葬是峡江地区最常见的宋代墓葬。如秭归老坟园M24[114](图十六,1)、巴东西瀼口CM3[115](图十六,2)。

B型,“借墓为墓”,对早期古墓加以利用的一种墓葬形制,将墓坑建于早期砖(石)墓葬的墓室内或墓室上,有的还利用这些早期墓葬的砖块铺于墓室底部。如秭归老坟园M10(图十六,3)。

2.土洞墓

半洞室,弧形顶,墓底呈斜坡状,有的有腰坑,有的墓口用石块封堵,均为单圹单棺,骨架头向墓口,有的在头骨旁放置一块板瓦。如秭归庙坪M78[116](图十六,4)、奉节上关M50[117](图十六,5)。

3.砖室墓

墓室主体用砖砌成,可分为三型。

A型,长方形,无装饰,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单室墓,有的带墓道,有的带后龛。如巫山瓦岗槽M14[118](图十六,6)、中堡岛M113[119](图十六,7)。

Ab型,双室墓。如秭归下尾子M2[120]

B型,船形,带甬道,墓底铺砖,无装饰。如巴东孔包河2002M42[121](图十六,8)。

C型,长方形壁画墓,目前仅见秭归杨家沱M1,该墓为三室并列,券顶,无过洞相通,东西室后壁各有三个小龛,中室后壁有一个祭台,西室后壁抹石灰,并有壁画,绘一男一女、花卉和动物[122]

4.石室墓

墓室主体用石质材料砌成,可分为两型:

A型,墓室用石板或石块砌成,墓室内无装饰,有的后壁有龛。如忠县崖脚BM7[123](图十六,9)、巴东罗坪BLJM2[124](图十六,10)。

B型,墓室用石板或条石砌成简单的仿木结构,石板盖顶。如巫山瓦岗槽M18(图十六,11)。

5.崖墓

本地区的墓葬一直就有将棺木置于悬崖峭壁上的现象,目前见诸报道的相对较少,但其中肯定包含一些宋代墓葬[125]

(二)随葬品

本地区宋代墓葬的随葬品以青白瓷、青瓷和釉陶最为常见,另有少量白瓷、黑瓷、铜(铁)钱等,极少出土买地券或墓志。

1.青白瓷

本地区出土的青白瓷主要以碗、盏居多,碟、执壶、盘、炉、杯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发现[126](图十七、图十八)。

2.青瓷

本地区出土的青瓷主要有碗、盏、碟、执壶、盘、罐等器型(图十九、图二十)。

3.釉陶

本地区出土的釉陶主要以罐类居多,盘口壶、执壶、碗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发现(图二十一、图二十二)。

4.其他

除青白瓷、青瓷和釉陶以外,本地区宋代墓葬中还出土有少量的白瓷、黑瓷(图二十三)以及铜(铁)钱等。

(三)分期

本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铜钱的现象较多,罕有纪年墓的报道,这给判断墓葬及随葬品的大致流行年代带来了很大困难。参考最晚年号铜钱的铸造年代(表2-8),并对比周边地区宋代墓葬出土器物,本书暂将本地区的宋代墓葬分为三期。

第一期,北宋前期。墓葬形制主要为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并有少量Aa型砖室墓和A型石室墓。随葬品中,碗盏类瓷器矮圈足者较多,A、Ba型釉陶壶还保留有浓厚的唐代风格。

第二期,北宋中后期。墓葬形制基本延续了第一期的类型,偶见Ab型砖室墓,从船形砖室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行年代来看,它在北宋时期应都有使用。随葬品中,碗盏类瓷器的圈足增高,瓷器中有纹饰的器型增多。

第三期,北宋末期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延续了前一阶段的墓葬形制,B型土坑竖穴墓少见,新出现了少量的砖室壁画墓和仿木结构石室墓。随葬品中,青白瓷钵、瓶较多,青瓷器中碗盏类器型较少,釉陶器中罐类较多,其他器型少见。

(四)地域特征探讨

1.墓葬形制的地域特色

(1)本地区各类墓葬中,小型墓居多,大型墓极为少见,其中土坑竖穴墓中“借墓为墓”的现象和土洞墓是宋代整个南方地区所独有的。

(2)砖室墓多为长方形,船形也有发现,壁画墓仅见一例,少见南方其他地区砖室墓中的壁龛。石室墓多为简单的石圹,仿木结构墓葬仅见一例,与重庆和川东北地区所见的仿木结构画像石墓相比,形制极为简单。

