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分地区和院校类型的省内就学比例

表1-1第一列数值呈现了各地区高等院校中本地生源的比例。总的来看,各地区高等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中,80 %左右均为该地区生源的学生,所吸收的外地生源学生比例非常小。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所吸纳外地生源入学的比例最小,仅有13.5 %,且在各个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地区吸纳的外地生源比例最大,但也刚超过20 %。经济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吸纳外地生源的比例介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不足20 %,且各个省份吸收外地学生的比例差异不大。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较强的属地化性质,这种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获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和公平性。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每亿元GDP的在校生数”较小,而“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较大,说明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较为充足,负担较轻。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负担最重,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其人口规模来说发展得还不够,受教育机会相对不充足。这说明,对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整体情况,中部地区经济虽欠发达,但高等教育规模已相对充分,且相对其人口规模来说,高等教育机会也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在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

表1-1 分地区的高等院校规模及生源构成

资料来源:第一列数据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抽样计算而得,后三列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分省来看,“每亿元GDP的在校生数”较小的省份为东部的上海、浙江和广东,这说明相对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3个省份的高等教育负担较轻;而江西、陕西和湖北3个省份的高等教育负担较重。“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较大的省份为北京和天津,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受教育机会较其人口规模来看较为充足,而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的受教育机会相对不充足。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规模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发现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负担最重,西部地区次之。而若考虑当地的人口规模,则发现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机会相对不充足,中部地区次之。因此,总的来说,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充足,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

具体到各省来看,东部地区中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高达90%左右,对比这几个省份较低的“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可以发现,这几个省份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当地人口还较小,因此这些地区的高等院校主要为满足当地生源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吸纳外地学生比例较高的省份为北京、天津,高达60%左右,其中北京和天津“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数值很高,说明这两个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其人口总量来说充足,因此能吸纳一定比例的外地生源学生来此就学。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论,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人口总量来说较为充足的地区,如中部地区的广西和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和陕西,吸纳外地生源来本地就学的比例较大,而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人口总量来说较为不足的地区,如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西藏,吸纳外地生源来本地就学的比例较小,优先满足当地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上述分析呈现了这样的结论:高等院校对满足其所在省份及邻近地区的受教育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与当地人口规模相比,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地区,其提供的受教育机会主要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而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充足的地区,还承担了吸纳一定比例外地学生的任务。可见,各地区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等院校布局的影响,高等院校选在哪里,哪里的学生就有可能受益更多。

以上分析了各地区院校的生源构成,由于不同类型院校办学宗旨和社会责任的不同,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研究各类院校对不同地区生源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差异,表1 2列出了各地区、各类型高等院校的生源构成。

表1-2 分地区、分类型的高等院校的本地生源比例 单位:%

表1-2 分地区、分类型的高等院校的本地生源比例 单位:%续表

注:①百分比表示某地区的某类大学中当地生源所占的比例;②重点院校即指所有的“211工程”院校;③“地区小计”指的是所有在东部地区院校就读的学生中生源地也为东部地区的学生比例。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从院校类型来看,吸收当地生源比例最高的是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为80%—90%,而“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所吸纳的当地生源比例较低,说明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以满足当地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为主,而重点院校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吸纳外地学生就学的责任。

具体分院校所在地区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吸纳的当地生源比例最高,满足当地受教育需求的贡献非常突出。而西部地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吸纳其他地区学生的比例最高,接近35%,这一方面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学生为追求较高质量的教育,也会流入西部地区就学,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被挤占的程度最大,而满足当地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差。

从以上对高等院校布局与大学生区域就学流动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布局对大学生的入学选择有重要影响,各地区高等院校都以吸收本地生源学生为主,尤其是人口规模相对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地区,高等院校为当地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比例较高,而吸纳的外地生源学生比例较小。从地区内不同的院校类型来看,办学层次较低的院校招收的本地生源学生越多,重点院校则吸纳了相当比例的外地学生。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中超过九成都是该地区内生源的学生。可是设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重点高校,在向当地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机会上并无优势,而是招收了相当比例的外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