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厝边”计划: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2014年,在北京做了十多年公益的林炉生回到家乡福建,开启了他的“返乡做公益”之路。林炉生说,在家乡福建,乡贤素有回馈家乡的传统,其时,林炉生也正处在人生转折的关口。公益创业给他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认可和荣誉,他创办的两个项目——“农民之子”和“燕山学堂”先后获得腾讯社会创新奖(2007)和英国大使馆社会企业奖(2014);2011年,林炉生入选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标志着他的公益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父母年事已高,失去了赚钱的能力。2013年,林炉生萌生了一个新想法:返乡做公益,既可以照顾父母,又可以继续自己的事业。[3]

林炉生回到福建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正荣公益基金会的理事,负责推动福建地区初创期公益组织的发展,此外,他还以个人身份在家乡发起“好厝边”计划,真正为家乡做一些事,同时也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加强对福建地区公益环境的认知和了解,“去打开福建本土的社会资源”[4]。在两年的公益尝试和积淀的基础上,2016年,林炉生正式注册了“美和公益”。

“好厝边”计划是林炉联合建筑师等专业志愿者于2015年年底发起的公益项目。在闽南语里,“厝”是家,“厝边”是邻居,希望整合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到内龙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以乡村为载体的乡土文化空间,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从项目发起至今,内龙村的整体观念意识有了较大改变,人文环境也大为改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内龙村和“好厝边”计划带来新的政策资源和发展契机。2018年,内龙村被纳入“云霄县乡村振兴重点村”名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好厝边”计划以当地圆形土楼——陶淑楼的修缮为切入点,在环境清理、道路拓宽、筹办书院、义教营、开展自然教育等活动中,逐步唤起本土自觉,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发展出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妇女志愿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诸项工作中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好厝边”计划不仅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支持,而且引起当地政府、外出青年和乡贤、专业志愿者、学者及社会行动者的注意。2018年2月1日,迎来当地县委书记的实地考察,随后在云霄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县、乡、村”三级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向全县干部重点推介,促进了内龙村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随后县文体局、财政局、旅游局及下河乡政府均不同程度的支持内龙村乡村振兴工作。

“好厝边”计划实现了通过引入外部公益资源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进而撬动政府支持,形成了内力、外力、政府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以下部分详细介绍“好厝边”计划实施的步骤和过程。

一 以修缮保护陶淑楼为切入点,建立公信力

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具有“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的美称,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名声大噪。然而,综合考虑位置、规模、代表性等因素后,入选“世遗”并受到保护的土楼仅46座,在福建地区的几万座土楼中只是很小的部分。内龙村的土楼——陶淑楼便是那些未被列入“世遗”的诸多土楼中的一座。

图3.2 修建中的陶淑楼

图3.3 厦门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林威呈手绘的陶淑楼改造图

虽不及永定、南靖等地的土楼成群成带,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但陶淑楼同样历时久远,是大型生土夯筑建筑艺术的代表,是内龙村百年兴衰的见证者。陶淑楼坐落于内龙村王都坂自然村的正中央,坐南向北,临溪而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土楼高三层,错落有致,总建筑面积约为9420平方米,主楼直径约46米,内院直径约27米,主楼夯土墙高约6.5米,底层外墙厚约1米,外墙一层开矮门,二、三层开小窗,主楼环周设30个开间,两侧楼围共有18个开间。目前,该楼是内龙村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也是当地唯一的环圆形土楼。兴盛时期,陶淑楼有28户村民近300人居住。因年久失修、缺乏现代生活设施等原因,至2016年,楼内住户只剩14户37人,多为中老年居民。

