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又一个谜团的产生

石甲胄坑还有一个发现值得注意——出土了一副石质马甲!尽管兵马俑坑内的数千陶俑已经展示了秦军的防护情况,但石甲胄坑中出土的文物更具体和真实,尤其是胄和马甲。

兵马俑坑中的马俑数量远少于人俑,但做工丝毫不亚于人俑。以一号坑出土的陶马为例。马身高2.1米,马通首(带脖)高1.72米,双耳前耸,张口做嘶鸣状,尾巴微微翘起。可以看出该马的体形不大,头较宽,脖颈短,符合河曲马的特征。马前的地面上有车辕和半个车轮遗迹,车轮原位于马后,因人为的扰动而移于马前。但这些马俑除了配备马鞍等基本马具外,并没有披挂马甲。此外,还有按1比2制作的精致青铜马车,铜车马通体被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制作精美,堪称“青铜之冠”,但拉车的四匹马也没有披挂马甲。

从史料来看,战马的护具自先秦就有,但都比较简单,即使到了东汉,使用得最多的还是马前胸的皮质“荡胸”。那种全副武装式的马铠,在文献记载中首现于三国时代,但大规模使用则是东晋到南北朝时期。随着骑兵作用大幅度提高,马铠甲的结构也日趋完备,从此有了具装铠或马具装的专有名词。然而在秦陵石甲胄坑出土的石马甲并非先秦至两汉时期简单的护具,而是类似于南北朝时期全副武装的马具装,只是出土数量实在太少,又无法判断其具体用途,所以石甲胄坑在解决了“秦人无胄”的问题后,又留给后人新谜团:是否秦代战马就已装备较为完备的马铠甲,这种装备究竟是个例,还是已颇具规模,它是金属甲还是皮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