2.随葬品的地域特色

(1)本地区宋墓随葬品种类较为单一,以瓷器为主,不见俑、金银器、漆器。随葬瓷器中以青白瓷、青瓷、釉陶居多,白瓷和黑瓷相对较少,而且瓷器中缺乏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等宋代名窑的瓷器,就目前报道的各类瓷器而言也缺乏精美之品。

(2)本地区宋代墓葬很少出土墓志和买地券,这在各地区宋代墓葬中是较为特殊的。即便将来有所报道,墓志或买地券在随葬品中所占比例也应是南方各地区中最低的[127]

(五)形成原因探讨

1.社会、经济背景

(1)从目前报道的材料来看,两宋时期土洞墓在南方地区仅见于峡江地区。这一墓葬形制是唐代两京地区最为常见的,北宋时期在中原地区也继续使用。唐代后期普遍出现于这一地区,这一现象可能与唐代“安史之乱”后两京地区百姓迁移至此有一定的关系[128]

(2)两宋时期南方多数地区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衰落的过程[129],但是本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其社会、经济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落后状态。从两宋时期的移民情况来看,本地区是吸收外地移民最少的地区之一[130]。本地区报道的宋代墓葬普遍为规模较小的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砖、石墓葬相对较少,随葬品种类也较为简单,不使用墓志和买地券也比较符合平民的经济条件和身份地位。本地区两宋时期一直保持着这种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从墓葬上可以发现,整个峡江地区从唐代后期开始就一直保持着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在两宋时期并没有随着整个南方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2.宗教因素

本地区在宋代一直保持着较为封闭的状态,各类墓葬在随葬品以及墓内装饰上基本不见道教或佛教的因素。可见,两宋时期佛、道势力对本地区葬俗的影响是很小的,既没有体现道教因素的俑、镇墓券或墓内装饰,也很少发现火葬这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佛教影响的墓葬或是在墓中随葬佛教信物。

3.地理及文化交流因素

(1)峡江地区地处“夔峡之间,大山深谷,土地硗确,民居鲜少,事力贫薄,比东西川十不及一二”[131]。贫瘠的山地不适合居住和大面积开发,人口分布较为集中,这也造成了居民区往往和古代遗址重叠分布。各时期人口居住地的集中势必导致埋葬地的集中,在一个遗址中常常叠压着各个时期的墓葬。“借墓为墓”的现象从唐代就已经出现[132],至两宋时期都有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人们下挖墓坑的时候,偶尔穿凿到前代的砖、石墓室,他们顺势利用了这些墓葬的砖、石材料,而且往往是利用了墓室的一部分,并未将该墓室全部扰乱;第二种,宋代峡江地区的经济普遍落后,利用砖、石建造墓室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奢侈的,而利用前代墓室建筑材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节约了成本。“借墓为墓”的现象表现出本地百姓对穿凿前代的墓葬并不忌讳,反而对其进行了利用,这一现象在宋代南方的其他地区是极少见到的。北宋官修葬书《图解校正地理新书》记载:“(穿地)若得草木藤蔓蒙绕棺柩,如蒙着者慎,勿动大吉,动即衰散。……得腐棺枯骸,主流亡,客死。”[133]本地区“借墓为墓”的现象显然与其相悖,但是这种现象不仅流行于唐宋时期,现在峡江地区百姓在发现古代砖石墓葬后,也会利用这些材料来盖房或建围墙。

(2)五代十国时期本地区东部属于南平政权,与南唐政权接壤,入宋以后为荆湖北路西部。荆湖北路地区从南唐至北宋时期一直流行船形砖室墓,峡江地区的船形砖室墓应是受到荆湖北路西部地区的影响而产生的。本地区第三期发现一座壁画墓和一座简单仿木结构石室墓,两者不是本地文化的传统,在这一地区显得较为特殊。从两者的时代来看,很可能是两宋之交因北方战乱少数流落到此的中原、北方人或是其后代所使用的墓葬。