对当地居民来讲,陶淑楼是一个承载公共记忆和乡土文化的空间。一方面,当地村民特别是仍居住在土楼的中老年居民对土楼修缮十分有兴趣,“好厝边”计划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公共空间的修复,引发他们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育骨干力量,达到凝聚社区的目的。依照福建乡村传统,土楼修缮一般都是由村里老人主持,老人虽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拥有无上的权威,但在祭祖、拜年、节日等传统文化礼俗的承续方面仍有较强影响力。“好厝边”团队在土楼修缮之初便成立了以村中老人为主的陶淑楼修缮保护志愿小组,制定《陶淑楼修缮公约》,村民承担1/3的屋顶修缮费用,“好厝边”团队筹集剩下2/3的费用,并由修缮保护志愿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出纳、会计、工程监督等各项事务。老人的参与不仅为“好厝边”团队提供了土生土长的经验和智慧,而且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参与,是扩大村民参与面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土楼作为当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传统的象征,对外部志愿者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项目很快获得了上海雷励中国、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支付宝公益等公益机构及志愿团队的认可与支持,上线支付宝公益平台筹款的陶淑楼修缮项目很快筹集了5万元修缮款。2016年寒假期间,雷励中国还专门组织青少年远征队参与陶淑楼修缮及村庄环境卫生、道路拓展等社区建设工作,同时还为陶淑楼修缮及村庄道路拓宽捐赠了3万多元。

更重要的是,土楼修缮帮助林炉生与村民建立了信任关系。林炉生刚回到内龙村做事的时候,村里不乏质疑声,很多村民不相信一个年轻人能够真正把事情干成,甚至有人怀疑林炉生是想借修土楼谋取私利,但是,当大木料运进土楼的时候,质疑声也随之烟消云散,加之土楼修缮的财务收支十分透明,林炉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为之后的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图3.4 以土楼为切入点,连接乡村振兴的内力与外力

二 拓宽村庄道路,扩大村民参与基础

“好厝边”团队很快发现,非土楼住户无法从土楼修缮项目中受益,整体参与性不高,要进一步调动村民志愿参与的积极性,需进一步发掘需求,扩大受益面。经过与部分热心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交流并与村委会干部讨论之后,大家普遍认为进村道路狭窄,经常发生事故,存在较高的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在雷励中国愿意给予资助时,“好厝边”团队便与其商量,从该笔善款中留出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村庄错车道建设。与陶淑楼修缮项目类似,错车道建设也成立了临时志愿小组,其中很多是自己有车的青年,他们在村庄发动捐款共筹集5万余元,并投工投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5个错车点共计200多米长的错车道建设。

图3.5 内龙村支援动员路径

有了成功修缮陶淑楼的基础,错车道的拓宽工作要顺利得多,村民的态度也更加积极。“等我们把钱凑齐、把施工的材料运进村里,村民的态度就有了变化。他们意识到你不是来拍拍照就走,而是动真格的。”[5]错车道的建设使得“好厝边”计划在村民中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参与者从老年人扩大到青年人,由土楼拓展到整个村庄,村庄凝聚力得到初步提升。“村民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组建微信群、捐款、施工。筹款主要还是依靠外部力量,但村民的参与是最有价值的。”林炉生认为,虽然自己是本村人,但要真正撬动村庄,必须培养一些在地的工作者[6]。正是在陶淑楼修建和错车道拓宽两项工作中,“好厝边”团队发展了一些热心村民,林炉生把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管理具体的修缮工作,一组负责儿童教育、环境卫生及志愿者接待。前一组掌握‘财政大权’,共7位老人,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以及退休教师组成,由他们管理收支、买材料、请工人;后一组则以年轻人为主,还有四五位热心的妇女”[7],这便是老年志愿队和妇女志愿队的雏形。

三 打造教育社区,志愿资源常态化

无论是修复陶淑楼还是拓宽村庄道路,均属于短期硬件工程,项目结束时,“好厝边”计划所动员出的志愿力量如何继续关注村庄发展并可持续化地发挥作用?这是“好厝边”团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经过与村两委、妇女志愿队、老年志愿队等村庄事务参与主体的反复讨论协商,“好厝边”团队将打造教育社区作为重要目标,主要开展两方面的活动:一是不断引入外部志愿者,通过筹办义教营,创办陶淑书院和义工中心,促进外部志愿资源的常态化;二是鼓励妇女志愿者开办陶淑幼儿班,解决村民面临的学前教育问题,幼儿班师资由两位妇女志愿者担任,促进在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三是以县域为支点,发展研学教育产业。

