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义多义结构以及可韵律特征分化的语义多义小类

陆俭明(1990)指出,句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一般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事物和质料以及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等。无论词、词组和句子,其内部成分与成分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是句中词语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和内容的关系,是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如施事、受事等),离开了句法结构,这种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句子中的语义结构关系,往往通过语义格、语义指向和语义辖域等语义形式表现出来。而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也是着眼于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结构,一般就是面向动核结构、动词的“价”、名词的格、语义指向、词语的语义特征、语义的选择限制等领域的研究。

一 语义多义结构界定

我们以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研究为出发点,结合陆俭明先生关于语义结构关系的认识,来解决语义多义的相关问题。首先通过下面两个问题的探讨来界定语义多义的范畴。

(一)语义多义与词汇多义的界限

她可真是风流人物

鸡不吃了

鲁迅的书

第一个例子中“风流”,既可以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又可以指在男女关系上的放荡行为。这种多义是词语“风流”的不同词汇意义引起的,在语法结构上并无不同,可称为词汇多义。第二个例子中“鸡”和“不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施事—动作”或“受事—动作”的语义关系。第三个例子中“鲁迅的书”可以是:A 关于鲁迅的书,“鲁迅”表示“书”的范围;B鲁迅写的书,“鲁迅”是“书”的创作者;C鲁迅拥有的书,“鲁迅”是“书”的领有者。我们把第二例和第三例这种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称之为语义多义。

词义在词典中可以说明,脱离了句子仍然存在,不属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任何一个平面。因为词有多义性,所以在其用法不明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歧义理解,这种不是我们所探讨的语义多义。施事、受事、客体、工具、处所等是在句法中获得的,它脱离了句子,本身也不复存在。所以,语义多义是由于句内成分语义关系多样等原因引起的句子歧义理解。

(二)语义多义与语法多义、语用多义的界限

范晓先生(1996)指出:“语义平面是讲隐层结构(或‘深层结构’)的,着重研究谓核结构中谓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所支配的语义成分(施事、系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词语或成分所表现出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管约、歧义以及语模(短语的语义结构模式)、句模(句子的语义结构模式)等。”所以三个平面中的“语义”,不是指所有的语义因素,而是指跟语法有关的语义因素。

汉语的语义多义结构有时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类型的多义相交织而存在。有时同一个单位中既可能产生语义结构多义,同时也可能产生句法结构多义;有时同一个单位中既可能产生语义结构多义,同时也可能是语用结构多义。如:

研究鲁迅的书

他们大都吃面条

第一个例子可以是句法多义短语,不同意义下有两种句法层次,可以切分为:A“研究/鲁迅的书”,B“研究鲁迅/的书”。A类切分中“鲁迅的书”也可表两种意义:A1鲁迅的著作,“鲁迅”和“书”是作者与作品的关系;A2鲁迅的藏书,“鲁迅”与“书”是领属关系。从A、B两种不同的句法切分看,它是句法多义;从“鲁迅的书”的多义来看,它又是语义结构多义。因此,第一例中交织着句法结构多义与语义结构多义。第二个例子中“大都”可以语义前指,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吃了”;也可以语义后指,即“他们吃的多数是面条”;还可以前后语义双指,即“他们大部分吃的多数是面条”。“大都”的不同语义指向造成语义结构关系的变化,因而这是语义多义结构。而“大都”在表示不同语义指向时,也伴随着话语焦点的不同,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用多义的一种。这种两属现象也是语义多义结构研究的内容。

二 语义多义结构类型

语义多义结构根据致歧的不同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义格交叉产生的多义

格关系是指某一短语或句子的核心动词与周围名词性成分的及物性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名词性成分和核心动词只存在一种格关系。但有时也可能有两种格关系同时存在,如“爸爸要开刀”,“爸爸”既可以是“开刀”的施事,也可以是“开刀”的受事。主语表示的人或物,既可以发出句中动作,又可以接受这种动作。此种多义现象与句法关系无关,就表层句法结构而言只能有一种理解,但其深层语义关系却可以做两种解释。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交叉形式。

1.施事格与受事格交叉多义

该语义多义结构形成多义的条件是:名词是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动词是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既能由名词发出,又能支配名词所指。在施事格和受事格语义格交叉产生的语义多义中,根据句法位置和句法成分的不同主要可以抽象出以下格式。

(1)名+(副)+动

鸡不吃了  小王没找到(有多义理解)

孩子不吃了 小王没来(没多义理解)

烤鸭不吃了 鞋子没找到(没多义理解)

(2)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这人连警卫都不认识 连门卫都没看见(有多义理解)

