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安全的40个智慧洞见(2016)
-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
- 5795字
- 2021-01-04 16:36:54
三视角下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
郝叶力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互联网在普惠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今,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盛行,网络安全问题丛生。如何进行全球网络治理、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世界各国一直颇多争议,这实质上也反映了国家、国民和国际三大网络空间行为体之间的利益诉求。这三大行为体从自身出发,普遍忽视另外两大行为体,从而形成了目前各执一词、难以调和的局面。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建立需要从三大行为体的视角审视全貌,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另外两方。“三视角”理论是从三大行为体国家、国民、国际这“三点”出发,用“三边”连成兼顾整体又聚焦收敛的共视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内,将网络空间分成“三层”,即“基础、应用、核心”三个层次。“三点”在“三边”的框架内大致分“三层”有效对话,不同层面区别对待,求同存异,从而跳出单点迷思和二元对立,站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以俯瞰的视角,科学把握排他性与让渡性的对立统一。
一、国际社会对网络主权争议的三大焦点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正在上升为主权国家第一层级的安全威胁。世界各国针对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展开热议,网络主权不可回避地成为争议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得到“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的一定认同,但在国际社会,仍存在深层分歧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主权与互联网精神的矛盾(一网互联—分裂)。有人将网络主权和互联网精神对立起来,认为传统主权是排他的,而互联网精神本质在于互联互通,网络无国界,网络空间是全球公域,认为强调网络主权有可能引发各国另起炉灶,导致互联网碎片化,以至有分裂互联网之忧,与互联互通精神相悖。
二是网络主权与人权的矛盾。有人认为网络主权和人权之间有冲突对立,将网络主权和信息自由流动对立起来,认为提倡网络主权,由国家介入互联网治理就等同于对网络进行控制、监视、审查,是对人权的限制和侵犯,认为互联网应该支持言论自由,而主权的介入阻碍了信息自由流动,这一舆论矛头集中在中国设立防火墙上。
三是网络主权与多利益攸关方的矛盾(多边—多方)。互联网治理模式之争。有人将多边和多方对立起来,认为政府主导的多边治理模式和市场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之间水火不容,认为两者之间是绝对冲突和对立的关系,认为提倡多边就是否认多方。
由此可见,网络主权问题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成为诸多问题树的树根,其他问题由此衍生。在这一问题上理清分歧、达成共识,才有国际合作的基础。
如何才能让传统主权这个概念在网络空间全球化时代以更加科学的内涵和表达获得最大公约数和认同度?我要感谢在“中美”“中俄”“中欧”国际二轨对话交流中结识的中外朋友,他们给了我多元的视角和启示。“大道至简”,再复杂的问题回归到最简单的“道”上,道通则理明,这促使我去思索一种方法,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更客观、更辩证地理清问题解决矛盾。
二、三视角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抓手
深入剖析上述三个主要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国民和国际三大网络空间行为体之间的利益诉求。这三大行为体各自从自身出发,对另外两大行为体普遍忽视,从而形成了目前各执一词,难以调和的局面。
网络主权和互联网精神这对矛盾,其背后行为体是国家与国际;网络主权和人权这一对矛盾,其背后行为体是国家与国民;而网络主权与多利益攸关方这一对矛盾,其背后又涉及国家、国际和国民三个行为体。
二元对立的零和博弈,或为僵局,或是一方胜利,但皆付出巨大代价。如今国际社会的舆论质疑,大多出自单一视角、单向思维、单边逻辑。站在一个点看问题,对另外两点普遍忽视,要么绝对,要么过激,结论是无解的,需要跳出单点迷思和二元对立,站在更高的全息维度,引入三个视角。
认清网络空间的三大行为体,如同混沌空间点亮的三盏灯,一盏灯只能看到一个点,两盏灯能看到一个面,而三盏灯可以让我们看清一个整体。从三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网络空间,其中各行为体的角色与诉求,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影响,形成多元矛盾的对立统一。
三、三视角的理论框架
数学当中解多元方程总要设边界条件,(n>x> 0),在一个定义域里求解,变量既不是无穷大,也不是无穷小。三视角的意义就在于,由这三个行为体的视角出发,就能画出三个边界条件,更具包容性,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和共视区,进行有效对话,求同存异,可以让问题得到收敛和聚焦,避免单点思维,“发射后不管”。
传统的、实体空间的国家主权,存在天然的排他性。对内强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强调不可侵犯的独立性。当人类进入了网络空间,由于开放性、全球性特点,使另外两个行为体的体量增长了,作用凸显了。这个时候谈国家主权,一定要拓展国际和国民两个视角。