(一)筹办义教营和陶淑幼儿班,培育在地妇女志愿队

基础教育薄弱是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龙村小学仅剩六七名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营造村庄人文环境,改善村庄教育?经由与村民、在地志愿者和外部志愿资源的多次沟通,“好厝边”团队决定于2016年5月下旬举办首期义教营。义教营由澳门大学及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志愿者构成,这两所高校采取欧美学制授课,其中有不少学生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特别重视和支持。两所学校师生的到来,不仅为孩子们开设了英语、游戏、艺术、环境等课程,也给村庄带来了久违的活力,许多外出县城谋生的家长特意把孩子送回村庄。

在这次义教营期间,内龙村一股力量开始出现并日渐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是后来被誉为“五朵金花”的五位村庄妇女,如今已是内龙村妇女志愿队的骨干力量。由于青年男子多外出务工,内龙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孩童为主,妇女很自然的在村庄儿童教育、文体活动等诸多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义教营期间,内龙村几位妇女积极参与进去,她们负责联络其他妇女和家庭,协助义教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为义教老师提供食宿等后勤服务等。义教营结束前的六一儿童节当天,内龙村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乡镇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有工作人员来参加活动。整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基本都是由志愿者和当地妇女协作完成。

图3.6 “好厝边”妇女志愿队

澳门大学及上海纽约大学师生的暑期义教营给内龙村带来了别样的教学及课程体验,受到村民的欢迎,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办好基础教育的愿望。2017年春节期间,妇女志愿队带头人张娇凤向“好厝边”团队提出举办幼儿班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好厝边”团队的支持,也很快得到村委会和其他村民的认可。

“外人能给村里做贡献,帮我们做了这么多事,开展义教,修路修楼,打扫卫生,我们是本村人,更有这份责任”,五朵金花之一的林茶梅表示自己当初虽然不大了解什么是志愿者,但看到外面的人如此热情为村庄的发展出资出力,她们也要做点什么。办幼儿班是“五朵金花”的第一个想法,为了获得村民支持,五个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2017年春天,她们终于在内龙村小学闲置的教室里,办起了幼儿班,首期招生14人,不少孩子可以回到家门口上学。

由于适龄儿童数量少,规模小,村里也没有资金招聘专业的幼儿师资,“好厝边”团队鼓励妇女志愿者担任幼儿师资,边教边学。尽管五人仅有小学到高中不等的学历,为了办好幼儿班,她们精心编排了课程表,并明确分工。从深圳务工回来的林素芳当起了主教老师,负责日常教学,其他四人任助教老师,她们每天上网充电,提前学习儿歌和舞蹈。

显然,幼儿班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问题,如果缺乏基本的教材教具费用、水电费开支、适当的幼儿教师补贴,幼儿班的可持续开办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学期开学前,幼儿班便遭遇了资金不足的危机。这时,林炉生所在的美和公益并未直接给予资助,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激发“五朵金花”的主动性与抗压性。在“好厝边”团队的鼓励与指导下,“五朵金花”穷尽所有办法,开源节流,自主解决资金问题,她们一方面找到村两委申请到每年800元的资金支持,并向家长提议每月提高100元的学费;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分工,除林素芳和林茶梅两位全职师资外,其他志愿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不再领取幼儿班的工资补贴,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最终,幼儿班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资金难关。