连厂长都没出席   连王老师都不会(没多义理解)

连荔枝都不认识   连茶都没喝(没多义理解)

(3)动+的+是+名

反对的是他     开刀的是他父亲(有多义理解)

发明的是一位年轻人 晕倒的是他父亲(没多义理解)

关心的是房子    购买的是笔记本(没多义理解)

2.受事格与结果格交叉多义

结果格是指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当某一句法成分既是动作行为的受事,又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时,此句法结构产生多义。这种格关系多义比较少见,例如:

他要提拔团长了

这个例子既可以理解为提拔了团长,团长是提拔的受事;又可以理解为提拔为团长,团长是提拔的结果。

3.工具格与结果格交叉多义

工具格是指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在特定的句法结构中,某一句法成分既是动作行为的工具,又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此句法结构产生多义理解。例如:

画水彩笔

这个例子既可理解为他用水彩笔画画,水彩笔是画的工具格;又可理解为他画的画是水彩笔,水彩笔是画的结果格。

4.施事格与处所格交叉多义

我们小组讨论

这个例子既可理解为“小组”作主语,指代小组的人;又可以理解为“小组”作状语,指这个地方。

5.受事格与工具格交叉多义

姐姐正在洗大盆

这个例子既可理解为“大盆”是受事;还可以指姐姐在洗大盆的衣服,“大盆”是工具。

(二)句内成分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语义指向指的就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语义指向的研究除了可以进一步帮助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揭示语义结构的特点,还可以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在一个句法结构里,当某一成分可以同时与其他几个成分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因而造成多义理解。比如:

他在火车上写字

“在火车上”既可以指向“他”,也可以指向“字”,还可以同时指向,所以产生多义理解。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多义格式:名1+在+名2+上+动+名3。名1是动的施事,名3是动的受事,名2是处所词,“名2上”可以是“动+名3”动作发出以后“名3”存在的处所,也可以仅仅是一个静态的位置,名3存在于什么地方不清楚。

根据句中主要成分语义指向的不同,我们把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分成这样两种情况:状语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1.状语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状语在语法上是修饰谓语或全句的,在语义上却可以指向句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甚至能指向句外成分。当状语在句中可能的语义指向不止一处时,就会引起歧解。比如: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

总统和总理分别观看了这两个剧团的演出

2.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

补语是对动词的补充说明,在语义指向上一般指向动词,但也可以指向句中别的成分。当补语既可以指向动词又可以指向别的句法成分时,就会引起多义理解。

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

他逼得大家很凶

他问老张问急了

许金良打儿子打肿了手

(三)词的语义特征不同产生的多义

词的语义特征是指从一类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义素。这种义素更多地具有语法性质,因为它是同词的潜在的组合可能性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多义格式:NL+V+着+NP(NL:方位短语,V:动词,NP:名词性短语),能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两类:一类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如:“坐、躺、挂、贴、写、站”等;一类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如:“唱、演、打、跳、炒”等。如果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句中的处所词语是事物存在的处所,句子表示存在,是静态的;如果进入此格式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句中的处所词语表示动作进行的场所,句子表示活动,是动态的。如果句子中的动词具有[±附着]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则该句就会产生多义理解。如“山上架着大炮”,“架”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可理解为:大炮架在山上、山上正在架大炮。再如:

小王到医院去输血

我借他一本书

第一个例子中的“输”具有[+输入]和[+输出]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可以理解为:医院给小王输血,也可以理解为:小王到医院献血。第二个例子中的“借”具有[+借入]和[+借出]的语义特征,可以理解为:我向他借了一本书,也可以理解为:我借给他一本书。

(四)其他语义多义

有些结构在语义上有多种理解,又不能用以上三种语义多义类型概括。比如语义上的指代不明,指的是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内容不明确。例如:

我等你来开车

我可以叫小张来问一下就知道了

烦死我了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第一个例子中“等”的既可以是“你来”,也可以是“你来开车”。第二个例子中,第一种理解是,“叫”的是“小张”,我来问小张;第二种理解是,叫小张让小张来问一下别人。第三个例子中,“烦”的人可能是“我”,我很心烦;也可能是别人,别人让我心烦。第四个例子中,骄傲的可能是“老张”,也可能是“女儿”。

三 语义多义格式

我们把以上语义格交叉产生的多义、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主要语义多义类型抽象出以下多义格式。

