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孙瑞婷
- 3830字
- 2020-11-30 11:09:34
三 网络技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升,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成果惠及亿万群众,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网信事业勇立潮头、踏浪而行,阔步迈入新时代。
(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浪潮奔涌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自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特别是以移动通信网络和手机智能终端为技术基础的网络广泛普及,使人类无限接近了自己关于传播的梦想,也改变着社会交往的方式和途径,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网络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五疆域,正在拓展人类文明生活的角角落落。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方位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渐强,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IPv6地址数量全球第一,“.CN”域名数量持续增长,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5]呈现出移动互联网持续深化,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网络运营、在线教育、在线政务更加专业等特征。曾经我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停留在上网、购物、聊天等低层次上。而随着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迈进,我们把发展网信事业,提升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对待,网信事业的内涵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精神生活、互联网全球治理等,不断衍生出新内容新领域。如“互联网+”给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家居等各个领域带来诸多变化,在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互联网为“发动机”的数字经济、信息产业成为走在前列的创新先锋,同时又是带动和助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等诸多行业腾飞的“动力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二)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随着公民身份与网民角色的越加重叠,互联网的疆域越来越广,有一个目标确定无疑,那就是增加“建设网络强国,增加民生福祉”的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充分利用目前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机和有利条件,借势而起,乘势而发,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截至2019年6月,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6]“提速降费”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幅增长,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人民群众正在享受着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借助于强劲“网动力”,成千上万个家庭实现了华丽变身。一方面,“网络覆盖工程”加速实施,更多居民用得上互联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7]已提前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发展目标,更多居民的用网需求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和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通过推动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正在形成,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文化”等广泛运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扶智、网络公益等扎实推进。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正在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网络空间成为正能量的策源地和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是正能量的策源地和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用网言网语讲述中国故事,高昂的旋律激荡起网络强国的绵绵涟漪。如今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有益传播者,让那些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和浸润心灵的良知义举通过真实、正面、健康的传播为网民和公众熟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
不得不说,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既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增添了不少新问题。利益的诱惑、责任的缺失、监管的不力等成为造成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通过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建立,“净网”“剑网”“清源”“护苗”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与网站管理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无缝衔接,使得网络谣言、网络色情、“伪基站”等网络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其中,针对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公安机关坚持侦查打击、重点整治、防范治理三管齐下。2019年1—7月,共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6.5万名,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5万起。发案数量与2018年同期相比,连续4个月保持下降。只有这样以强而有力的打击铲除网络顽疾,才能阻断低俗内容生长繁殖的“温床”,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给净化网络空间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可靠支撑。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网上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网络生态不断净化,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四)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互联网加快了社会发展步伐,也给各行各业带来越来越多新的安全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为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明了方向。
一是网络安全体系全面构建。近年来,类似黑客攻击和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安全愈发引人关注。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正是破题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依法治网,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出台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发布网络安全国家标准289项,网络安全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及保护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安全保护责任制,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和重要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二是网络安全技术、产业、人才持续培育。商场购物、街边买菜、生活缴费,扫码支付已成常态。然而,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受到欺诈、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滋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安全,需要信息化发展作支撑,信息化发展需要网络安全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新兴技术不断涌现,防护网不断织密,智能实时风控系统,木马、钓鱼等8个维度的风险检测,人脸识别、眼纹识别等多因子验证技术保障着用户的账户安全。网络安全产业迅速发展,增速领跑全球,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数据,2018年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到545.49亿元。而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才能夯实网络安全根基,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2017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这7所高校,评选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截至目前,已有40余所高校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三是推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成为世界性课题。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携手共建,方能乘风破浪。近年来,在中国的积极倡导下,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发布,到杭州G20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签署,中国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中国不仅为推进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方案”,更以实际行动为世界网络安全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塞尔维亚贸易旅游与通信部国务秘书塔提亚娜·马迪奇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自身安全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发展的快车,积极构建安全与公平的网络新秩序,“这为世界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