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材料的搜集法

材料的重要性

(一)内容和形式。小说的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小说的真正伟大之处即在于其内容有真实的价值。人生在世,一般所最关切的莫过于悲欢离合、奋斗成败等事。小说家如能从这些事情上找材料,自然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当然,有了材料以后,还要有适当的处理方法。材料处理得成功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一个是纯熟的技巧,一个是天赋的才能。但假如作家对于人生的知识储备不充分,不能搜集有真实价值的材料,则虽有纯熟的技巧和天赋的才能,也难免被浪费或归于无用。

(二)材料和技巧。小说的内容因能决定小说的价值,所以小说的材料比技巧更为重要。古今著名的小说,之所以能广泛而长久地流传,多半是因为有宝贵充实的材料。有些书籍,无论是在文体上还是在结构上可能都有很大的缺点,但仍不失为世界文学的名著。司各特是伟大的历史小说家,被誉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但是他的文体之乱是大家所公认的。

萨克雷被公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但是他的小说多半都在结构上有缺陷。反之,单以技巧著称的小说也并不是绝对没有的。像《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常能把很微细的事情写得很艺术化。恰好和她相反的就是艾略特[1]。至于爱伦·坡[2]和莫泊桑[3],更是以他们的技巧而出名。斯蒂芬·茨威格[4]的写作技巧也很好,他所写的小说,其故事进展的速度都很快,而文体也非常流畅生动。华盛顿·欧文的小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充实的内容,不过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他的文体最优雅,柔美而有魔力。所以有人说:奥斯汀是以描写细腻出名的;斯蒂芬·茨威格是以文体流畅出名的;爱伦·坡则专攻设计,所以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至于在材料、结构、文体方面都好的小说,在古今中外实在是很少的。

(三)材料和灵感。小说的内容是人生,凡世上的一切事情,几乎都有成为小说材料的可能性。材料的来源有时非常宽广,甚至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作家在执笔写作前,必须搜集大量的材料,才能供应其写作使用。在各种文学形式中,没有比小说所需要的材料再多的了。作家在写小说时,所谓灵感不过是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但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动辄需要数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如想要像写抒情诗那样,利用一时的灵感作用,来把一部长篇小说一气呵成,那简直是门外汉的梦了。

材料的搜集

(一)观察和搜集。立志做小说家的人,在写作前,必事先搜集大量的材料,以供日后写作之用。材料不能在迫切需要时才想到去采取搜集,搜集材料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应当随时随地留意搜集,不可“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小说的题目也应当从经常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绝不能“心血来潮”,或“灵机一动”,凭空跳出一个要写的题目来。小说的材料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你住在什么地方,无论你的环境怎样,你都能搜集到小说的材料。也许你只是在一个工厂里做工,也许你只是住在一个公寓或旅馆里,只要你受过观察上的训练的话,你一定能从日常生活中挑选出写作时所需用的材料。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感觉力实在是写作的先决条件。只要你善于沉思,无论是什么事(不管是重大的或琐碎的)都可以有艺术上的意味和价值。小说家的耳目必须常常洞开着,以便尽量地多吸收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同时小说家不能单独依赖他的记忆力,他最好是随身携带一本小小的笔记簿,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留心观察。当遇到一处景物,一种思想,一件事情,一副特别的面孔,一套奇怪的服装……就立刻记入笔记簿里,以防他日应用时遗忘。

(二)智力的发酵。搜集适当的材料,固然是小说家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但搜集的材料并不限于立刻就要使用,储藏在脑海中暂时不用也是无妨的。储藏小说的材料就像储藏美酒一样,时间越长越好。因为搜集的材料在脑海中可以起到智力的发酵作用,使生硬的原料慢慢地变成精练的器材。脑海好比是一个锅炉,材料在脑海中可以徐徐地被煮沸。于是有一天,那材料会突破它的藩篱而变成灵感的火山。这时才是小说的真正开端,之前的思考只不过是初步的准备而已。