(一)语义格交叉产生的多义格式

1.V+NP

提升讲师 吃大碗 吃了三个人

2.V+的+是+N

反对的是少数人

3.N+的+V

母亲的回忆

4.N1+V+得+N2+VP

那小孩追得我直喘气

5.连+N+都/也+VP

连我都不认识

6.N+VP

爸爸要去理发 办公室应该通知 鸡不吃了

7.V+N+NP(A)

踩我两脚泥 摸我一手油

8.N1+的+N2+V+A

他的枪打得准 她的毛衣织得好 王师傅的鞋做得好

9.N1+的+N2

巴金的书 革命者的儿子 家长的作风

10.N1+N2

塑料房 青年服务社

11.把+N+V+得+A

把口罩捂得紧紧的 把衣服包得严严的 把被子裹得严严实实的

12.NP1+VP+NP2

他烧了一车炭

13.V+N1+的+N2

热爱人民的周总理

14.P+N1+的+N2

对老师的意见

(二)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多义格式

15.N1+N2+都+V

这些书他们都喜欢 这些工作他们全能干

16.N1+和+N2+分别+VP

他和老李分别向会长和秘书长作了汇报 里根、舒尔茨分别同费萨尔、哈达会谈

17.在+NP+V+N

在车厢里写字 在树上摘花

(三)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多义格式

18.N1+V十N2+N3

他分我一碟菜 她借我三千元

19.N+V+了+T+了

这张画挂了三天了

20.N1+V+N2+V

我扶着奶奶走

21.NP1+V+着+NP2

院墙外修着马路 山上架着炮 屋里摆着酒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语义格交叉造成的语义多义格式最多。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符合某一格式的所有用例都会产生多义,语义多义和句法多义一样,多义是否发生都是有条件的。

四 可韵律特征分化的语义多义结构筛选

上一节的语感判断和听辨实验中我们看到,语音上的韵律特征有时会把文字线形排列下不同的关系和层次显示出来,我们就能够分化部分句法多义结构的不同关系和意义。那么语音上的韵律特征对于语义多义结构的分化作用有多大呢?哪些语音手段能分化哪些语义多义结构小类呢?以往研究成果中却鲜有涉及。我们下面的工作是参考以往研究成果,进行听辨实验和简单的语感判断实验,把语义多义中可语音特征分化的多义类型及格式和不可用语音特征分化的多义类型及格式分开。这些工作也是我们下面分论中多义结构语音实验研究的前期工作,因为分论中的研究对象是可用语音特征分化的多义结构类型,而且分论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从可语音特征分化的多义类型的研究当中,找出不同韵律特征在这些多义结构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规律。

(一)可韵律特征分化的语义多义结构筛选实验

1.实验语料

根据以上语义多义结构类型和21个语义多义格式编制出符合自然口语的24组语义多义短语或小句语料(三组语料是无法抽象成多义格式的其他语义多义)。组内两个或三个待考察多义短语或小句文字线形排列相同,或由于语义关系的多样性,或句内语义指向的多样性,或句内成分语义特征的多样性,引起句义的不同理解,句后都附有语境或者意义说明。(见附录A,部分语义多义格式有两三个语料)

2.发音人与听辨人

发音人为大学本科生,非语言学专业,男女各一位,均是北京人,普通话一级乙等。听辨人为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非语言学专业,共30人,男女各15人,普通话均为二级甲等以上。

3.实验方法

(1)把多义待考察短语或小句语料给两位发音人,请两位发音人从语感上判断出每个语义多义待考察短语或小句在不同句义下是否语音上有明确的不同表现。

(2)把两位发音人认为语音上没有不同表现的语义多义语料剔除。语音有不同表现的待考察对象,我们选择其中一位发音人根据语境或句义自然朗读;对于两人分歧的待考察对象,我们选择认为其语音上有不同表现的发音人,请他据语境或句义自然朗读待考察多义短语或小句。每句间隔3秒,提示发音人,尽量用语音特征把同一格式或结构下的待考察短语或小句的不同意义体现出来。由此每个语义多义格式或结构形成一个声音文件,声音文件内包含文字线形排列相同但层次或关系不同的两个小句。

3.把待考察多义结构的语境文本发给听辨人,并将语义多义录音文件中的两个音频打乱顺序,播放给听辨人听。听辨人根据待考察多义短语或小句的语音表现,判断出意义,或将其置回相应的语境句。把听辨人判断结果记录下整理出表格。

(二)可韵律特征分化的语义多义结构筛选结果讨论

根据两位非语言学专业的母语者对语义多义结构语音表现的语感,我们记录整理出下表,共分三种情况:两位母语者认为该语义多义不同意义下语音上有不同表现、两位母语者认为该语义多义不同意义下语音上没有不同表现、两人存在分歧。

