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立枯病
立枯病是寒地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严重的可导致秧苗全部枯死。气候失常、苗期管理不当和防治药剂选择不当等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一、病原菌
立枯病病原菌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
二、症状识别
因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发病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芽腐
芽腐多在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图2-14)。
图2-14 立枯病(芽腐)
(二)针腐
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根也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茎基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秧田中常成簇成片发生针腐(图2-15)。
图2-15 立枯病(针腐)
(三)黄枯
黄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逐渐萎蔫枯黄,仅心叶残留少许青色(图2-16)。初期茎基不腐烂,根毛稀少或无,可连根拔起;以后茎基变褐甚至软腐,心叶易被折断。
图2-16 立枯病(黄枯)
(四)青枯
青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在天气骤晴时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本田中有成片枯死。其余同黄枯。
三、防治方法
由于黑龙江寒地水稻在育苗时期遭遇多变气候,因此水稻立枯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土壤消毒、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和茎叶喷雾三种方法。在水稻育秧时用浓硫酸或壮秧剂等进行酸化处理,在正常年份也能抑制病原菌的孳生,但若春季气温低,环境条件恶劣,就不能满足秧苗的生理需要和立枯病的防治,水稻出苗后应进行茎叶喷雾以防治立枯病。
(一)防治时期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结合最后一次浇透底水;茎叶喷雾在水稻1.5~2.5叶。
(二)药剂选择
主要选用含有噁霉灵和甲霜灵的单剂或复混制剂,主要有30%噁霉灵水剂3~4mL/m2,或3%噁霉灵•甲霜灵水剂15~20mL/m2,或20%稻瘟灵•噁霉灵乳油3~4mL/m2,或30%噁霉灵•甲霜灵水剂1.0~1.5mL/m2,或50%稻瘟净•福美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g/m2,或3%多抗霉素水剂2~3mL/m2,在水稻1.5~2.5叶期,兑水15L/亩,茎叶喷雾。
新药剂:32%精甲霜灵•噁霉灵(明沃)使用技术。①预防:A.浇透底水播种前和水稻1.5~2.5叶期喷施32%精甲•噁霉灵(明沃)100g/100m2,兑水4L。B.水稻1.5~2.5叶期,预防立枯病喷施32%精甲•噁霉灵(明沃)150~200g/100m2,兑水12L。②治疗:水稻发生立枯病后,喷施32%精甲•噁霉灵(明沃) 200~250g/100m2,兑水1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