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阶段性进展

第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北京人口调控与服务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常住人口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较2016年下降0.9%,同比减少19.3万人(图1-1),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常住人口为1555.6万人,减幅达到45.1万人。相关企业、市场的疏解力度进一步加码,2018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千余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70个;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北京市政府公布2018年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与2015年的版本相比,改动多达73处,不仅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底线,对非首都功能增量进行严苛禁限,还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单独列出,着重强调分区域、差别化禁限管理模式,并被公认为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产业指导目录。同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疏解行动也为城市环境的整治提升带来契机,全市自2018年以来共拆违腾退土地1.25万公顷,园林部门利用拆迁腾退土地建成朝阳汇星苑、房山长阳等森林8处,以及启动建设15处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2018年的80%提升到2019年的83%。

图1-1 2014—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的《北京统计年鉴》。

第二,津冀两地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对接协作纵深推进。天津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全面推动全市工业园区(集聚区)整治工作,出台《天津市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问题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北京在天津投资到位额为1347亿元,占全市引进内资的一半左右。天津以滨海新区为引擎承载平台,各区专业承载平台为支撑的“1+16”承接格局体系扮演了非首都功能强磁场的关键角色。其中,天津滨海新区承接首都功能疏解项目468个、协议投资额达2711.9亿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502家。河北在2018年与京津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多项区域合作计划,共同组织制定协同标准24项,旨在承接非首都功能与产业区际协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已承接来自京津两地的基本单位7200多个,其中,2019年河北共承接京津两地单位946个。廊坊北三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与北京开展多领域对接活动,2019年以来,共签约北京转移项目67个,总投资达362亿元。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与中关村管委会签订了建设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截至2019年3月有12家中关村企业入驻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