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四
书法之神——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纵 28.3厘米

横 75.5厘米

麻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有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

其中可称为“惨烈”的,非《祭侄文稿》莫属。乍看之下,这篇文稿连涂带改,乱七八糟,实在与颜真卿“楷书四大家”的名号不符。

这是一篇写给亲侄儿的祭文。

难道只因白发人送黑发人,就让颜真卿如此“失态”?


安史之乱中的颜氏家族

颜真卿祭的“侄”名叫颜季明,是他堂兄颜杲卿的幼子。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安史之乱期间,颜季明随父亲镇守常州,父子一同殉国。

“维乾元元年”是公元七五八年,为何时隔两年才来祭奠亲人?明明是父子一同殉国,为何颜真卿只祭侄儿不祭兄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二字涂去)。叔银青光禄(『大』字脱落)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

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四字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二字涂去,改写为“被胁”,又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字涂去),俾尔传言。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十分赏识颜杲卿,举荐他做营田判官,代理常山太守。之后,颜杲卿察觉出安禄山有反意,便与搭档长史袁履谦达成一致,将政务都交给他,自己称病,不动声色地派儿子泉明暗中联络各方势力,以太原尹王承业为内应,派平卢节度副使贾循谋取幽州,为抵御安禄山做准备。颜氏家族一门儒生,看上去文弱,实则勇谋兼备。当时,颜真卿在平原任官,预先知道安史阴谋,派遣外甥卢逖到常山见颜杲卿,相约起兵,以切断叛贼北去之路。

不久,安禄山正式起兵。颜杲卿派人带一百多名骑兵向南奔驰,“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此招成功骗得贼军张献诚弃甲而逃,常山军民士气大振。颜季明此后便作为平原与常山之间的联络员。他是家中最聪颖的孩子,少年时就有成年人的德行,好像庭院中生长的香草和仙树,是家族的希望。本应大展宏图的年纪,却被半路杀出的安禄山,搅乱了一切。

颜杲卿决意死守常山,筹备周密,原本不至落败,可惜“贼臣”拥兵自重,见死不救。这里的“贼臣”便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原尹王承业。

六天之后,史思明攻进常山,虏了颜杲卿一家。

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见者垂泣。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被俘之后,颜杲卿冲着安禄山瞋目大骂。安禄山震怒,下令将他绑在天津桥柱子上,砍断手足,边肢解边吃他的肉。颜杲卿大骂不止,于是安禄山又下令割下他的舌头。一直到死,颜杲卿嘴里仍然含混不清地骂着。

几年后,唐军收复失地,颜泉明遍寻亲人尸骨,只找到弟弟颜季明的头颅,父亲尸骸已无缘再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写下了这篇字字泣血的《祭侄文稿》,或许当时他已见过了侄儿的头颅。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失态的颜鲁公

颜真卿以骨骼端正的楷书闻名天下,但这篇祭文却一反常态,或许此时也只有行书才能表达心中情感。秃笔一支,墨到写尽再蘸墨。颜真卿放弃了精雕细琢的笔力工法,笔笔厚重,越写越快,连笔之处,一气呵成。关于兄长和侄子的遇难经过,他遣词造句,反复斟酌,生怕用不准,对不起颜家父子在天之灵。这份涂涂改改的手稿完全暴露了颜真卿的心情,这份真挚与自然是那些既工整又才华横溢的文章比不了的。

《多宝塔碑》局部

《多宝塔碑》(全名《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别名《法华感应碑》)

唐 岑勋撰文 颜真卿书 史华刻石

纵 285厘米

横 102厘米

西安碑林第二室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可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兰亭集序》之美,美在王羲之那晚的醉。与知己好友大摆盛筵,喝酒写诗,那一刻盛极而衰的悲哀和无力涌上心头,慨叹宇宙之浩瀚、今日之美好,以及时间的转瞬而逝。“死生亦大矣”,再美的花花世界也是幻象,谁都逃不脱一场要散的筵席。《祭侄文稿》亦是同理,这应该算是一篇草稿。安禄山叛乱期间,颜家为国尽忠,殚精竭虑,几乎搭上全家人的性命。中国人向来重视葬礼,所谓入土为安,可如今兄长尸骨不存,最爱的侄儿也只剩首级,何来安?颜真卿恨透了安禄山,更恨透了间接害死亲人的王承业,也为二位英烈痛心自豪,为颜家有灭门之祸哀叹,更赞叹他们的英勇行为。“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行文到此,悲痛到极点,情绪饱满,“父”字蘸满笔墨,直到“呜呼哀哉”,一笔写尽,一声长叹,提着的一口气才渐渐缓和下来。

最后一段情绪愈加复杂。

前两段中颜鲁公以笔做刀,痛杀贼子。最后一段,心中怒火尚未平息,一股柔情突然涌上心头。亲人一世,从未想过这样分别,兄长和侄儿若魂魄有知,一定也会感念到他此刻的思念之情。待未来再选一块好的墓地安葬,希望你们不要怪罪我。话说至此字迹越来越潦草,哽咽到无法继续。

颜鲁公一生浓缩于此稿,满门忠烈,是最大的骄傲也是天大的伤痛,家国天下难两全,呜呼哀哉!

