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分布式商业与智数未来
- 肖风
- 10164字
- 2020-11-26 14:09:22
引言
1996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了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预言了人们将从物理世界逐步向数字世界迁徙。数字化迁徙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被定义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这促进了互联网的标准化。随后,微软公司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问世以及浏览器的发明,大大降低了用户上网的操作门槛,让互联网得以进一步普及。随着各种新型商业应用、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飞速发展。2000年互联网科技股泡沫破灭把投机行为清除出场,为真正有技术、有想法、有实践能力的公司提供了非常大的生长空间,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这段时期诞生。
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更。最早人们通过PC(个人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这被称为桌面互联网时代。到了2007年,随着苹果公司的iPhone等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能够在脱离计算机的情况下接入互联网,这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在智能手机上,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使每个人的“数字化生存”时间大大延长,“24小时在线”开始成为现实。“数字化生存”让数据开始被程序化、代码化,算法在其中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后来的区块链技术。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属于信息互联网的范畴,通过提供更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简称)其实做的都是信息传播的生意。
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脱离互联网的生活方式了,它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质的关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过,互联网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弊病:
• 互联网巨头垄断现象明显,这些巨头控制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用以牟利,却没有配备完善的机制去保护这些信息,导致隐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 不同的互联网机构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互操作性差,信任成本高;
• 安全风险无处不在,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联网设备的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上述问题仅仅是现有互联网模式所存缺陷的冰山一角。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人们看到了新一代互联网的曙光。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会介绍区块链技术的本质——账本,以及它是如何在新一代互联网中发挥作用的。
区块链实际是一个账本系统
2008年,随着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问世,区块链技术开始进入技术极客的视野。不过,对构成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组件的研究远早于此。密码学家尼克·萨博在1994年就提出了智能合约的理论,而密码学家大卫·查姆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研究电子现金技术的公司。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很多密码学基础算法和拜占庭容错算法的研究都始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因此,区块链技术并非在2008年凭空出现,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淀。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阿瑟是一位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理论的学者,在他所著的《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一书中总结了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商业社会带来的改造,其中有一个结论——任何产生颠覆式的创新都来自一组技术的组合进化,而非单一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本身就是一组技术的组合,除了ICT、分布式网络技术外,还包括数学、密码学、博弈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组织理论等一系列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的融合应用。
归根结底,区块链技术是记录人类价值交换活动的账本。要了解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可以先来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账本演变的历程。
过去500多年,人类使用的主要记账方式是复式记账法。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展示了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中海东岸——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的贸易中心。当时的意大利商人通过地中海在中东和亚洲进行了很多跨国、跨洲的贸易。这些跨国贸易是非常复杂的,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复杂的贸易自然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非常复杂的需求。1494年,一位意大利数学家依据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商人在记账方法上的创新,总结了一套复式记账法。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诞生在威尼斯,它建立的背景就是基于威尼斯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以及复式记账法在威尼斯被创造出来的先决条件。复式记账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其最大的特点是把借方、贷方、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都做了平衡的记录。
