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无锡产业结构的跃迁与发展特征

施佟

改革开放40年,无锡市的产业规模和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无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坚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摆在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地位,必须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本文以改革开放40年无锡产业结构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无锡产业结构演替情况

产业结构是研究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运动关系。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价值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的资本额的比例;另一个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本文研究无锡市产业结构的演替,主要就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替表现出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格局向二、三产业并举格局转变

总体上看: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排序自1977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后,一直呈现“二、三、一”态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143∶68.3∶17.4转变为2015年的1.6∶50.2∶48.2,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出现重大调整,首次呈现出“三、二、一”态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6∶47.6∶51.0,2017年进一步调整为1.3∶47.2∶51.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并稳定在50%以上。综观改革开放40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曲折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局面。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上凸下斜型曲线走势,1978年为14.3%,1984年达到16.9%的最高点,之后总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跌到10%以内,199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5%以下,2004年开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至2%以下,之后的15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比1978年下降了1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68.3%起步,到1991年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小幅振荡的发展趋势,1980年、1981年、1985年超过70%,从1992年开始,全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02年下降至57.1%,2003年全市提出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口号,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出现上扬,达到60.3%,2004年达到最高点61.6%,2005年和2006年保持在60%以上,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至59.1%,随后平均以每年1个百分点速度呈现下滑,2015年下降至50.2%,2016年首次跌破50%,为47.6%,2017年为47.2%,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低值,较1978年下降了2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除少数年份有所回落外,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17.4%,到1989年突破20%,到1994年突破30%,1997年超过35%,2009年首次超过40%,达到40.8%,2014年突破45%,2016年突破51.0%,2017年达到51.5%,较1978年提高了34.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替表现出从“一、二、三”格局转变到“二、三、一”格局

综观改革开放40年无锡全社会就业结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2年,这一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表现为“一、二、三”格局,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主导地位,如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6.1∶33.1∶10.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表现为“二、一、三”格局,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主导地位,并持续上升,到1991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9.2%。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但仍大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991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21.1∶59.2∶19.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超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4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格局,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虽占主导地位,但呈现回落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92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9.4∶60.0∶20.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20%,2002年经过10年的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2007年比重上升至35.0%,这期间平均每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随后,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也趋慢,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幅度减小,至201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突破40%,达到40.1%,这期间平均每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201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调整为4.1∶55.2∶40.7。

二、改革开放40年无锡产业结构发展特征

综上所述,无锡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发展特征。

(一)无锡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从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来看,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向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转变过程;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于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40%。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增加值结构变动趋于一致。从测度产业结构效益与偏离方向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1978年全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836,呈现高度偏离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3年下降到0.5以下,1988年下降到0.164,成为一个较低值后又开始上升,到1999年全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为0.383,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偏离度迅速下降,到2006年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为0.160,2009年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至0.092,反映出这一时期增加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演变高度同向对称变化,2010年后随着第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放缓,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不断小幅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这一时期的峰值,为0.218,2017年开始出现回落迹象,为0.216。产业结构演变的迹象表明无锡三次产业结构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仍占据主导,种植业内部向经济作物转变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取得了大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7.25亿元(1990年不变价)上升到1988年的27.90亿元(1990年不变价),1998年时达到45.74亿元(1990年不变价),进入21世纪以来,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23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2.02亿元,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5.60亿元,成为历史最高点,2016年和2017年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基本稳定在250亿元左右。

从结构看,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结构中农业比重71.4%,1985年全市共有耕地面积287万亩,粮食总产量147万吨,油料作物产量4.1万吨,棉花616万吨。随着农业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1990年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到49.7%,全市耕地面积279.61万亩,粮食产量153.95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值比重虽然时升时降,但基本维持在50%左右,2000年到2017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一半年份超过50%,尤其是2013年以来,持续稳定在50%以上,2017年为57.9%,农业仍然是农林牧渔业的基础。农林牧渔服务业进入2000年后开始逐步上升,200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超过10%,进入稳定期,2017年占比为11.5%。渔业产值比重较为稳定,从1990年占比10.9%,到2017年占比14.4%,基本在10%-20%区间波动。随着太湖周边环境整治、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牧业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2%后开始下降,2012年占比下降到15%以下,2017年占比跌至10%以下,仅为8.0%,是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中占比最低的行业。

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改革开放40年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向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方向快速发展。粮经比例由1997年的8∶2调整到2002年的5∶5。从2003年到201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种植业内部谷物及其他作物实现的产值占比从2003年的35.4%下降到2017年的14.6%;蔬菜园艺作物产值占比从2003年的50.1%进一步上升到57.4%;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的产值比重从14.4%上升到25.3%,占农业产值中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工业结构中以重工业为主,且比重近年来呈稳定趋势,工业大类转型升级,电子、电气机械比重上升,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重要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外商资本的涌入,无锡市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90年重工业与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为49.6∶50.4,到2000年为59.2∶40.8,200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0%,自此至2017年重工业产值比重始终在70%-80%,2017年为75.3∶24.7,全市1.5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有1.16万亿是重工业贡献的。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工业32个行业中按产值从大到小排列,可以看出,重工业尤其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为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排列中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改革开放40年工业大类变化看,传统优势纺织业在利用外资浪潮的冲击下,随着电气机械、电子行业的兴起而逐步衰落,1990年纺织业产值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的24.2%,全市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值是纺织业贡献的,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中纺织行业“压锭”去产能,纺织业产值占比下滑,2000年纺织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至9.1%,虽然后期产能有所扩大,但始终呈现比重下降趋势,2017年纺织业产值占比下降至5.3%,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一去不返。200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钢材需求量的上升,钢铁行业产能扩大,产值占比明显提升,达到16.6%,2005年达到19.4%,近年来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去产能去库存成效明显,产值占比出现明显下降,2015年下降至9.2%,2017年下降至7.3%。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使得电子行业成为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电子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占比达到11.7%,2017年上升为14.8%。