《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整个家族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最直接的见证,正因为不是工工整整的“颜体”,更凸显珍贵。颜体以楷书方正严密为基础,横笔细,竖笔粗,一改唐代瘦硬笔法,丰腴圆厚,字体骨骼遒劲,法度庄严,充满阳刚之美。这与颜真卿本人的美誉相符,真正的“德艺双馨”,人字合一,故奉为“颜体”。行书之下的颜真卿虽有些不拘礼节,用笔还是雄厚大气,不失法度,真挚可爱。在凝望这幅字的时候,我眼前常常出现颜家父子被害的情景,仿佛看到颜真卿找到侄儿的首级,哽咽又自豪地写下祭文的样子,忍不住落下泪来。


走向神坛

颜真卿这种眼里揉不得沙子、刚正不阿的性格,肯定会得罪一批同僚,特别是权臣。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屡遭贬斥。唐肃宗时,颜真卿不仅得罪了宦官宰相李辅国,连皇帝李亨也得罪了。当时,李亨在李辅国帮助下,于京城外登基。即位时的礼法细节不甚完备,十分较真的颜真卿对此大发议论,令君臣二人伤透了脑筋。接回玄宗后,李亨与李辅国擅作主张,将这位太上皇迁到西宫。没想到得知消息后,颜真卿居然率百官来到西宫向玄宗请安,这下君臣二人更是十分没面子。不久,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眼不见心不烦。

李豫即位后,颜真卿又得罪了新宰相元载。元载结党营私,又怕百官上表弹劾,便定了个规矩,百官奏疏在上达皇帝之前,必须先送到自己这里来。颜真卿当然不服,写了一篇奏疏,从《诗经》讲到安史之乱,甚至将元载比作杨国忠、李林甫,文章铿锵有力,句句在理,很快传遍宫里宫外。元载当时忌惮他,后来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赶出京城。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权臣也不敢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头儿怎么样,但也不给他实权,只让他管管皇家祭祀礼仪,最后还是放心不下,竟然打算把他送上死路。

公元七八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丞相卢杞向当朝皇帝唐德宗李适出了一个毫无逻辑的坏主意:让颜真卿去劝降叛军,他是老前辈,是有名的忠臣,李希烈如果听他的话,我们不出一兵一卒就能收服叛军!李适估计也看不惯颜真卿,居然同意了,其他朝中大臣如李勉等纷纷反对。其实,当时已七十多岁高龄的颜真卿如果服一服软,说自己老了,皇帝也许不会逼他去,可面对这必死的圣旨,颜真卿竟慨然赴约,“君命可避乎?”

果然,颜真卿初到叛军军中,李希烈就派了一千多人带着刀,凶神恶煞地将他围住,颇有“将食之”的架势,要多凶险有多凶险。但是,这样的威胁根本吓不倒颜真卿。李希烈见硬的不行,就拿高官厚禄利诱,许诺自己要当了皇帝,就让颜真卿当宰相。其实,李希烈根本摸不清颜真卿,一个为了名节纲常连死都不怕的人,怎会在意区区虚名?颜真卿笑了:“你们听说过颜常山吗?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率兵反抗,就算被俘,依然大骂叛贼!我颜真卿快八十岁了,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怎么能受你们的胁迫?”

历经安史之乱,写下《祭侄文稿》的颜真卿,并没有被兄长、侄儿的惨死,以及朝廷奸臣横行、自己被排挤搞得心灰意冷。亲人为名节战斗到最后一刻,他深感自豪,到死也不能丢人,反而越挫越勇,这个老头儿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为父亲颜惟贞所作,少了《祭侄文稿》中的满腔愤怒,字迹工整,沉稳大气,笔力疏淡,毫无“炫技”痕迹,流露一派自然天真之美,质朴无华。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真卿此时的书法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创立的“颜体”代表着盛唐书法的顶峰。人很奇怪,经历了一辈子的事,快走到尽头时,也许才能彻底参透人生,或后悔,或释然。颜真卿到底是幸运的,初心不忘,从一而终,不悔也释然。

最终,在李希烈军中被囚禁了三年的颜真卿被缢死,享年七十六岁,三军恸哭。“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赙布帛米粟加等。”儿子们接回了父亲,葬入颜氏祖坟,唐德宗废朝五日,赐谥号“文忠”。宋高宗赵构赐颜真卿庙匾额“忠烈”,尊其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