再来看中国,中国直到清朝末年时使用的都是流水账的记账方法。为什么现代商业或现代金融服务没有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因为流水账主要记录交易的收入和支出,而不会记录负债,因此就无法清楚了解真实的负债率。当时的票号和钱庄都是依赖年底的盘点来做决算,现代银行业进入中国以后,这些票号和钱庄就丧失了竞争力。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开始被集中处理,几乎所有的系统背后都有数据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账本”。在现实经济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与银行账户、养老金账户、保险账户、证券账户和互联网钱包等账户打交道。谁负责给这些账户记账?目前的模式是由账本系统的所有者来负责记账。例如银行负责记录自己的账本,蚂蚁金服负责记录支付宝的账本。这就是中心化的记账模式。
这种记账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场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活动方式正从原子状态走向比特状态,从低维走向高维。在中国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案例很能说明这个趋势。一个案例是外卖,网上有一个段子,“打败康师傅方便面的不是统一方便面,而是外卖”。当人们在家里半小时内就能叫到丰富多样的美食之后,就不会再去选择方便面,这导致方便面的销量大幅下降。然而,互联网外卖的初衷并不是与方便面产业竞争。另一个案例是“打败小偷的不是警察,而是手机支付”。现在很多中国人已经不喜欢携带现金了,这给小偷的“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发明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的初衷,也不是打击小偷。然而在更高的维度建立商业模式以后,旧世界的很多东西自然就要被淘汰、被消灭。
这个过程也顺应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迁徙趋势。这时,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和规则。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不少观察家和经济学家对此做过总结,相关著作有卡尔·夏皮罗的《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和凯文·凯利的《新经济,新规则》等。在数字化迁徙的进程中需要有新的记账方法和账户体系,甚至新的记账单位,而现有的体系已经不足以为此提供支撑。这就是分布式账本产生的大背景。
记账方法是一整套体系,而账户是记账方法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区块链也是一个记账系统,它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点对点、端对端的记账方法。从这个角度看,账本有五个特点。
区块链是记录交易(或业务)活动的总账本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它是全球的比特币交易活动的总账本。在区块链中,开户、登记、交易、结算、支付等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一个系统上完成,并可以脱离中介机构单独运行。很多金融机构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取代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股份登记结算、资金结算等业务,改变金融行业的清结算方法,将净额交收变为实时全额交收。交收方式的改变意味着金融系统也可以像区块链一样,24小时运转,实时结算、实时到账。针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而言,很多中介机构可能会因此面临破产之灾。
区块链的账本由多方共同维护,对参与方是公开透明的
在默认情况下,区块链账本上的业务记录对参与方都是公开透明的,并由参与方共同维护。依靠共识算法,区块链可以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和透明,使账本具有记录可追踪、可审计、不可篡改的特性。在区块链系统中,如果产生了新的交易数据,系统的每个节点都有机会参与记账并将内容的变化同步到系统的其他参与节点当中。这样,区块链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了一本完整的账本,因此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攻击者需要同时篡改超过半数的系统节点数据才能成功发起攻击,其代价极高,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正因如此,区块链在审计场景中有不少的应用潜力。像德勤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并已获得显著的收入。如果将企业的交易账目都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记录的不可篡改性,就会极大地简化财务审计调查的工作。这类机构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因为它们认为这会省下很多的工作时间。在跨境汇兑场景中,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取代金融中介所提供的背书作用,让人们点对点地发起自助交易。据粗略统计,全球每年的小额跨境汇款仅手续费一项就达到近200亿美元,如果用区块链解决方案,这笔费用就能节省很多。
区块链账本支持可编程的特性
通过智能合约等元素,区块链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自动化交易,实现可编程经济。可编程经济与计划经济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效率很低,然而在可编程的模式下,人们可以通过代码进行高效的计划设计,效率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可编程经济的基础在哪里,就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和设备完全互联互通,完全被数字化。汇丰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各国央行可以利用区块链的可编程性精准地执行货币政策。区块链业界也在使用区块链的可编程性,编写能够自动执行约定的计算机程序,即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技术成熟后,金融交易可以完全自动化,这将节省大量中后台行政人员的投入,真正进入可编程经济时代。金融业还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智能债券平台,实现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过程全部自动化。这样的平台还可以利用可编程的特性约定发行的规模、利率、投资者资格、资金用途和流通范围等。例如,智能债券平台可以允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这个智能债券平台上发债融资,确保平台上发行的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会真正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智能合约会自动按照事先的约定来识别条件并自动执行约定,不给任何人修改的可能。这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支持和可靠的技术保证。
