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

歧义句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杂志称威廉王子出轨遭王室起诉。”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杂志称”后面的部分全部是宾语,所以王室起诉的是王子;第二种是杂志被起诉了。这就是一个使用不精确语言的例子。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可能是故意这么写的,吸引人继续读下去,但我们在学术写作中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歧义。

此外,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一些双关和隐喻,其目的都是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艺术性。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中就经常使用双关和隐喻。比如鲁迅先生这样描写祥林嫂:“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是可以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1]这里的“不干不净”表面上指不卫生,事实上双关,说的是“伤风败俗”的意思。再如:“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2]这里的“睡觉了”是双关,既指客观的睡觉,又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王艳君,2008)。

双关和隐喻也是语文必考考点,可以说是万千学子的噩梦之一。既然能成为考点,就足以说明其难度。但这些高级的用法在学术写作里几乎是看不到的,我们不需要读者去猜我们隐含的意思,我们需要的是很浅显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学术论文里能用双关语的大概就只有标题了,比如:“Surprise!20-month-old Infa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 of False Beliefs”。“Surprise”乍一看指的是这篇文章报告的研究结果很出人意料(surprising),但读下去就会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个实验用到的范式(期待违背范式)测量的是婴儿的惊讶(surprise)反应,用来反映婴儿的预期,所以这个用法特别高级。但是对于初学者和新手来说,这种双关语容易弄巧成拙,所以不建议使用。

[1] 引自鲁迅先生的《祥林嫂》。

[2] 引自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