(3)本书对长江上游不同地区出土青白瓷、青瓷、白瓷的宋代墓葬进行了统计,发现峡江地区出土的青白瓷、青瓷和白瓷的墓葬数量比例远远超过峡江以西的长江上游其他地区(表2-7)。成都平原地区除去被盗因素之外,在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砖室墓中也经常只随葬邛窑瓷器和俑。四川其他区域及黔西北地区的宋代墓葬,在几乎每个墓都被盗掘或破坏的情况下,仍出土有一定数量青白瓷、青瓷和白瓷。蒋祈在《陶记》中记载,“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134],但是墓葬中的发现与其记载有较大出入,其可能有二:第一,宋代峡江以西地区不流行随葬青白瓷,人们普遍用邛窑瓷器随葬于墓中;第二,青白瓷产品的行销地区可能多数分布于川东地区,而且越往西分布越少,将景德镇或梁子湖地区生产的瓷器沿江而上运至川东地区的距离相对较短,如果再逆流而上或是通过陆路运抵最西部的成都地区,势必增加其长途运输的成本。加之成都府地区邛窑系窑场的繁荣,远道而来且成本较高的青白瓷、青瓷和白瓷产品在市场上难以立足。

表2-7 成都平原地区、四川其他区域及黔西北地区、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青白瓷、青瓷、白瓷比例对照表

(4)本地区出土的釉陶产品多为红胎或褐胎,施酱釉,这种器物在成都府路邛窑[135]和荆湖南路衡阳窑[136]、铜官窑头冲窑[137]都有烧造。邛窑产品在峡江地区以西的四川地区都有发现,其产品可顺江而下到达峡江地区。而荆湖南路窑场的产品目前多见于洞庭湖以东、以南地区,即便是与其相邻的荆湖北路地区也较少发现。如果此类器物要运至峡江地区,还要穿越洞庭湖逆江而上。而同样的产品,前者在临近地区就可获得,后者却还要穿越洞庭湖和长江逆流运输,其成本高低可见一斑。因此,本地区的釉陶产品属于邛窑系产品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其中有部分荆湖南路的产品,可能只是分布在本地区较为偏东的一些地区。

表2-8 峡江地区出土宋代钱币无纪年宋代墓葬登记表

续表

图十六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形制

1~2.A型土坑竖穴墓(秭归老坟园M24、巴东西瀼口CM3)3.B型土坑竖穴墓(秭归老坟园M10)4~5.土洞墓(秭归庙坪M78、奉节上关M50)6~7.Aa型砖室墓(巫山瓦岗槽M14、中堡岛M113)8.B型砖室墓(巴东孔包河2002M42)9~10.A型石室墓(忠县崖脚BM7、巴东罗坪BLJM2)11.B型石室墓(巫山瓦岗槽M18)

图十七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青白瓷(一)

1.AI式碗(忠县崖脚BM13∶6)2.AII式碗(秭归窑湾M6∶5)3.AIII式碗(秭归庙坪M34∶1)4.BI式碗(秭归庙坪M40∶1)5.BII式碗(中堡岛M109∶2)6.C型碗(秭归彭家老屋M5∶2)7.A型盏(忠县崖脚BM7∶1)8.BI式盏(秭归庙坪M85∶3)9.BII式盏(中堡岛M115∶2)10.CI式盏(奉节上关M50∶1)11.CII式盏(秭归窑湾M31∶2)12.CIII式盏(中堡岛M115∶3)13.CIV式盏(中堡岛M109∶4)14.DaI式盏(忠县崖脚BM13∶4)15.DaII式盏(秭归庙坪M85∶4)16.DbI式盏(巴东老屋场M4∶5)17.DbII式盏(秭归望江M21∶4)18.EI式盏(秭归窑湾M39∶2)19.EII式盏(秭归庙坪M78∶2)

图十八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青白瓷(二)

1.A型碟(中堡岛M110∶8)2.B型碟(中堡岛M110∶9)3.I式执壶(忠县崖脚BM7∶6)4.II式执壶(秭归庙坪M37∶1)5.A型盘(秭归庙坪M37∶2)6.B型盘(中堡岛M109∶6)7.C型盘(中堡岛M112∶6)8.AI式炉(秭归庙坪M34∶4)9.AII式炉(中堡岛M109∶7)10.B型炉(秭归庙坪M83∶1)11.A型杯(巴东西瀼口DM1∶7)12.B型杯(中堡岛M112∶5)13.瓶(中堡岛M113∶3)