区块链可作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基础账本
当高度的数字化被实现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就不再主宰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关系了,数字化关系将会成为常态。基于区块链技术所确立的互联网价值交换体系,能够实现物质设备和物质资产的数字化、资产化。这样的资产称为智能资产,倘若它们能够在公有链上交易和流通,那么它们的被接受度可能比某个主权货币还要高,因为它是全球化的,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全球通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联盟链或私有链的模式来限制这些资产的流动,例如央行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区块链,只有授权机构(如中国的银行)才能成为其中的节点。
将来,机器可以拥有自己的身份和银行账户,能够自动和另外一台机器完成金融交易。在三星的一个洗衣机试验场景中,洗衣机可以自动检测洗衣粉的消耗状况,在存量不足时会自动下单补充洗衣粉,并通过数字钱包完成支付。到那个时候,整个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除了人类,动物、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表和水表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账户。那么,如何确保设备和交易的安全性?如何确保金融机构的客户身份验证的真实性及合规性?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可编程经济阶段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在10年以后,会有相应的法律去明确这些问题。
区块链账本可承载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
现在,人们经常将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混为一谈,然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电子货币是现有银行体系运营的,它记载的依然是中心化的金融业务机构(如银行、支付宝等)数据库里存储的信息。而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这类去中心化体系发行的算法货币、资产锚定货币或可编程货币等。
使用区块链构建第二代互联网
第一代互联网的诸多问题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构建第二代互联网的需求迫在眉睫。区块链被称为第二代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是因为它涵盖了价值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加密互联网和分布式互联网这四个层次。人们预测它可能会像第一代互联网那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层次,价值互联网
价值传输协议是价值互联网的基础。人们在上网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以“HTTP”开头的网址,它背后的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能够让网站服务器与客户端进行更高效的沟通。至于邮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通过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来传递电子邮件的。HTTP和SMTP这类协议传递的是信息,而区块链的底层协议传递的则是价值。
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在价值互联网上处理价值就如发送信息那么方便。2009年比特币及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价值互联网的时代正式来临。可以预期,在未来5~10年内,以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价值互联网的影响力将扩展到整个社会。在信息互联网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福利因此大幅增加;而在价值互联网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也必将迎来一场更重要的变革。
第二个层次,产业互联网
从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上看,现有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消费互联网”。我们所看到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公司的成功,更多的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取得了突破。新一代的互联网必须进入新的阶段——“产业互联网”或“工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典型场景就是物联网、车联网。我们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和社会、社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通信开始,最后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尽管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现在都还不够成熟,但在3年之后,尤其是在5G网络大规模铺开使用后,其发展可能都会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现有物联网模式的缺陷,提高其安全性和交易效率。在这个层次上,区块链可以促使人类社会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
第三个层次,加密互联网
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透明的,人们在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之余,也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自己的隐私,丧失了数据的拥有权。现在,仅凭一个电话号码,就能在互联网上找出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密码学技术,区块链给我们提供了潜在的隐私保护方案。此外,区块链还能为数据确权,将数据主权归还给其所有者,而不是让它被互联网公司无偿地占有。这样,人们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自主选择数据的开放范围、对象和期限。
第四个层次,分布式互联网
