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用典等于有才

有些人写的材料,让人感觉格调很高,旁征博引、纵论古今,领导看着着实欢喜,喜上眉梢地说:“有才啊,小王,确实有才,才华横溢啊!”

有些人写的材料,虽然也是言辞通顺、文字齐整,却总被领导批评:“浅了,俗了,没有才气。”

石头发现,这一高一低的差别,往往出在善不善于“在公文中用典”上。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写作中引用古代典制和掌故以及诗文、故事等,简单点讲就是引用古语,以求言简义丰、发人深思。

为什么写公文要善用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历史典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如果做到古为今用,既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大而言之,能够展现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小而言之,能够赋予公文以深厚的历史底蕴,生动形象,余韵不绝。在说理、表达观点的时候,引几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古句,档次马上飙升。

典用得好,相当于采集天地之灵气,相当于拿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你的语言不生动?论述不深刻?没关系,古人早就说过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的话,你直接拿来用,文章当然增色不少。

2. 用典有困难

旧时,读书人从一上学就开始受古文教育,背三字经、四书五经,一般而言古文的造诣都高,所以用起典来不费事,信手拈来。

用典用得好会让文章显得高深,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思想深度,也就是格调高。格调高也是写公文需要的,能够凸显文化层次,进而反映高超的工作水准。

但问题是,如今我们的古文修养不足,即使小时候“拼命”背下来几首古诗词,写材料的时候,也就依稀能想得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或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比如提到开学典礼,只能想起“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这样的典语用在公文里,非但不能凸显格调,反倒是露了怯。那么,怎么办呢?这就是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3. 我们的解决方案

以前石头用典,主要靠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攒,例如做党报日读计划,把官方媒体文章采用的好的典故、格言、锦句摘下来。但这种方式效率比较低,积累速度慢。

二是找,就是去古书名篇中翻,这个效率就更低了。为了找一句话,在几万字的文言文里翻查,句子也不好懂,想找一句在特定场合合适的话、贴切的话,还真是不容易。

读了本书,你之前搜索古文典语的办法可以往后放一放了,“攒”和“找”可以变成“查”。

本书编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目录不是按古文篇章排列,而是把精彩的古语分门别类,按内容、主题排列。

也就是说,我们精选国学名篇中的经典句子,放到各个公文写作的场景和主题之下,这就大大方便了我们写作时使用。

嫌开头“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太土?没问题,我们整理了开头常用的古语,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马上让你一骑绝尘。

嫌结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太常见?没关系,我们整理了结尾常用的古语,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有“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马上让你超凡脱俗。

当然,我们还做了很多精巧的设计,为了达到在公文写作中“让没有古语功底的人快速准确地引用古语”的目的,本书在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颇费思量。

一是顺藤摸瓜。本书设置了全面而明确的索引,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根据所写的内容轻而易举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古诗文佳句。

二是雅俗共赏。本书所选条目,有的耳熟能详,用之全场了然;有的生僻鲜见,用之惊艳四座。用时可以根据场合、听众等因素,选择难的或易的。

三是条分缕析。每一个条目下面都有三个部分:出处、释义和用法提示,为读者提供了最基本的“应知应会”,既不会耽误时间,又能满足你的需要。

四是裨补阙漏。在出处部分,本书会指出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并予以专业性的解答。

五是旁征博引。在用法提示部分,本书围绕条目做了一些适当、有趣的延伸,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增强可读性。

4. 用法举例

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写一篇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要论述一下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到目录中一查,正好本书里有“廉洁”一款。翻到对应页,发现能用的还真不少——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那你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写——

古代哲人提倡“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拉紧廉洁自律的高压线,做到自觉、自警、自重,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或者——

古谚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拉紧廉洁自律的高压线,做到自觉、自警、自重,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感觉如何?

总之,本书想解决的核心痛点就是,当你没有太多古文储备时,公文写作中想用古文典语该怎么办?石头可以笃定地告诉你,本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你做到。

最后,本书能够如期、完整地与广大读者见面,离不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杜炎玉同学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在此致以衷心谢意。

石头哥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