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韩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 王猛等
- 3278字
- 2021-01-06 18:56:55
第四节 绍兴乡村振兴效果分析
2017年7月3日,绍兴市委正式下发《关于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全域提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正式提出“五星3A”的创建标准,并且作出规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努力,全市1000个以上村实现五星达标,其中100个以上村达到国家3A级景区的创建标准。[37]经过全市上下各个部门两年的努力,已经超预期完成《意见》规划目标,在实践中积极总结,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的“绍兴经验”。
一 “五星3A”创建工作成果总结
2018年7月,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涉农部门组成验收队,对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全市申报创建五星达标村1034个,实际验收通过851个,通过率为82.30%,通过五星达标村庄占总村庄数的39.58%。申报3A示范村56个,实际验收通过51个,通过率为91.07%,达到3A景区标准的村庄占总村庄数的2.4%(见表1.2)。2019年第二批创建验收工作完成,全市2018年全年申报创建五星达标村670个,实际验收通过519个,通过率为77.46%,通过率较去年相比有所下滑,累计通过五星达标的村庄总数为1370个,占总村庄数的63.72%,已经超预期完成《意见》目标。2018年全年申报3A示范村56个,实际验收通过51个,通过率为91.07%,与2018年通过率持平(见表1.3),累计达到3A景区标准的村庄数为102个,占总村庄数的4.74%,完满完成《意见》目标。[38]
表1.2 全市首批“五星达标、3A争创”验收结果
表1.3 全市第二批“五星达标、3A争创”验收结果
二 “五星3A”创建成效分析
“五星3A”创建以来,绍兴市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成效显著。全市42个村获评“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31个村获评“浙江省文明村”,8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信访事件化解率达99.6%、稳控率达100%,[39]成为全省唯一“零非访”城市,“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被第十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评为“2017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同时,创建领导小组积极总结地方政府在“五星3A”创建过程中的创新做法,收集整理了《乡村振兴“五星3A”小实招》145例,编印成册下发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居,同时从中归纳提炼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做法”“美丽庭院建设10种做法”“村级活动场所10件关键小事”等,鼓励全市农村结合党员大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进行集中学习,因村制宜找寻发展道路。“五星3A”创建工作开展两年以来,农村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具体体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文化礼堂促进乡风文明、三治融合助力治理有效、两头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五个方面。
(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是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市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基础雄厚,在全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居第四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绍兴市主要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效益为基本点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接二连三”,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品牌,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市已累计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5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00.6万亩、“美丽场园”285家,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省示范性农业产业链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0%以上。[40]为了保障分散的小农的利益,绍兴市积极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村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19家,家庭农场24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23家[41]。同时,发挥绍兴传统经济作用优势,培育引导茶叶、蔬菜、水产、花卉、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绍兴市传统产茶地,茶叶总产值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共有茶园55万亩,年产茶叶4万吨,茶产业总产值72亿元。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绍兴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打造以农家乐、民宿为开发重点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业,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直接营业收入21.5亿元[42],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绍兴乡村的一大品牌。
(二)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是乡村后发优势之一,绍兴自然风光秀美,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在首个“五星3A”创建期,绍兴市突出全景打造、全域提升,通过人居环境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途径创建乡村“美丽星”。
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全覆盖,制定出台了全省首个农村公厕建设和管理标准,开工率、完工率均列全省第一位。全市1776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达81.88%。累计完成1011个村庄的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工程[43]。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依托生态优势,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推进农村景区化建设。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7个、特色精品村80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131个,省A级景区村庄229个、2A级景区村庄137个、3A级景区村84个,培育美丽庭院28.19万户,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4条,[44]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礼堂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构建新时代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以重视文化传承、引领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为理念,开展了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已覆盖60%以上行政村,省级中心镇及人口10万以上的镇街全部实现图书馆覆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3%以上。[45]
农村文化礼堂是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也是村民开展道德讲堂、村民议事的重要平台,村庄举办红白喜事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各村自发组织了900多名乡村文艺爱好者,组成70多支文艺队伍,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在全市4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文艺演出[46]。这种村民自发组织、自导自演的形式不仅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用演出的形式传达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面貌。
(四)三治融合助力治理有效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治理有效的要求,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4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48]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桥经验的实质是走群众路线,发动和依靠群众。在新时期,绍兴市坚持群众路线,进一步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300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建成率达95.7%。[49]诸暨市乡村社会组织“5+X”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组织在发动村民、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五)两头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绍兴市通过引导村民创业就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通过农村闲置房改革等方法来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抓两头的形式增进农民福祉,实现生活富裕的根本目标。2018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7元,增速9.1%,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6元,增长9.6%,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0元,增长13.5%。[50]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绍兴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实施“农村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对农村长期闲置房进行租赁和再设计,然后通过招商引资、闲置房租赁等形式转租经营,通过这一计划将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目前,全市农村累计引入开发建设项目1084个,吸引社会资本32.71亿元,激活闲置农房1.1万幢,增加村集体收入7534.76万元、农民收入9334.7万元。[51]同时,各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等新业态,鼓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2018年绍兴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约2304万人,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16.3%。2018年年底,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92.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87.3万元,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达12%,总量超36亿元,预计2019年年底,全市将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6万元以下薄弱村,[52]真正实现全域提升、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