国民视角:国民社群(网民及公民、国民)追求自由。今天全球网民达32亿,中国网民达7.1亿,这是了不起的数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民就是公民、国民。网民有追求自由的天性,然而事实证明,在无序的环境下,完全靠网民治网,自律效果并不好,自由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要维护每一个网民的自由,就必须要有秩序来平衡,这就注定网络不能是法外之地。秩序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外力,需要国家、政府层面制定规则,依法治网,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技术本身不会提供秩序和安全,需要主权来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国家视角:国家追求安全与发展。国家既要保安全又要谋发展,既要管网也要用网。这时候,国家与国民这条双边关系,其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和依存。习主席在“4·19讲话”中讲得好:“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释疑惑”过去都说支部建在连上,现在看政权应该建在网上,在网上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引导民主,更能体现执政党的智慧。这样互联网的自由活力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繁荣生机。
国际视角:国际社会追求开放与包容。国际互联网代表技术发展的主流,人类文明的大势。国际社会要追求开放与包容,因为这里既有大国关系的角逐,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还需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平衡。国家主权排他性的一面与国际社会的开放性看似有一定冲突,实则是可以协调平衡的。
一方面,从国家视角看,国家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将互联网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国家主权通过一定的让渡,融入国际体系,可以让国际间的开放互通为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以及安全上携手应对。国家与国际之间有相互依赖、包容、让渡的关系,达成对立统一。习主席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
另一方面,从国际视角看,互联网在技术上实现了全球互联互通,但只要国家还存在,就不可能无视国界和国家主权。要防止过度追求开放,越过底线,导致一种强势文化格式化多元文化,网络强国更应主动填平数字鸿沟,积极让渡和共享网络资源和治理经验,克制使用不对称手段谋取短期利益的冲动。
在全球一网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利益契合点,让世界各国都能够取得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安全保障,这才与“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互联网精神本质相契合。最近,中国《反恐法》删除了原本草案中规定的数据本地存储、提供接口等国际社会反映强烈的条款。这说明中国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正在做出必要的让渡。
国家追求安全与发展时,需要向国际开放;国民在追求自由时,需要国家提供秩序保障;国际追求开放时,需要包容不同国家的多元文化。这些多边关系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看似矛盾,却相互依存。每个行为体不能总是一味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绝对化,而是需要一定的相互“让渡”,在三边所限定的共视区内达成最佳的平衡,也就是要在网络空间的地球村、一条船上,寻求守望相助。
综上所述,发展与安全之间是一组动静平衡,也是阴阳平衡,自由与秩序、开放与包容都是动静平衡。其实这三个行为体本身的诉求并不是绝对冲突和对立,只不过放到不同的范畴,而表现出一定对立关系,但最终我们追求的是大格局下的整体平衡,有让有合,对立统一。很多时候,通过观念的转变,视角的转化,就可将一些矛盾化解。
四、三视角下看网络主权特征
虽然传统主权天然排他,但在全球化时代的网络主权需要考虑合理让渡。具体什么时候排,什么时候让,让到什么份儿上,要有度。基于三视角模型,再进一步分析和把握这个度。
过去习惯于把网络主权的争论焦点放在网络空间到底应不应该有主权,也就是放在主权的“演进性”或“延伸性”上,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网络空间早就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奥巴马的讲话中早就把它视为一个作战域,并组建了133支网络战部队。各国不管在网络主权的提法上如何各执己见,在实践层面却无一例外对本国网络加以管治,防止受到外部干涉和侵害。这些都是对承认网络主权的实践彰显。分歧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网络主权,而在于主权覆盖哪些区域,通俗地说,就是“脖子”以上还是以下的部分。这个问题反映了不同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痛点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和理解各国的不同关切。
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的关键,要利用分层的方法来具体分析网络主权的可分性,进而找到主权“排他性”与“让渡性”的适用域(见图1)。
(1)底层:物理层,包含网络基础设施。这一层的关键是追求标准化,全球一网、互联互通。这一层里,需要各国做出集体让渡,强势方更要向弱势方主动让渡,发达国家把成果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以填平数字鸿沟。
图1 利用分层的方法来具体分析网络主权的可分性
(2)中层:应用层,包含了互联网平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载体融入了人类在科技、文化、经济、贸易及日常等方面的各种活动。网络主权在这一层次的影响应该因地制宜,动态平衡,多边与多方共治,自由与秩序平衡。
(3)顶层:核心层,包含政权、法律、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涉及执政根基,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容挑战。因各国的国情、宗教、文化背景差异,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生存常态,不能用一种文化强行格式化这个世界的所有文化,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于一个国家,你可以不认同它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必须尊重它的存在,包容它的差异,理解它的国情。
