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世界源于什么

人类对本质的思考是从探究世界的本原开始的。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最早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并从经验而非神话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答案。泰勒斯生活的年代,希腊人还没有任何哲学知识,对世界的认知仅仅是从古代神话中获得的,关于宇宙的起源和自然演化的朴素思想也是从古代神话中获得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2]。万物皆产生于水,水是生命之源。泰勒斯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作为养料,万物的种子生根发芽都需要水的滋润。在这个意义上,泰勒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

“世界源于水”在答案上是粗糙的、朴素的,我们可能因此认为,与现代人相比,古代的科学家是“幼稚”的。不过,在评价古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否“幼稚”的时候,我们不能从答案的对错出发,而要从思维的方式出发。“世界源于水”的正确之处在于其思维方式,即“世界源于什么”。首先,它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它追问万物的共同本原,是哲学思维的开始,也是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第一个原则。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出发解释和说明更多的现象。其次,它开创了唯物主义传统,它所找到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本原,而不是任何神话的东西,这也是自然科学的伟大传统之一,即力求用自然界本身说明自然界,而不是求助于非自然的事物,如神话。“世界源于水”虽然粗糙、朴素,但是其追问的方式及回答都是全新的,其中“源于”展现了形而上学之思,为哲学和科学提供了基础,比唯物主义的答案“水”更加伟大。

泰勒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被人们称为“科学之祖”,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泰勒斯一度很贫困,遭到人们的轻视。大家说:“知识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囊中羞涩?”泰勒斯对此则不以为然,有一年冬天,他用天文学知识预测来年的橄榄会丰收,于是花掉所有积蓄,以低租金租下了丘斯和米利都所有的橄榄榨油机。第二年,橄榄果然大丰收,榨油机的租金一下子上去了,泰勒斯大赚了一笔,他以此证明哲学家致富是轻而易举的事,只不过他们的抱负不在于此。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也讲了一段关于泰勒斯的故事,他晚上走路,专注于观察星空,并看出第二天有雨,因此不小心掉进了泥坑,被跟在后边的女仆嘲笑,也有人借此讥笑哲学家只关注天上的东西,却看不见脚下的事物。然而,两千多年以后,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而如果一个民族只知道关注脚下的事情,那么这个民族注定没有未来。”从此,泰勒斯“仰望星空”的典故流传千古,他也因此被尊为“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年)也认为是某种单一的物质构成了万物,但他并不认为是水,而是一种无形且可无限使用的、可以转化成任何物体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橡皮泥一样,可以塑成万物,待万物枯老以后,去掉规定性,又化作一堆橡皮泥,可以反复使用。阿那克西曼德把这种东西称为“无定”,它是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物质,而且永远不灭,所谓生就是从无形到有形,灭就是从有形归于无形的过程。他继承了泰勒斯的追问方式“源于”,只是把答案换成了“无定”。如果他只是用木、土、金等另外一种物质替换了水,那么他在思维上就没有实质的进步。然而,他用“无定”替换了水,“无定”虽然也是物,但是已经有“态”的痕迹了,因此他比泰勒斯在思维上更进一步。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年)提出了“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指出前人所说的那种“无定”的物质就是气。如此看来,阿那克西美尼在思维上并没有任何发展,只不过为“世界的本原是物”的物本体理论多提供了一种说法而已。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师徒三人都是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被称为“米利都三杰”。无论是把水、“无定”的物质还是气当作世界的本原,都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思想、一些接近科学的假说,其中不含有神的因素[3],因此他们也可以被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唯物观,还在于开启了现象源于本质的形而上学之思。

米利都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地处入海口,属于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因此米利都学派属于爱奥尼亚学派。爱奥尼亚还出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年),他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观,提出了独特的物质结构理论——种子论。世界由种子组成,种子类似最小粒子,无限小,可以永远切割下去;种子还是永恒的,类似物质不灭、能量守恒。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种子虽然也是物,但是无限小、肉眼不可见,只能通过理性把握。这个天才的猜想现在看来仍然十分可信,这个猜想中完全没有神话的影子,有的只是对自然现象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世界本原的唯物论解释还有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的“四根说”,即“水、火、土和气是世界的本原”,对世界的本原的解释从单一物质变为多种物质,即从一元论发展到多元论。还有留基波(公元前500—前400年)和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前370年)的原子论,即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这个猜想与现代科学已经相当接近了。

在阿那克萨戈拉之前还有一个厉害的人物——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4—前480年),他提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此前的“物本原”不同,火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物质。我们知道物质有四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火是物质的等离子态,不是物质本身。两千多年前的赫拉克利特能提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一种态,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还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逻各斯”就是逻辑和理性的意思,可见他的抽象能力有多强。赫拉克利特因一句名言而闻名于世——“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万物都在流变,也相信存在某种永恒的东西,他的永恒是过程的永恒,而不是实体的永恒。

以上路径,从追问“源于”开始,然后到对“什么”的回答,从一种可见的物到一种“无定”的物、再到多种物、再到无限小的只能由理性把握的物,最后到态,一步比一步抽象,一步比一步接近于现代科学的发现。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大胆猜想现在已经是科学常识,那么现在的猜想以后会不会也成为科学常识呢?形而上学的使命并不是预测和回答科学问题,它关注的是我们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