现有的互联网世界里,虽然很多的应用信息(如邮件)是点对点发送的,但经常会有中心化机构的参与。与中心化相对的,就是分布式。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之一,分布式网络技术在1999年就已经备受关注了,由于它当时主要被用于盗版传播,所以美国政府对其进行了打压。从技术特性上看,分布式网络能够让设备脱离中心服务器直接通信,降低中心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从通信效率来看,分布式网络的通信与城市交通状况是相反的。在城市中,车辆越多交通状况就会越差,而在分布式网络中设备的数量越多,网络状况则越通畅。因为分布式网络能够让用户根据网络和节点分布的状况就近选择接入节点,有利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随着物联网设备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的联网需求,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变得难以应对。可以预见,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分布式网络在物联网时代将会得到又一次的飞速发展。工业社会几百年中形成的层级化金字塔结构,将会变成信息社会之下的分布式结构。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需要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新一代的互联网将重新定义组织形态,催生依靠软件、算法就能实现高效运行的全球化组织。这种趋势,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历史里就能够窥见一斑。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是当时唯一的区块链网络。随后逐渐产生了诸如以太坊、比特股等各种各样的区块链技术,并形成了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分类。在公有链的体系中,不存在中心机构的管理和控制,即便是各国政府也很难真正控制这样的区块链网络。
区块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前,要向1万人分享一首歌,就需要刻录1万张光盘并分发出去。基于物理状态的分发活动,边际成本一定是持续增加的。然而,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这样的分发,无论受众有多少,边际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门大学说,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上的。我们需要用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把某一部分市场流程“内化”为企业内部流程,以此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内部成本必须低于市场成本,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零边际成本社会》这本书提出的“零边际成本”概念,对交易成本理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进行的交易,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这些变化,让人们开始质疑企业的存在价值。
在新兴的数字世界中,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将会成为新型的经济组织状态,它不再靠董事会、股东会来表决和做决定,也没有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办公室来维持运作,而是依靠“算法”这套规则来运行。在传统的经济体系当中,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基于一系列的算法,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新经济、新规则提供了一套记账方法和账户体系,可以帮助新经济更好、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运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很多全新的金融交易模式、商业交易模式会因此产生。
第一,区块链的账户体系和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区块链上可以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开设账户,无须得到第三方的许可。不过,在这样的模式下,应如何评估用户的信用等级并决定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这就需要依靠由数字算法构成的治理规则来降低信任成本,增加作恶的难度。当然了,银行机构仍可以通过部署联盟链等手段,为区块链系统增加许可机制。
第二,区块链账户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编程控制,实现高度的智能化。
第三,区块链可以通过私钥等手段确定资产的权属,脱离对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依赖。
第四,人和机器都可以通过区块链开设账户。在未来,世界上数千亿台物联网设备不可能把每分每秒产生的数据实时传到中心化的数据中心处理。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倘若要把所有的影像传回中心化的服务器处理后再做出响应,就会因网络延时等问题造成很多交通事故。基于边缘计算技术,数据在本地端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将来有很多金融交易会在机器和机器之间直接发生。区块链为机器驱动的经济体提供了很好的账户解决方案。
第五,区块链是分布式的记账模式。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每天需要进行结算操作。银行不可能24小时营业,是因为很多时候与资金划转相关的事务已经被记录下来了,但是资金还在途,所以每家银行在第二天一定会对前一天的账目进行修正。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会发生差错,大部分的金融欺诈风险会在净额交收的过程当中发生。与此相反,从比特币区块链网络诞生之时起,网络中新产生的相关交易大约每隔10分钟就会被结算一次,这与现有银行体系和企业的结算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区块链通过分布式的记账方法,由多方共同记账并维护账本,使信息完全对等透明。因此,区块链能够做到全天候无休处理交易,因为它不需要把系统停下来执行清算、结算任务。
第六,参与者基于公开透明的数学规则和信息,在区块链上进行博弈,促进最优选择的形成。
第七,除了资金流外,区块链上的账户还可以记录信息流、物流、社会关系等要素,这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第八,区块链的账户体系真正实现了穿透式监管。基于监管原因,银行和监管者都希望能够穿透查看账户的信息,降低洗钱风险。而在区块链上,参与维护账本的节点能够查看最原始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而且确保它们的可信性,从而为穿透式监管提供了新手段。
区块链的核心是分布式而非去中心化
要理解区块链的核心性质,可以从著名社会学家凯文·凯利于20世纪90年代初所著的《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一书入手。它是一本关于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如何进化的著作。彼时,互联网标准协议在经过长达近30年的实验和争议后,被确定为基于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凯文·凯利在那时候就几乎预言到了今天互联网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该书中的观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指引我们认清区块链的未来趋势。
工业革命的特色之一就是强调结构、标准和控制,而生物学进化论是相对于工业革命的机械学进化论而言的。《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这本书的主题词基本可以概括为九个字: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从控制到失控,从中心到边缘,从他治到自治,这就是凯文·凯利独具特色的生物学进化论的中心逻辑框架。