表1 全市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占比变化情况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14.54亿元,同比增长3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6.9%;至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86.46亿元,同比增长31.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6.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4.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实现利润的31.5%。201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16.35亿元,同比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3%,较2002年提高了2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内部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

服务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相关,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一是新型的以生产型服务为主的金融保险发展迅速,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7.2%,上升到2008年的9.8%,2009年突破10%,2012年占比突破12%,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3%,成为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二是房地产业发展较快,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从1993年的7.3%上升到2007年的8.9%,2009年突破10%,达到最高点13.4%,随着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波动,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在10%上下波动,2014年占比回到10%以内,2017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8%,占当年GDP比重为5.0%。三是以教育文化、科研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2016年上升至4.28%。四是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等占比呈现逐年下降,2004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8.7%,2017年下降至30.1%,下降了8.6个百分点。随着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规模扩大的特征,据测算,201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1.1%,超过一半。

三、改革开放40年FDI(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无锡成为全国、长三角区域利用外资的高地,从1981年4月,江苏省第一家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在无锡市诞生,从此翻开了无锡市利用外资的史册。改革开放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14290个,累计协议(合同)外资金额1004亿美元,累计到位注册外资金额589亿美元,伴随着FDI值增长的是全市GDP的快速增加。同时细看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各个产业FDI的增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FDI存在着产业结构效应,即FDI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分析改革开放40年FDI对产业结果的影响。

(一)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验证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存在性,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FDI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原因,可以认为FDI存在产业结构效应。考虑到FDI口径曾经发生多次变化,因此利用2005年以来累计FDI数据和GDP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常用方法,如序列存在单位根,那么序列是非平稳的,反之则是平稳的。用MarkWay5.0软件对模型所涉及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经检验,ADF值比临界值大,LN(FDI)序列、LN(GDP)序列中均含有单位根,即非平稳的。

2.协整检验

因为2005-2017年累计FDI和GDP序列是非平稳的,所以需要验证两者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

当R=0时,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33.3275>25.0781,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则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当R≤1时,9.1645<LR=10.0385<12.7608,则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上接受零假设,但在5%的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即FDI和GDP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2005-2017年累计FDI和GDP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协整关系,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果如下:

滞后2期数据表明的FDI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的概率为0.0859,这表明可以以91.41%的概率保证FDI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同时滞后2期数的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引起FDI流入的原因的概率为0.0209,这表明以97.91%的概率保证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FDI流入的原因。综上所述,原假设H1;FDI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但原假设H1:GDP不是FDI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即FDI是引起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GDP也是引起FDI变化的Granger原因。

(二)FDI对三次产业的贡献分析

以任一产业GDPx(X=1,2,3)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这一产业累计FDIX(X=1,2,3)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LN(GDPx)= α+βLN(FDIx)

其中,α、β是回归系数,方程可以变形为:

GDPx=eαFDIxβ

该方程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致,其经济含义为FDI在某一产业的累计投入与这一产业的GDP值之间满足双对数型数量关系。β表示FDI的投资报酬率,即FDI累计投入每增长1%时GDP增量的增长率。eα作为常数项,表示除FDI之外的其他因素对GDP的贡献。以它们的贡献分析FDI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具体影响。我们以2005-2017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OLS进行回归分析,由于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数额很小,故重点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结果表明,FDI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1.12,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是0.71,即第二产业累计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相应第二产业GDP增加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累计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相应第三产业GDP增加0.71个百分点。这与FDI大部分流入第二产业是相符合的。分析表明,利用FDI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说FDI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FDI存在产业结构效应。

四、深化改革促进无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无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没有完成,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没有完成。当前推进无锡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向上做文章。从存量上做文章,就是对既有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淘汰和转移落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增量上做文章,大力培育和推进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搭建创新平台和营造创业环境为主,帮助新兴产业渡过发展起步瓶颈期;同时,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进发展的快车道。在深化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对于未来的新型产业体系,无锡既要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又要有强大的制造业;既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但也不能削弱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确保在经济总量提升下的第三产业得到提升;确保在总量的发展速度提升下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确保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轮子共同发展下,推动无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国内外经验看,服务业占比连年大幅上升往往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工业增速和占GDP比重的下降容易导致GDP增长放缓。不能简单地把地区之间服务业占比的高低作为判断地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的唯一依据。

二是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相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而言的。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就是农业基础比较稳固,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提升比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既要发展高新技术、物流、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且要用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改造重点加强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保护环境生态并重,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以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规划和建设,从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角度出发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体现功能定位,避免简单退城进园、腾笼换鸟,建立公共的基础设施,达到资源配置效能最大化。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下决心淘汰消耗排放高、效益低的落后生产能力,要以节能减排,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为目的,达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拓展产业增长的空间。

(作者单位:无锡市统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