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年,正是五代末期,陈抟出生于河南真源县,真源县前身是苦县、谷阳县,因为是老子故里,真源县太清宫被称为老子诞生地。据说陈抟5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有一天,他在水边游戏,遇到一个青衣妇人,自称毛女。毛女将陈抟抱到山中,喂了几口琼浆玉液,陈抟从此心窍开爽,开口说话。毛女又将一本书投入他的怀内。赠诗一首: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颠。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本不会说话,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这4句诗来,父母大吃一惊,忙问从哪听来的,陈抟说是毛女所教,并取出书来,原来是本《周易》。
陈抟苦读《周易》,通晓了八卦大意,从此无书不看,飘飘然有出世之志。18岁那年,父母双亡,于是他抛散家财隐居山中。后来梦见毛女传授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陈抟得道后名闻天下,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陈抟却侧身而卧,不予理会。众人见他鼾声如雷,都纷纷叹息而去。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我国社会里特有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956年,后周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
陈抟回答道:“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
周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放归山;“又命陶谷草诏,令华州刺史每事须供,岁时存问。”
陈抟离开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当山隐居下来。据说陈抟平时喜欢在老君台前散步。他看了老子著的书,称赞不已,就赠送老子一副对联。
一天,陈抟又到老君台前散步,见一个白须银发的老头儿在地上躺着睡觉。陈抟见老头儿嘴里吹着气儿,胡子一动一动的,“噗!”嘴里吐出一个像红枣一样的药丸子。
陈抟拾起来一闻,晕倒了,不由自主地张开了嘴,那药丸蹦到他的嘴里,一下子滑进肚子里。就这样,陈抟在这里睡起觉来,睡醒一问,几十年过去了。陈抟慢慢省悟起来:原来是老子度他成仙的。那个吐药丸的白胡子老头儿就是老子。
老君 我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多种道教经典对老子有各种神化说法,大致说老子以“道”为身,无形无名,生于天地之先,住于太清仙境,长存不灭,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间,为历代帝王之师,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大成子,祝融时为广成子。
后来,人们就在陈抟睡觉的地方盖了座庙,庙里塑了陈抟的睡像,起名叫陈抟庵。
陈抟根据先天易学,将“道儒佛”三家之学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补,融会贯通,形成我国古代完整的太极体系,并且初创了《太极图》。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河图》是“龙马始负图”和“河龙图发”传说的简称,早在《尚书雇命》中有“河图”记载,因未见图,两汉时期学者争论不休,各说不一。有的说《河图》20卷在隋炀帝时因战乱烧毁而失传。
陈抟的《太极图》系统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其丹法自然不作鬼神之谈,其核心内容是修心养肾,所谓“心即佛之道”、“肾即仙之道”,佛道双修,克制身心,培养精气神三宝,探索生命本源,指明修炼途径。
陈抟太极以精为生命基础,强调精气神合凝的作用,以意念专注导引真气运行,去疾强身,开发智慧,益寿延年的修炼法,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不仅完全合拍,而且在养生学的层次上远远超乎其上。
所谓“脱离生死,跃出轮回”,就是这种超越的大境界。而其理论基础就是类比宇宙论的人体生命科学。
陈抟《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学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一开始就成为易学的象征,彰显了易学的精髓。只有站在太极文化的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太极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太极的智慧。
陈抟宣扬太极理论中“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他把自然物质的“水火”认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的观点,维护了唯物的“天人相应论”。
后来陈抟在京都又住了一个月,依然回到九石岩。这时穆伯长、种放等100多门人,都筑室在华山之下,朝夕听他讲授《周易》。唯有五龙蛰法,陈传并未曾传授。
一天,陈抟命门人在张超谷口的高岩上凿一间石室。石室凿好后,陈抟同门人一起前往观看,只见云烟如翠。陈抟心想:“这就是毛女所说的‘将相入翠烟”了。”随后,陈抟屈膝盘坐在地上,右手支颐,闭目而逝。门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体,并用几丈长的铁索锁住,安放在石室内。
门人刚离开,那块岩石自己崩塌,立刻变成了绝壁,只见五色祥云封住谷口,几十天后才渐渐散去,后人把这个地方叫作希夷峡。
阅读链接
在陈抟以前,我国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其理论体系。
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出现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
从而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