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研究创新

国内外有关“公共资源”与“合作治理”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特别是“合作治理”的研究更是浩如烟海,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合作治理”逐渐出现“概念泛化”的趋势,与其说“合作治理”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像是一种“理念”,即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贡献在于促进公共资源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行为模式由“命令”向“合作”的转变,并由“管理时代”走向了“治理时代”。但是,如何实现“合作治理”理念的构想,或者说要“走向合作治理”需要进行具体怎样的“机制设计”,在当前还鲜有研究。

从总体上看本书研究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没有单一研究具体某一类公共资源在实践中是如何治理的问题,而主要关注点在于以“合作治理”自身所隐含的治理对象“公共资源”为逻辑起点,从宏观层面研究公共资源的“合作治理机制”,其实质是“机制设计问题”,即尝试通过建构一个公共资源合作治理的分析框架,并在该分析框架下具体探讨合作治理机制所包含的各主要环节。从该层面讲,这也是本书力图做出的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本书通过建立“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来研究“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中具体设定了主体关系、工具选择、制度安排、运行机理、风险剖析等主要环节作为框架支撑,难免会出现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现象,合作治理机制不单只包括以上诸环节的研究命题。并且,受学识和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在分析框架各主要环节的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论证不充分、观点有失偏颇的嫌疑。因此,在开篇先自审出以上两点最大的不足,以警示在核心内容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研究不足”的程度。


[1].[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高学军:《失控的公交车:合肥反省公交民营化》,http://finan ce.sina.com.cn/g/20070524/02033623403.shtml。

[3].[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庄晨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页。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0页。

[5].Merriam-Webster,Webster's New Universal Unabridged Dictionary,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1999,p.1221.

[6].胡跃龙:《资源博弈: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7].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Vol.162,No.3859,1968,pp.1243-1248.

[8].[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9].[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10].刘尚希、吉富星:《公共产权制度:公共资源收益全民共享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11].陈鹏辉、何杰峰:《公共资源出让的根基性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13年第35期。

[12].韩方彦:《公共资源的经济属性分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

[13].李齐云:《政府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4].楼惠新、王黎明:《论我国公共资源安全问题》,《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第6期。

[15].蔡小慎、刘存亮:《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及防治》,《学术界》2012年第3期。

[16].马壮昌:《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

[17].杨红伟:《代理悖论与多元共治:传统公共资源管理的缺陷及矫正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2期。

[18].唐兵:《论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中的信任机制》,《理论导刊》2011第1期。

[19].屈锡华、陈芳:《从水资源短缺看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http://www.gov.cn/flfg/2005-06/27/content_9899.htm,2005年6月27日。

[21].厦门市财政局官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http://www.xmcz.gov.cn/ggzyscpz/zcfg/zhgl/2012/11/20/42589.html,2012年11月20日。

[22].合肥市政府官网:《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http://renda.hefei.gov.cn/8541/8542/201304/t20130420_1791150.html,2013年4月20日。

[23].中央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相关规章制度选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页。

[24].厦门市财政局官网:《厦门经济特区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监管条例》,http://www.xmcz.gov.cn/Item/29996.aspx,2011年10月25日。

[25].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意见》,http://www.bidding.gov.cn/nbszfgf/3383.htm,2014年7月15日。

[26].[美]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陈郁校,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页。

[27].[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王铁生、葛立成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28].Oliver E.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 New York Free Press,1985,p.31.

[29].[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8、107页。

[30].同上书,第129、132页。

[31].[美]霍布斯:《利维坦》第1卷,刘胜军、胡婷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32].[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前言),金碚、张世贤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33].萧冬连:《本土资源与苏联模板——关于中国计划经济起源的讨论》,《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6期。

[3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5].[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3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37].[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38].张振华:《集体选择的困境及其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中的克服——印第安纳学派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述评》,《行政论坛》2010年第2期。

[39].朱宪辰、李玉连:《异质性与共享资源的自发治理——关于群体性合作的现实路径研究》,《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4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41].[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2].R.Patrick Bixler,Dara M.Wald,Laura A.Ogden,Kirsten M.Leong,Erik W.Johnston,Michele Romolini,“Network Governance for Large-scale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Capture”,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Vol.14,No.3,2016,pp.165-171.

[43].Ora-orn Poocharoen,Benjamin K.Sovacool,“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Network Governance”,Energy Policy,Vol.42,No.2,March 2012,pp.409-418.

[44].唐兵:《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中的整合机制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8期。

[45].蒋永甫:《网络化治理:一种资源依赖的视角》,《学习论坛》2012年第8期。

[46].马捷、锁利铭:《区域水资源共享冲突的网络治理模式创新》,《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