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勋与“武定版”

《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为何对公孙胜如此偏爱,先让他由俗人变身“一清道人”,又将他火速提拔,成为山寨的副军师?要解开这个谜,就不能不提到嘉靖朝的一位高官——武定侯郭勋。

郭勋(1475—1542)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之后,明正德初袭封武定侯。郭家虽以武功起家,入明后却也偃武习文、诗书继世。郭勋本人书法很好,尤工篆书,一些明代碑刻的碑额篆文,便是由他书写的。郭勋还特别热衷刊刻书籍,郭家官高爵显,财力雄厚,所刻书籍不计工本,印制精美,“武定版”也因此美名远播、不胫而走。

明人对郭勋的评价是“好文、多艺,能计数”(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计数”就是精于算计。

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死了,既无儿子,终鲜兄弟;朝廷依礼法行事,将武宗的旁支堂弟朱厚熜请来,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此举相当于把朱厚熜过继给武宗之父、已故的孝宗皇帝朱祐樘;然而朱厚熜却另有打算。他坐稳了龙庭,便筹划将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牌位请到太庙中来,追尊为睿皇帝。可这样一来,又把孝宗、武宗置于何地?一些朝廷重臣以及武宗之母张太后都极力反对。满朝文武纷纷站队,拥护先帝和今上的各为营垒,论辩激烈。这就是有名的“大礼议”。

最终当然是嘉靖帝获胜。而精于算计的郭勋本来是拥护正德帝的,见风向变了,便及时转舵,投靠嘉靖帝,获得嘉靖帝的宠信。日后他“进封翊国公,加太师”,春风得意,权倾一时。甚至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也由他来代表。

郭勋“能计数”,还表现在做事往往别有所图。例如,他刻印书籍时,便有意编印一批宣扬本族事迹的文献,还让人模仿坊间小说,撰写了通俗小说《英烈传》。书中演说朱元璋纠集群雄反抗元朝的历史,有意夸大祖先郭英的功绩。他又收买太监,每日在皇帝跟前讲说《英烈传》故事。有人认为,他后来能晋封公爵,便与这种舆论宣传有关。(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在郭勋刻印的书籍中,便包括《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前面说过,晁瑮《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都标有“武定版”字样。万历时人汪道昆在《水浒传》序言中也说:“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其致语,独存本传。”说“重刻”,前面应另有刻本;而“削其致语”,则说明郭勋本对原本有所整理加工。

当代学者胡适早就撰文指出,今传百回本《水浒传》是经过郭勋最后加工写定的。(《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学者戴不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提出,郭勋本人应当便是《水浒》的最后整理及写定者。(《疑施耐庵即郭勋》,载《小说见闻录》)而另一学者张国光则认为郭勋本人没这个本事,《水浒》的最后写定者很可能是郭勋的门客。(《水浒祖本探考》,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

郭勋刊印《三国》《水浒》,该没啥希图吧?也不尽然。如《三国演义》中的正面角色刘备,原是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派宗亲,最终却“正位续大统”;嘉靖皇帝读了,想必十分受用。而《水浒》歌颂梁山英雄,也契合元末起义军的反抗精神;宋江等人的口号是“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最终的结局则是受招安、征方腊,这些也都是朝廷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