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心情日记1.22

嗯,还是现在更完了吧。

今天聊一聊我对读书的看法。

我读书也是有好几个阶段的。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不怎么喜欢看书,也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

后来初中的时候宿舍里有个很喜欢看书的舍友,喜欢在睡前看一些书。

这个舍友看的书也挺好的。

后来住在一起很久就有点眼馋这种习惯,嗯,就是你在发呆想干点什么的时候没什么可干,但舍友在看书的感觉。

但一开始我也不是很喜欢看书,就买了一本喜欢的。

也忘买的什么了,看着看着慢慢养成看书的习惯了。

而且我看书有个习惯,说不上好还是坏,看小说看出来的,看的特别快,不注重描写,主要看意思。

应该看小说的人大部分都有这个习惯吧。

也导致我看书一个是很快,另一个就是容易忘...

我印象很深的是因为喜欢上看书,有次去书店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看到一本本草纲目,很厚很厚,100多块钱。

我本来觉得中医挺厉害的,虽然不会,但是看到这个本草纲目感觉很厉害,翻了翻也挺感兴趣的,因为它是按东西讲的,很多日常的东西也在里面,比如水果什么的。

会评价这个东西的作用。

就拿压岁钱买了一本,结果带到宿舍就是每次想到或者看到熟悉的东西就翻一翻,找到对应的描述看一看,就像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一样。

也不会用,过了不久就带回去了。

再后来因为之前讲的嫉妒和意义那个事,对读书有很大的需求,这时候的我看的比较多的是古文书。

而且我看古文基本上不看翻译,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往下走。

到现在也是这样,因为我老是觉得不管再厉害的翻译总会有曲解原文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人的翻译更是,而且有些语句翻译体现不出那种感觉。

而且找的都是很正的古文。

加上我比较喜欢神神秘秘的东西,也看了不少感觉很厉害的书。

虽然看不懂...

再后来,我意识到了书里没有答案,反而开始不是很想看书了。

觉得看书没用了。

因为那时候平常我看的书基本都是古时候的书,我那时候有些看不上现代写的书,觉得没有深度...

而古时候的书也没有答案,所以就不想看书了,有点厌恶的感觉了。

再后来上了高中,可能是压力增大,我就养成了回宿舍看书的习惯,一回去就坐在床上看书。

而且正巧高中也有小书店,还能刷饭卡,再加上我每天晚上都不吃饭去跑步,而且我平常吃饭比较固定,花的少,剩下的饭钱全用来买书了。

没事就去书店逛一逛,看看有没有新书或者看着有意思的书。

买书确实挺爽的。

因为那时候不喜欢看古文了,就开始慢慢看现代的一些书,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或者文学都看一点。

觉得有意思的就行。

再后来上了大学我又开始不喜欢看书了,起因好像就是那个了凡四训那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看书不完全是好事。

这是以前写的:

“我想看书,因为很有意思,有的书看完又很启迪和宁静,也很开阔眼界。

但我又不想看书,因为我发现我特别容易受影响,不论相不相信。

起初看了一遍了凡四训,然后就不自觉感受到命运的力量,哪怕有时候我觉得这样想是不对的,再后来我又看了一些庄子和道德经,一部分吧,然后我就特别。。特别思考意义,再后来又看了默读,然后就不自觉觉得社会好危险。。想到了万一我以后的媳妇遇到了危险咋办。。又开始杞人忧天。

我觉得我特别容易被影响,但我其实又是个很固执的人,我认定的正确的东西别人怎么说我也不认同,所以我现在很纠结要不要看书,我感觉我就像一张白纸,每看一本书,作者都会在纸上画下他的一笔。。。。感觉很难受”

还有这个:

“每当我接受外界的观点,思想就好像置于繁星之夜巨浪翻滚的大海上,不知道哪出光芒是我所向往的灯塔,迷茫又彷徨。”

就开始有些不愿意看书了,觉得会受其他人思想的摆布。

那时候我觉得看书就应该看历史书,因为只有历史书是没有思想的,是可以自己产生思想的。

反正有段时间就不想看了。

再后来就到了大二解决疑惑以后,又开始看书了。

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根基,知道怎么样获得思想,就像树有了根就不怕风刮歪了。

现在感觉孔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不看书都有各种优劣,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好的的,包括看书也是这样,没有说看的越多就越好的。

就像吃的东西一样,必须有进有出,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进的多或者出的多就变成了坏处。

出入,也是一个道理。

看书是,吃饭是,交流也是。

动态平衡或者中庸确实很神奇。

化学反应是,为人处事是,情感也是。

越感觉,也能感觉世界上真的好像有个总的道理,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这个道理。

到现在为止,我反而更觉得对我来说看古文书不应该看翻译。

其实真的明白了道理再去看那些古文书,你就能发现古文想表达的本来的意思,语言承载不了有些东西,它不能直观的表达出来,如果思想不到程度,是看不懂的。

所以对于书籍而已,看起来传下来,其实未必传下来,因为能看懂的人寥寥无几了,甚至已经看不懂了,这其实和没流传下来是一样的。

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我们其实就坐在宝藏堆上,只是没几个人能明白或者打开了这个宝藏。

现在文化的情况感觉就像国家发展到了末期,繁文缛节已经掩盖了变化的本质。

只看到了文化的表面,而看不到文化产生的源头了。

就像把一件衣服只知道它很珍贵,只能缝缝补补,但已经丢失做衣服的能力了,甚至已经找不到衣服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挺惨的。

不过每一次谷底都是为了下一次的重生,积重难返就得重塑新生,就像凤凰涅槃一样,虽然换了新壳子,但本质的东西没有变。

换壳子说来简单,但对于换壳子的人来说,它先要会造壳子,而不是不会造壳子,去以自己的理解造壳子去换一个新壳子。

其实能换壳子的人也是相当于对文化的再次发现,就像第一次发现文化的那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