为了提升教育水平,“好厝边”团队引进专业公益力量,为“五朵金花”制定了一套自我学习和成长计划,重塑她们的教育理念。不久前到访的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团队,对她们的幼教实践给予了认同,这给了两位幼儿教师很大的鼓舞。“学前教育不能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而要重在开发孩子心智,培养其创造力与良好的习惯”,更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学生们回到家中,竟会向家长说起在幼儿班学到的垃圾分类等知识。幼儿班办学的常态化,也促进在地志愿服务队的可持续化,“五朵金花”开始关注更多的村庄公共事务,与“好厝边”团队、村两委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工作计划,清理村内垃圾、成立文艺队、开设扫盲班、引入亲子国学课程等,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二)依托陶淑书院和义工中心,外部志愿者力量常态化

与陶淑幼儿班同期开展的另外两个项目是“陶淑书院”和“义工中心”。在研究了福建地区自宋明以来曾一度繁荣的民间书院后,“好厝边”团队决定结合陶淑楼的本土文化特色,改造陶淑楼内闲置的民居为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可供孩子和大人阅读学习,也可用来探讨村庄公共事务。“义工中心”则主要是满足外部志愿者来村庄服务时的工作与生活住所需求,同时作为村民义工聚会交流的空间,吸引城里人参与到乡村研学体验之中。两个项目的筹建不仅得到外来志愿资源和本村村民的大力支持,还方便了外部志愿资源与乡村需求的有效对接,促使外部志愿资源的常态化,助力“打造教育社区”目标的实现。

图3.7 内外志愿力量的可持续化和常态化

早在2016年6月,陶淑楼完成第一期修缮工作之时,林炉生便打算在土楼里成立陶淑书院,在林炉生的动员下,原陶淑楼的三户居民以免收租金的方式,将闲置的民居交给“好厝边”团队无偿使用15年;同时,“好厝边”团队通过支付宝公益平台推出“在土楼里办书院”的筹款项目,顺利募得善款12万元,在厦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大力支持下,将四间民居改造为教室、图书室和志愿者宿舍。陶淑书院从策划到筹款,再到改造完成,历时半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陆续为陶淑书院捐赠图书和文具,2017年5月2日,陶淑书院举办了简单的启动仪式。目前,陶淑书院每晚都会开放一定的时间,让村里的小朋友在里面阅读、学习,周末还将开设一些音乐课等。

与陶淑书院类似,义工中心的空间设计和改造方案得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支持;在内部资源方面,则得到了内龙村一位外出经商青年的大力支持,不仅将闲置的宅院收拾出来供“好厝边”团队无偿使用,还带头捐赠了3万多元作为修缮资金。

义工中心主要是为接待各地志愿者前来内龙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而建,2017年10月,内龙村迎来了一批重要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天惠亲子读经推广小组”,为内龙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也为陶淑幼儿班的师资培训及文化修习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之后,该团队每个月都会从台湾过来,为内龙村的孩子们上一次国学课,这也进一步带动更多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志愿者陆续来到乡村,如倡导自然教育的志愿者蔡腾辉、翁婉玲夫妇;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草根播报”团队等,这些志愿者给孩子们带来礼仪、美术、阅读、英语、手工等不同课程类型,丰富了陶淑幼儿班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孩子们的认知,营造了良好的村庄的人文氛围,提升了当地的基础教育。随着外部志愿团队到访的规模化和常态化,义工中心在为志愿者提供食宿、交流空间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以县域为支点打造教育研学产业

伴随着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好厝边”项目开始从村庄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未来走向。公益资源虽然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毕竟有限,要让内龙村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要发展乡村产业。那么内龙村适合什么样的乡村产业呢?目前,绝大多数乡村选择旅游或者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但是内龙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优势。从旅游业来看,虽然内龙村有陶淑楼,但福建有三万余座土楼,陶淑楼的特色不鲜明。另外,内龙村自然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老旧,又没有懂得经营民宿的人才,打造旅游村有不少短板。从农产品来看,推广高附加值的生态种植困难重重,“好厝边”团队也没有生产销售农产品的直接经验。