表3.3 语义多义语音分化类型统计表

表3.3 语义多义语音分化类型统计表续表

从两位母语者的初步语感调查来看,不同意义下语音上有不同表现的语义多义只有4项,占语义多义总比17%,该比例明显小于可语音分化的句法多义。这说明语音上的韵律特征对语义多义的分化作用极其受限,也小于在句法多义中的作用。两位母语者认为该语义多义不同意义下语音上没有不同表现的为20项,占语义多义总比83%。两位母语者没有存在分歧的情况。4项可语音分化的语义多义包括语义格交叉产生的多义3项和其他语义多义的1项。在语义多义中我们也看到某种多义是否在不同意义下有不同语音表现,并不是简单地源于它是哪种类型或格式,可能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下面我们结合听辨实验进一步说明。

语言交际过程中,我们说话的时候,也是听话者;而当我们听话的时候,又都是说话者。一般认为言语产生和言语感知在总体上是对应的,那么对于发音人语感上的发音区别是否意味着人们在听觉上就一定能感知到完全一致的结果呢?语义多义不同意义下语音上存在的区别特征在有声语言使用过程中能否让信息接收者感知到,并且据此正确地判断句义呢?

下面我们就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把两位发音人认为语音上没有不同表现的语义多义语料剔除,把两位发音人认为语音有不同表现的待考察多义短语或小句,每组打乱顺序播放给听辨人听。听辨人根据待考察多义小句的语音表现,判断出句义,或将其置回相应的语境句,把听辨人判断结果记录下整理出表格。我们的目的是从听辨角度入手,根据母语者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来发掘人们对汉语语义多义语音分化特征的认识。

表3.4 语义多义结构听辨结果统计表

从30人的语义多义韵律分化情况听辨结果来看:4项韵律有不同表现的语义多义,利用语音上的韵律特征判断句义的正确率都较高,其中“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句义判断正确率达到93%。“对老师的意见”“她的毛衣织得好”句义判断正确率较低,但也都在60%以上。这说明对于语义多义结构确定句义下的韵律表现,发音人语感上认为存在区别的,在听感上多数情况下也能被听辨人感知到一致的结果。

我们看到,不同意义下语音上有不同表现的语义多义只有4项,占语义多义总比17%,该比例明显小于可语音分化的句法多义。即使是这4项,事实上也和结构层次或结构关系相关。前文提到汉语的语义多义结构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类型的多义结构相交织而存在,同一个单位既可能产生语义结构多义,也可能产生句法多义。

“她的毛衣织得好”之所以有多义理解,是“好”与“织”的语义关系有两种,但同时“好”既可以是“织”的情态补语,也可以是“织”的可能补语,该多义结构又是句法关系上的多义。

“热爱人民的周总理”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语法结构切分位置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是由于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多义;同时,动宾结构中,“周总理”是受事,偏正结构中,“周总理”是施事,“人民”是受事,这又是由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多义理解。“对老师的意见”情况也类似。

“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中,如果表达老张的女儿很骄傲,结构上的切分点在“老张”后,停顿也在此;如果表达老张很骄傲,结构上的切分点在“女儿”后,停顿也在此。

仅有的4项可语音分化的语义多义事实上也都是句法多义。这说明韵律上的特征对语义多义的分化作用很小,韵律特征对于句法多义的分化作用要远远大于语义多义。

五 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与语感听辨实验,我们把语义多义中的韵律可分化语义多义类型和格式初步筛选出来,韵律可分化语义多义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不同确定意义下韵律语感存在区别;第二,语感上的发音区别在有声语言使用过程中能被发音人稳定地表现出来;第三,60%以上的信息接收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韵律区别,并且据此正确判断句义。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把语义多义中韵律特征可分化语义多义类型和格式筛选出来,如下:

1.语义格交叉产生的多义

N1+的+N2+V+A

V+N1+的+N2

P+N1+的+N2

2.部分其他语义多义

总体看来,语义多义结构在口语中多数不能得到分化,语音上的韵律特征在语义多义中的分化作用远不如在句法多义中的作用大。

汉语的语义结构多义现象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类型的多义相交织而存在。有时同一个结构单位既可能产生语义结构多义,也可能产生句法多义;有时同一个结构单位既可能产生语义结构多义,也可能产生语用多义。实验得出的4项可语音分化的语义多义事实上也都是句法多义,语音上的韵律特征对于真正的语义多义作用很小。

某个语义多义小类或格式是否在确定的不同意义下有不同语音表现,并不是简单地源于它是哪种多义类型或格式,可能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具体多义例句的音节数量及韵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