可见,在三角形的中层和底层,网络主权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让渡,让更多的利益攸关方能够参与治理,形成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而顶层重在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制定权是一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对境内信息基础设施承载的信息拥有天然的管辖权”,这是联合国专家组已经达成的共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是让各国政府承担国家责任、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前提。
综合这三个分层可以进一步厘清多边与多方的分歧。两种模式其实并不冲突,而是在网络空间的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有不同的适用性。涉及意识形态、政策、法律、制度和政权安全问题肯定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多边治理的优势。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回答前文提出的对网络主权的三个质疑:
第一,关于网络主权违背互联网精神的质疑。坚持网络主权绝不排斥互联网精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不容置疑。承认“网络主权”是基础,是为了各国能够平等参与互联网的全球治理,不仅实现互联互通,而且还要共享共治。
第二,关于网络主权与网络自由的分歧。以防火墙为例,中国是不得已而为之。面对网络空间日益恶化的安全态势和“颜色革命”的严峻挑战,网络对抗能力还不够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对政权的安危无动于衷。就像让一个整日面对恐怖袭击威胁的国家,放下反恐的戒备,解散反恐的武装,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反对网络强国动用国力支持穿越他国防火墙的行为。但是随着安全的好转,互信的加深,民主的成熟和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会不断地提高对有害信息封堵的精确性,将防火墙收窄。大家可以看到,顶层所覆盖的范围实际上是面积很小的,过度扩大顶层区域的面积,不利于各方在网络主权上达成共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不断改进的内容。
第三,关于多边与多方对立的疑虑。提倡网络主权并非要取代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各国政府也是多利益攸关方的一员,既要发挥政府在多方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当尊重、鼓励企业、社群、专家、智库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参与治理。但要防止以多利益攸关方排斥政府的参与和关键问题的主导。在核心层和应用层,涉及意识形态、政策、法律、制度和政权安全问题,肯定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多边治理的优势。例如今年,美国和欧洲发布《欧美隐私盾协议》,最终取代了此前由于斯诺登泄密事件而废止的《安全港协议》。新协议从实质上体现了网络空间的主权含义,也是政府主导下维护网络主权的法律实践,值得研究借鉴。政府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当中是举足轻重的定盘星,这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时刻,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放则放,当管必管,不容回避,也必须担当。
通过上述分析,三视角下看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可概括为:在全球化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主权具有可分性。第一,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第二,物理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既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让渡与排他的比重具有弹性,因其网络主权能否得到国际规则的尊重而互动。
五、结语
第一,网络主权植根于现代法理,是国家权利和责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负责任、有良知的国家政府都不会漠视新空间的发展与安全,也不应排斥、阻挠其他国家的主权伸张和全球共治的合理诉求。尊重“网络主权”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是构建良好秩序的基础。
第二,网络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主权观”,需要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和二元对立的误区,站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以俯瞰全景的视角,科学把握排他性与让渡性的对立统一。中国坚持网络主权,也在合理让渡主权,中国重视国家安全,也在推进国际合作与开放发展。
第三,中国从不反对多方治理模式,但必须防止以此排斥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作用和责任。多边与多方是互补而不是互斥。政府和多利益攸关方可以在网络空间的不同层面发挥不同主导作用。
第四,网络时代,丛林法则应让渡于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画地为牢应让渡于开放共享;唯我独尊应让渡于共生共荣;以价值观画线应让渡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