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郑辉军博士是我在厦门大学指导的2013届博士生。此书原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经补充修改而成。现在这部专著即将付梓,他请我作序。作为导师,我自是欣然为之。
“给予论”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涉及的是经验论的基础问题。逻辑经验主义将一切知识都视为起源和立足于知觉“给予”这一基础之上,“给予”概念由此被视为“知识大厦的基础”。后来,随着塞拉斯把“给予”的这种作用斥之为“神话”,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批判,不仅“给予”的性质与作用本身成了一个被激烈争论的问题,而且传统经验论也成了被反思乃至批判的对象。
“给予”问题在知识论以及哲学中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我们的知识大多数来自经验的知识,而经验知识既然源自经验性知觉,那么,这类由我们的感觉直接给予的质料,其性质如何,是否可错?假如可错,它又如何能够作为我们知识的基础?感性知觉与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关系?是否它们之间仅存在因果关系?即感觉引起我们的信念,或者还存在确证的关系,即感觉能够确证我们的信念。假如感觉能够为知识提供确证的话,那么,显然它就能够成为知识的基础;反之,我们的信念的确证,似乎只能依靠信念之间的一致性来进行。总之,这些问题构成知识论上的重要问题。
然而,由于这一问题特有的复杂性,一方面,作为主体的感知,知觉本身的主观性质,特别是由于环境因素变换不定的状况,使得它既为认识提供直接的质料依据,同时又容易使认知者产生错觉,甚至幻觉,因此这就给知觉“给予”的解释留下不同的空间;另一方面,它作为经验的来源,又与知识的确证有一些难以辨明的关系,诸如知觉不是信念,也不是命题,因而能否为信念提供确证等。正是由于“给予”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刘易斯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对给予的描述是“知识论从事的最困难的或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业”。
面对这样一种困难的研究对象,辉军博士虽不致“焚膏油以继晷”,却也“恒兀兀而穷年”。几年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系统研究“给予论”的著作。该书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勾画出问题的发展线索,介绍了各种理论解答,为我们了解这一问题域提供了便利。
多年来,分析哲学家持续发展出一种他们引以为傲的“分析的”哲学思维方式与方法。“给予论”问题上的分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体现了分析哲学的概念分析的特点,即对于一个具体的概念如何从其性质、结构、语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本书所介绍的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想要了解、把握分析方法,从而掌握这种思想工具的人,也会有启发和帮助。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辉军博士第一部耕耘之作问世之际,我在这里表达对他的祝贺,并祝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术之途上获得更大的收获。
陈嘉明
2015年12月于厦门会展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