基于三年教育实践的积累,林炉生提出了以县域为支点打造教育研学产业的构想。这一定位,符合“好厝边”团队的特点,林炉生曾有多年自然教育经验,且能对接高校资源,妇女团队经过磨合,有能力接待教育营队。发展教育村也满足村民需求,它可以推动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林炉生考虑到村里孩子数量少,要支撑教育产业发展,必须以县域为基础。内龙村所属的云霄县人口有40多万,其中有近10万是青少年。由于优质生源和师资流向大城市,县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大。这一构想也结合了国家推广研学教育的政策,学校有意向开展研学教育,而目前可使用的研学教育基地距离云霄县城较远,内龙村可以利用离县城近的地理优势发展为学校的研学教育基地。

从乡村振兴整体布局来看,内龙村的发展必须以县域为依托。乡村的空心化难以逆转,内龙村的人才、资源大量流向县城,要进一步动员乡贤,撬动资源,必须培育县城的社会网络,争取县政府支持。

2019年7月,以清华大学“科技助力梦想”夏令营为契机,“好厝边”计划尝试将教育村理念以县域为范围向家长推广。清华大学的夏令营吸引了100多名少年儿童,其中大多数来自县城。夏令营获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他们积极捐款8000余元,一些家长积极参与夏令营组织工作,无偿提供物资支持。夏令营结束之后,“好厝边”团队与部分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共同探讨未来的寒暑假和周末教育活动。

“好厝边”团队目前正努力实现教育村构想,包括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基础设施;与村民合作,筹备成立合作社,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学生宿舍;与北师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这一构想已经成为乡贤和村民的共识。

四 获得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

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源投入,但由于内龙村地处偏远又缺乏特色,长期得不到基层政府的关注。“好厝边”计划开始之后,团队对自身取得的成果加强宣传,先后获得了十几家重要公共媒体的深入采访及报道,不断扩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有政府官员前来考察访问。

2018年2月1日,“好厝边”计划迎来一位重要人物——云霄县委书记王金狮的实地考察。县委书记充分肯定“好厝边”计划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好厝边”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提升了村民素质、促进了乡村和谐、改善了乡村环境,一路走来“不容易,不简单”。在随后由云霄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县、乡、村”全县三级工作动员大会上,“好厝边”计划得以向全县干部推介。

云霄县委书记的点赞和支持,促进了“好厝边”计划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在此之后,县乡政府各部门陆续给予支持,其中,下河乡政府出资改善村庄环境卫生、修复水渠、拓宽村道;县文体局计划支持“好厝边”团队在陶淑楼内建乡土文化馆;县旅游局、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县妇联、县科协等也从各个方面对内龙村给予支持。

但是,县乡政府的资源支持要通过村两委拨付,如果两委班子的能力和动力不足,上级政府的支持是无法真正落地的。“好厝边”团队就面临上级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无法落地的困境。

不过2019年年初,事情有了转机。曾在内龙村担任多年村书记的林深海回村,看见一所江苏的国际学校正在村里举办营队活动,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学生齐聚内龙村,画戏台彩绘、改造小花园,十分热闹。林深海很触动,主动联系了林炉生,希望和他一起推动内龙村的发展。林深海敏锐地意识到,政府资源无法落地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好厝边”团队理顺与村两委的关系。林深海和林炉生在内龙村共同筹划发起了龙兴乡村振兴促进会,汇集了内龙村和外龙村有威望的乡村精英,包括内龙村村书记和村主任家族中职位最高、最有话语权的长辈。龙兴乡村振兴促进会的作用,一是连接乡村精英,提升“好厝边”项目的声誉。林深海以林炉生获得团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为契机,宴请全村乡贤,成立促进会,极大凝聚人心;二是协助和督促村两委投入村庄公共事务,落实上级政府下拨的资金。在后续的修路、办夏令营过程中,村两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上级政府的资金也顺利下拨。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丰富的经验,林深海帮助内龙村争取到了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