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英殿修书处是康熙十九年(1680)设立,并于1912年随清王朝覆亡而消失的皇家出版机构,运转前后历经九朝,延续了233年。武英殿修书处最初隶属于武英殿造办处,其后逐渐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总管内务府,下设监造处、校刊翰林处和御书处,专门从事内府书籍的刊印、校勘和装潢等工作。

本书以“武英殿修书处”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武英殿修书处二百余年间的刊刻、校勘和装潢等活动予以全面爬梳,考察武英殿修书处的成立始末、职官设置、日常管理、人员分工以及殿本刊印、殿本流通等基本问题,探究武英殿修书处的日常运作机制。结合存世殿本,从版本学、书籍史等角度揭示武英殿刻书的基本特征。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深入揭示武英殿修书处的政治文化内涵。

本书分为七章,每章下设若干小节。第一章回溯历代中央机构刊刻书籍的传统,辨析了明代司礼监经厂刻书与武英殿修书处的渊源,同时从清初的政治文化环境的角度考察武英殿修书处得以设立的历史背景。第二章考察武英殿修书处成立的时间、地点,与武英殿造办处的关系等问题,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期,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武英殿修书处在各个时期(创始期、鼎盛期、式微期和衰亡期)制度发展和刊印殿本的成绩。第三章探讨武英殿修书处的组织机构、职官系统和人员设置,同时梳理以往学界较为忽略的武英殿刻字匠、刷印匠、装裱匠等各类匠役的来源、数量及奖惩。第四章结合武英殿修书处档案,深入探究武英殿修书处的日常运作机制,包括经费开支、物料采办,与内务府、修书各馆、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的协调合作关系,认为武英殿修书处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后勤保障制度。第五章考述武英殿修书处的刊印与校勘活动,重点厘清了武英殿聚珍馆和武英殿聚珍版书的相关问题,对聚珍版25万余个木活字的去向进行查考。第六章总结了殿本的版刻、用纸等基本特征,利用文献档案纠正已有殿本著录的讹误之处。第七章全面爬梳了殿本的流通过程,考察殿本进呈、颁发、陈设、售卖的全过程,着重考辨了回缴和售卖两个重要环节。最后在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武英殿修书处的性质、成就及局限等问题。

武英殿修书处作为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出版社”,系统全面地厘清其历史源流、发展历程、制度运作、后勤保障等细节问题,对于中国出版史、藏书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今图书出版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将进一步凸显武英殿修书处在清代学术文化脉络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清代;武英殿修书处;殿本;出版;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