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稻螟蛉

稻螟蛉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遍布中国各地。除为害水稻外,稻螟蛉还为害高粱、玉米、甘蔗、茭白并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食害稻叶,1~2龄将叶片食成白色条纹,3龄后将叶片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咬得破碎不堪,仅剩中肋。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暗黄色。雄蛾体长6~8mm,翅展16~18mm,前翅深黄褐色,有两条平行的暗紫色宽斜带;后翅灰黑色。雌蛾稍大,体色较雄蛾略浅,前翅淡黄褐色,两条紫褐色斜带中间断开不连续;后翅灰白色。卵粒扁圆形,表面有纵横隆线,形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紫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22mm,绿色,头部黄绿色或淡褐色,背线及亚背线白色,气门线黄色,仅有2对腹足和1对臀足,行走时似尺蠖。被蛹初为绿色,渐变黄褐色。腹末有钩4对,后1对最长(见图3-3)。

图3-3 稻螟蛉

二、生活史和习性

稻螟蛉在黑龙江省发生1~2代,成虫日间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夜间交尾产卵,趋光性强,且灯下多属未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稻叶中部,也有少数产于叶鞘,每一卵块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个别单产,每个雌蛾平均产卵500粒左右。稻苗叶色青绿,能招引成虫集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约20min开始取食,先食叶面组织,渐将叶绿素啃光,致使叶面出现枯黄的线状条斑,3龄以后才从叶缘咬起,将叶片咬成缺刻。幼虫在叶上活动时,一遇惊动即跳跃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别的稻株上为害。虫龄越大,食量越大,最终使叶片只留下中肋一条。老熟幼虫在叶尖吐丝,把稻叶折成粽子样的三角苞,藏身苞内,咬断叶片,使虫苞浮落水面,然后在苞内结茧化蛹。

三、防治方法

在田间发现有稻螟蛉,即应选用30%甲氰菊酯•氧乐果乳油13mL/亩,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3g/亩,兑水15L/亩,对茎叶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