凯文·凯利专门解释了分布式网络的特性: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性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的就是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社会结构、商业模式和人际关系——弱控制、去中心、自治机制、网络架构和耦合连接等。这其实就是区块链技术的全部精要,它的点对点价值传输协议、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数字货币等元素,就是凯文·凯利的分布式网络理论在工程技术层面的具体实现。
区块链要对现实世界产生革命性影响,有几个问题必须澄清:
第一,区块链的核心是分布式而不是去中心化。根据凯文·凯利的定义,分布式系统“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这里的意思是分布式系统弱化了中心控制,而不是消灭了中心控制。凯文·凯利认为去中心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一个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新生事物,必定会将陈旧僵化的旧中心取而代之。进一步而言,公平与效率永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区块链也许能够使公平和效率更加接近最优平衡,但至少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仍然看不到消弭两者间隙的可能性。若要依靠去中心化的共识算法来保持数据的高度一致性,就无法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区块链上还是没能完全打破。
第二,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但分布式账本不一定是区块链。毋庸讳言,区块链技术确实是由一群具有强烈无政府主义价值观的技术极客创造出来的。没有强烈价值观的驱使,人们就不可能变革旧事物。几千年来,无政府主义者的大部分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技术极客希望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社会里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社区。比特币区块链作为一个小范围的实验,在多年的运行中证明了分布式网络确实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技术优势。金融机构看到了这个实验展示出的机会,试图对比特币等公有链的技术进行改造,例如去掉原生数字货币,允许多个中心机构的共同治理,改进了共识算法并加入更强的隐私保护算法,甚至去除区块链的“链式”数据结构。为了强调这样的改造成果与公有链技术的差别,一般会将其命名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第三,区块链在工程技术层面还不够成熟,离金融行业大面积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区块链行业一直有两个方向的参与者。一些人专注于“挖矿”、数字货币交易甚至是发行数字货币融资,业界俗称“币圈”;另一些人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甚至从区块链底层协议开发做起,业界俗称“链圈”。对于“币圈”的人来说,区块链技术目前的成熟程度已经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不关心。然而对于积极探讨区块链在各行各业应用的“链圈”来说,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妨碍了各行各业的“区块链+”应用。首先,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如果无法进一步优化,金融领域就无法大规模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搭建应用;其次,区块链具有高度的公开透明性,而银行很难接受这种做法,这就需要研发高效的隐私保护算法来解决透明性问题;最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能会因使用不当而带来漏洞,需要使用形式化验证等技术来降低风险,但这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
第四,“代码即法律”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智能合约既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法律合同,只是帮助执行双方约定条件的一段计算机程序。虽然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在技术上可以保证做到不可反悔、不可篡改及按照约定自动执行,但“代码即法律”的想法就如同网络完全自治一样,基本不可能被现实社会所接受。因此,缔结、编制智能合约的依据大部分还是要源于现实世界的法律体制,比如产权的登记和确认;网络世界里发生的纠纷,最终还会需要一个第三方独立机构来提供最后的司法仲裁和救济。虽然区块链的可编程性确实能带来点对点的价值交换和金融交易的自动化、智能化,但这只是对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技术革新,而不是改朝换代般的革命。
第五,比数字货币范围更大、价值更大的是数字资产。数字资产是指在区块链上登记、发行、交易的资产,它往往以Token的方式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
小结
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最初区块链是由一群草根技术极客以社区的方式开发的。近几年,一批创业者开始利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快速发展。2016年,微软、IBM、英特尔等主流公司纷纷进入区块链行业。就如同1995年的互联网一样,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它离金融行业的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如共识算法和加密算法)都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我们在谈数字化的时候,实际上谈的是互联网化,而区块链技术也是互联网中的一环。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互联网公司分布在中、美两国。预计在第二代互联网——价值互联网时代,这个市场格局仍能够保持。美国互联网公司有市场规模和原创技术的优势,而中国互联网公司目前还只是拥有市场规模,原创技术仍有待突破。
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在10~15年内就足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共识,一些国家的政府对区块链持积极态度,将区块链视为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之一,甚至还设立了沙盒机制来支持相关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了鼓励创新,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政策和支持措施都不应过度,一方面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制定监管政策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