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高乐 刘玉龙 郭秀琴
- 1979字
- 2021-10-29 10:20:33
三、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无精神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以实现。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稳定的情绪、适度的行为,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众所周知,身体的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心理的发育也需要“心理的营养”。这种营养可以包括爱与被爱的营养、合理地宣泄和疏导情绪的营养、坚定的信念与理想的营养、宽容大度的营养等。
心理健康
开心一刻
一个男孩在玩具店前看了很久,迟迟不愿离开,第二天他又来到了玩具店,挑了一个陀螺后付给店主一张“纸币”。店主看了看他手中的“纸币”,笑了:“小朋友,你给假钞也就算了,那起码是张印的,你这张钞票居然是画的!退一万步说,画的也就算了,你给画一张十块的、五块的都行,你还给画张七块的!七块就七块吧,最起码也得画彩色的啊,居然用铅笔……算了,黑白就黑白的好了,可不能用手纸画啊!手感太差了,就算是手纸你也得用剪子把边剪齐了啊,这个用手撕的,毛边太夸张了!行,毛边我也忍了,可你也撕个长方形啊,这个三角形就太说不过去了!算啦,看你这么喜欢,今天这个陀螺就送给你吧”
从上面的这个笑话可以看出店主乐观、幽默的性格,其心理水平是健康的,是快乐的,是充满生机的。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的个性,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案例
一名男子欲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此短见?”
男子哭诉道:“我结婚五年,辛苦打拼挣了一大笔钱,但因感情不和与妻子离婚了,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现在做生意又赔得倾家荡产,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艄公又问:“五年前你是怎样过的?”
男子说:“那时候,我是一个穷小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候你有妻子和孩子吗?”
“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五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
“可我现在一无所有!”
“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我什么没有了,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
“你读过书吗?”
“我复读了两年才考上大学,在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帮我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你有亲人吗?”
“我还有一个小时候一起长大,后来远嫁的姐姐。”
“你拥有健康吗?”
“小时候因为一场交通事故我手臂骨折大出血差点死掉,不过后来一直身体不错,没怎么生过病。”
说到这里,男子心中顿时释然,便告别艄公,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心境是可以转化的,同一件事,如果你积极地去想,心情就变好,如果你往坏处想,心情马上会变得很糟糕。怀有对生活的感恩和自信,你会发现命运中充满机遇;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你战胜困难,走出逆境。同时,一个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那么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有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过分阿谀,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课外了解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又译作《释梦》,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代表著作之一,于1899年11月首次发行。作为经典的心理学书籍,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引入了本我概念,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解析梦并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了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打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神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更被誉为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