图十九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青瓷(一)

1.AI式碗(秭归老坟园M8∶1)2.AII式碗(秭归庙坪M85∶1)3.AIII式碗(中堡岛M110∶2)4.BI式碗(秭归柳林溪M15∶2)5.BII式碗(秭归庙坪M78∶3)6.C型碗(秭归庙坪M75∶11)7.AI式盏(忠县崖脚BM7∶4)8.AII式盏(秭归庙坪M57∶1)9.BI式盏(秭归庙坪M78∶1)10.BII式盏(秭归庙坪M101∶5)11.CI式盏(秭归庙坪M75∶6)12.CII式盏(秭归庙坪M101∶4)13.AI式碟(忠县崖脚BM7∶10)14.AII式碟(秭归台子湾M5∶3)15.B型碟(秭归庙坪M75∶5)

图二十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青瓷(二)

1.杯(中堡岛M113∶5)2.AI式执壶(秭归老坟园M9∶1)3.AII式执壶(中堡岛M110∶5)4.B型执壶(秭归庙坪M75∶1)5.C型执壶(中堡岛M113∶4)6.AI式盘(秭归老坟园M9∶2)7.AII式盘(秭归彭家老屋M4∶1)8.B型盘(秭归庙坪M75∶7)9.I式罐(忠县崖脚BM7∶3)10.II式罐(巴东西瀼口CM2∶1)11.III式罐(秭归庙坪M75∶3)12.炉(中堡岛M110∶4)13.瓶(秭归台子湾M9∶1)

图二十一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釉陶(一)

1.A型碗(巴东罗坪BLJM2∶44)2.BI式碗(奉节上关M50∶2)3.BII式碗(秭归庙坪M75∶2)4.A型壶(秭归老坟园M10∶1)5.Ba型壶(巴东罗坪BLJM2∶12)6.Bb型壶(巴东罗坪BLJM2∶4)7.Bc型壶(巴东罗坪BLJM2∶2)8.Bd型壶(忠县崖脚BM13∶9)

图二十二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釉陶(二)

1.Aa型罐(巴东罗坪BLJM2∶6)2.Ab型罐(巴东罗坪BLJM2∶25)3.AcI式罐(秭归庙坪M38∶2)4.AcII式罐(秭归望江M24∶1)5.AdI式罐(秭归庙坪M82∶1)6.AdII式罐(秭归何家坪M4∶1)7.Ba型罐(巴东罗坪BLJM2∶11)8.Bb型罐(秭归庙坪M60∶10)9.BcI式罐(秭归窑湾M31∶3)10.BcII式罐(中堡岛M113∶1)11.CaI式罐(巴东罗坪BLJM2∶8)12.CaII式罐(秭归窑湾M6∶1)13.CaIII式罐(秭归庙坪M34∶3)14.CbI式罐(秭归窑湾M11∶1)15.CbII式罐(秭归窑湾M3∶3)16.CbIII式罐(秭归庙坪M83∶2)17.CcI式罐(秭归庙坪M60∶3)18.CcII式罐(秭归庙坪M90∶1)

图二十三 峡江地区宋代墓葬出土白瓷、黑瓷

1~11:白瓷 1.I式碗(巴东罗坪BLJM2∶43)2.II式碗(秭归台子湾M9∶3)3.III式碗(秭归望江M24∶2)4.AI式盏(巴东老屋场M4∶4)5.AII式盏(巴东罗坪BLJM2∶38)6.AIII式盏(巴东西瀼口DM1∶8)7.BI式盏(巴东罗坪BLJM2∶37)8.BII式盏(秭归庙坪M101∶2)9.C型盏(秭归台子湾M6∶3、4)10.盘(秭归老坟园M9∶3)11.执壶(秭归庙坪M57∶2)12~17:黑瓷 12.AI式盏(秭归窑湾M39∶3)13.AII式盏(秭归庙坪M107∶17)14.BI式盏(秭归下尾子M2∶02)15.BII式盏(巴东西瀼口DM1∶10)16.C型盏(秭归庙坪M107∶15)17.罐(秭归望江M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