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宜兴紫砂壶里的茶

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但凡嗜茶之人必定钟爱茶器。茶器,我始终喜欢中国传统的具有拙朴感的陶器,而中国四大名陶中,又对宜兴的紫砂最为钟情。

紫砂壶,虽为茶器,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从明朝起诗书画印就已成了紫砂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相契合,我自觉是个有士大夫情结的人,尽管既不是士,也不是大夫,但崇尚士大夫文化中“养浩然正气”的人格境界、宁折不弯的傲骨与气节,同时也推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读书理念。

到了宜兴才知道,宜兴还有好茶,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只不过紫砂壶的名气实在响彻云霄,而让这些好茶被茶客们忽视了。其中,我最喜欢阳羡雪芽。

宜兴古称阳羡,阳羡雪芽因此得名。

嗜茶的苏轼曾留下了阳羡之茶的诗句:“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浪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东坡先生的这首诗早让阳羡雪芽天下闻名,还是我孤陋寡闻了。

由于茶圣陆羽的缘故,阳羡之茶历史上被封为贡茶。每年的谷雨前,新茶要由驿骑马不停蹄、风雨兼程地送往长安用于皇帝的清明宴席,故,被称为急程茶。为此,茶仙卢仝曾戏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茶人到了宜兴,一定要感受一番只有在宜兴才能感受到的江南饮茶三绝,用金沙矿泉水在紫砂壶中泡阳羡雪芽。

阳羡雪芽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气芳香而鲜醇,高雅而幽远,冲泡不可用100℃的沸水,80℃即可。


到宜兴,主题还是紫砂壶。宜兴紫砂壶,以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为原料,由当地匠人手工制作,再经过1100℃高温炉火烧制而成。因紫砂具有很好的透气性,故,紫砂壶能较长时间保持茶的色、香、味,同时又利于逼出茶的香气。

我尤其喜欢欣赏匠人现场手工制作紫砂壶,喜欢那份唯我的意境,那份忘我的专注。

工匠,似乎是个略带贬义之词,最多也不过是个中性词。自古以来,好像靠双手生活的人始终比靠脑子生活的人卑微、低贱。因为他们是靠双手讨生活,而不是靠脑子玩转生活。

诚然,有不少工匠的确是没有任何意识地在用双手维持着生计,但还有一类工匠,或者称匠人,他们是通过双手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比如真正的紫砂壶匠人。

工匠手中之物叫产品,匠人手中之物却叫作品。千篇一律的产品是死的,倾注了智慧、情感与创造力,用心、用情孕育的世间独一的作品却有着鲜活的生命。

匠人最可爱与可敬之处,在于他们的那颗“匠心”。

“匠心”是一种修己以敬的气质,其实明艳之中应有温馨,低调之中方显奢华。“匠心”是一种执着专注的态度,专注于一件事,始终保持心无旁骛,即使不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这种态度无异于一股能洗涤心尘的凛冽清泉,让你性定而动正。“匠心”是一种苛求完美的境界,融入了不受禁锢的情感与自由的灵魂,并始终处于追求极致的过程之中,享受着亲身追逐极致,亲手创造完美的精神盛宴。

“匠心”,是一颗素心,一份素性,一种素雅,一生素洁。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也说过:“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宜兴有全竹宴。无论走到哪里,唯好茶与美食不可辜负,其他概不重要。这是我一贯奉行的原则,从不打折。

清炒竹笋、竹筒豆花、油焖秋笋、冬笋腊肉,还有竹筒饭、竹筒酒,从竹的根茎到竹笋,再从竹的枝干到枝叶,用拌、炒、炖、烧等不同手法做成满桌皆竹的特色宴席,素雅清醇,脆嫩清香。品着这天赐之味犹如在翠波荡漾的竹海之中漫步,顿生恍若天人之感。这哪里是吃饭,简直就是赏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竹筒饭。

地道的竹筒饭一定会选取竹香较浓郁的竹子品种,当地人称之为香竹。

我是第一次现场看到制作竹筒饭。

师傅熟练地把竹子清洗后填入提前泡好的糯米,还加入了排骨与其他作料,然后用竹叶塞住竹筒口,放在小火上慢烤。原来这竹筒饭是用明火烤制,我一直以为是蒸熟的。制作师傅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要这样烤一个小时,让竹香慢慢渗入糯米之中,竹筒饭才够香糯。待烤成了青灰色的竹筒,一刀劈开,香气瞬间喷涌,其味无以言表。

酒足饭饱之后,还有餐后甜点竹叶糕,甜甜糯糯,竹香四溢,不仅悦目,更加赏心。对了,就连筷子用的也全都是随手砍下的方竹条削成的竹筷,虽然打磨得有些粗糙,棱角分明,有些硌嘴,但山野之气十足,很配这全竹宴。

中国人喜欢竹的情结实在是太彻底,把竹种在院里,写在诗里,画在画里,雕成竹刻,做成家具,制成茶器,现在又做成了美味佳肴。

就着不大不小的雨漫步竹林间,听着雨点穿林打叶的声音,真的是竹林烟雨最江南。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其实,“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