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ce 26
低血压,神志清,入急诊20分钟心搏骤停
2009年5月份的一天,我正忙于好几个急诊患者的处置,分诊护士告诉我,一位老年男性,72岁,血压低,入急诊,患者神志清楚,有胃癌手术后十年病史,本次因为“头晕乏力晕厥半小时”来院。入急诊之前,患者到诊所就诊,诊所测血压很低,诊所医生觉得危险,建议患者家属带患者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诊。我科护士测血压为70/40mmHg,体温、脉搏、呼吸正常。意识淡漠,交流存在障碍(患者平素听力差,耳聋),贫血貌,脉搏细弱,桡动脉不清,微弱,皮肤湿冷。心音低,无杂音。肺无干湿啰音。腹部平,上腹部有手术瘢痕(胃癌术后陈旧性瘢痕),腹壁柔软,按压无痛苦貌,肝脾扪未及。肌张力正常,肌力不配合。
第一印象:休克,原因待查。消化道出血?贫血?心源性休克?都有待排查。立即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告知病重,家属签字,快速补液,以及多巴胺针微泵升压。予床边心电图检查提示:II、III、AVF、V4~V6,ST段压低0.2~0.3mV,难道是冠脉缺血?心肌梗死?
患者由其儿女和70多岁的妻子陪同来院。为了谨慎起见,我让患者女儿拿我们急诊做的床边心电图去心电图室打报告,儿子把血标本送去生化室。不巧的是,心电图室很忙,等报告需要时间;雪上加霜的是,生化室仪器故障。患者儿子以为需要在那里等待结果出来,故迟迟没有回急诊,只剩下患者妻子陪同。对于急诊医护人员而言,患者入急诊20余分钟,且已经吸氧,监护,告知病重,签字,床边心电图,抽血送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以及多巴胺针微泵升压等对症处理。这样的节奏、速度和效率亦是无可挑剔的。
可就在等待结果的时候,患者突发抽搐,阿斯发作,心跳停止。立即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而此时,患者儿子、女儿都在其他地方等待结果,未回急诊,电话也没有留,只得派人去找。等儿子、女儿回到急诊抢救大厅时,已在胸外按压了。最后,很遗憾,抢救无效死亡。面对这样的结果,即便患者到急诊的时候,就已经告知病重,而且家属也签字了,然而患者儿子、女儿还是无法接受,他们离开那么短时间父亲就心跳停止了,他们不禁想问:胸外按压做了,那患者的死亡是否与输液治疗有关?是否医院输液输死了?
后记与经验分享:
虽然经过曲折的调解和解释,最后得到妥善处理,家属也理解接受了,但是这件事情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总结如下。
1.急诊医学的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在这个病例上体现明显。一个典型休克,但休克原因待查的患者,入急诊,在非常有限的3~5分钟内问诊、查体、查血压指标,立即识别出病危,而且告知家属签字。并在20多分钟内,进行了抽血,吸氧,监护,告知病重,签字,床边心电图,送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以及多巴胺针微泵升压。可以说,速度很快,一点也没有耽搁,急诊素养非常不错。当时我是首诊医师,那个时候也是干了七八年急诊的主治医师。急诊护士的配合也很默契。心电图、留置针、化药、输液等都需要时间,而且用的都是急诊备用药物,不是常规开药、付钱、药房取药这种流程,速度已经是当时最快了!虽然已经全力以赴,做到做好,但是,病情从来不会因为医生的努力而晚来半分钟。患者来的时候意识模糊,20多分钟就心跳停止。不管多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患者心脏就是没有反应,而且输液时间不久。但在家属眼里,仅仅是20多分钟,他们就与父亲天人永隔。就在20分钟前,父亲还在说话,而现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就再也没有父亲了!这个时候,家属就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风险之高和压力之大,显而易见。急诊工作中遇到过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危重病,尤其是来的时候已经濒危,但还没有死亡,走进急诊很快就死亡的病例,不管你的抢救速度如何高效,水平如何高,还是多么权威的专家或者多么高层次的医院接诊,都不敢保证百分之百救回所有的危重病患。谁也不敢保证,这是科学,毋庸置疑的!虽然如此,但我一直认为急诊医学需要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急诊医师。高素质,不仅是专业水平高,而且在沟通能力方面也要很强。
2.有效而且高效的沟通对于急诊医师以及医疗安全很重要。这个病例,入急诊就是危重,典型休克,马上告知了病重,请家属签字,判断非常快。但是,在告知和签字的同时,作为首诊医师的我对患者的判断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家属的理解是,医师都是套路,吓一吓家属,可能是病情重,但不认为马上会死。这就是医务人员和家属在认知上的差别,也是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作为医师,本科学医五年,实习,老师带教,从小医生做起,千锤百炼,对疾病的认识专业得多。而家属是普通老百姓,哪里见过多少次生死离别,或会死人的场景。而且,医师告知病重,如果不说清楚患者有可能马上会死,患者家属在心理上、思想上,常常也认识不到。除非你清清楚楚告诉家属:你的亲人很可能马上会死亡,并向其分析病情危急的原因,通俗易懂地告诉家属,哪个脏器,出了什么致命的问题。必须通知所有主要亲人。就算你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知了,有的时候,家属仍然不理解,比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有时候有的患者并没有剧烈胸痛,人也清醒,但是却是凶险万分。家属如果对医务人员不够信任,或者医疗常识不足,很容易以为没事情,不配合。或者虽然在病重通知书上签字了,但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一旦突然死亡,才会号啕大哭或者悲愤交加,或者迁怒于医务人员,等等。沟通、告知、签字,是分层级的,首先建立在首诊医师对疾病风险程度快速识别的基础上,识别出危险,快速告知。一定要记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家属病情和危险程度,快速签字。真正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时候,用词要直白一点。“随时会死”,或者“已经濒临死亡边缘”,这种直白的语言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会更加直接,更加容易理解,不容易误解。告知签字的时候,要弄清楚是什么家属,还有哪些主要家属没有到医院。如果主要家属,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没有到,应尽快让在场家属通知未到家属,转告病情危险。必要时,打电话跟家属简要沟通。通俗直白的语言,如“有可能马上会死”,比无关痛痒的语言,如“有生命危险”,会让家属更加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根据情况,以及在场家属的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选用合适的沟通方法。
3.医院管理和充足人力资源配备很重要。如果给急诊配备的人力充足,在抢救这个休克患者时,有工友帮忙送血标本,送心电图去心电图室,而患者儿子、女儿没有离开,也许沟通会更加深入有效,后面的误会有可能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凑巧的事情,如生化仪器故障等,结果又将不同。这些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人力不足的问题,难道不会增加急诊风险?一股脑儿把各种因素造成的急诊风险都压到急诊首诊医师身上,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刘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