直接材料的来源

(一)现实生活。小说的材料当以现实生活为根据。歌德[1]说:“好的作品只有在恬静和孤独的环境中才能够写得出。”这话固然很有道理,但如果要想搜集直接的小说材料,则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求经验。有些经验不是非常丰富的作家认为小说只是纯粹想象的产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小说家用稀有的聪明和直觉,通过文字对生活加以评论和解释。因此,小说的材料多半附着于现实生活。只有积累和表现这种生活,只有从这种生活中加以艺术性的选择,才会有想象的意味。现实生活能够给小说家提供布景、描写和会话的材料。很明显,小说家足不出户,也可以搜集到小说的材料。只要他在他的记忆中用心搜索,他总可以得到一点可以启发他想象的东西。

小说家并不怕材料太多。假如他一下子用不了自己所搜集的一切材料,则可以暂时搁置,留待以后创作时用。反之,如果材料欠缺,作品内容的饱满度就要受到严重的打击了。同时,小说所选材料抓取的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而非仅仅是夸张的或奇特的事件。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一定就是好的小说材料,完全照搬生活并不见得就能真正表现生活。

小说中事件的次第和关联与现实生活中事件的次第和关联是不相同的。现实生活里的事件不能成为一个众人公认的典型的标本。此外,艺术作品必须还要能引发读者情绪上的变化,因为艺术是在传达人的感受的。所以,要想测定小说的成效,就要看它所引起的读者情绪上的反应如何。

(二)亲身经历。小说家的亲身经历,自然会成为他小说的材料。但这不意味着小说家会将自身的经历丝毫不改地直接抄录下来。你学写小说时可以将你的经历酌量加以增减或改变,使其适合于小说的用途。你所经历的事情也许是彼此前后毫无关联的,但可以利用想象把它们联结起来。以同样方法,你还可以把现实生活里好几个人物的性格合拼成为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性格。至于作者本身在小说中的地位,也许是完全隐藏起来的,也许是稍加隐藏的,也许是完全不加隐藏的。不过我们要知道:对于世间仅有广泛的经验还不够,重要的是对于人世要有深刻的经验。一个作家遇见过的人多,游历过的地方多,这都不能说明他一定就有很多的小说材料。他必须会用眼睛去觉察,要选择,要花费心思去回想他所遇见过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有搜得材料的机会。经验最多不过供给一点提示,并不能供给一切细枝末节。当然,忠实于自己的经验是很要紧的。凡是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最好不要尝试去写。小说家写的事物常以他自己和社会接触的范围为限。小说家如果能够忠实地写出他的所知和所感,他至少能写出一部动人的小说来。但可惜的是,想当小说家的人很多不走这条路。他们都喜欢抄袭其他小说中的材料,来构成自己的小说,而不以本身的经验为小说的底本,结果往往铸成大错。

间接材料的来源

(一)间接的源泉。要想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阅历,除了直接去亲身经历外,自然也还有别的好方法。譬如阅读和谈话就是获得社会知识的间接方法。由别人谈话中听得的信息,从书报杂志上读来的文章,都是小说的间接材料。历史小说的材料来源,多半出自传闻和典籍;而近代的报刊是社会写实小说的材料来源之一。许多有名的小说都是作者从报纸新闻上受了启发而产生出来的。报上的材料即使不能当作情节的底本或对人性的描绘,但作为小说里次要的辅助材料是不成问题的。总之,小说构造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1)对于世事要有多方面的经验,对于人生要有充分和彻底的认识。(2)要有实际的想象力,能将各种经验和认识串联起来。这两种条件缺一不可,单有第一种是不够的。世上阅历深广的人并不少,但不见得都能写小说;必须同时具备第二个条件,才能把各种间接得来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动人的故事。

(二)留心观察。要想会描写,需先学会观察。一个马车夫跳上他的驾驶座时是什么姿势?一个煤矿工人,当他挖起煤来,口里叫一声“嘿”时嘴形是怎样的?早春时候的树木和盛夏时候的树木有什么不同?当一个男子掩蔽他内心的妒忌时,眼神是什么样子?当一个怀春的少女掩蔽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慕时,是什么神态?用洞察的眼光观察,用同理的心绪想象,这都是小说家进行创作必备的素质。吉卜林[1]最喜欢发问;斯蒂芬·茨威格对一切事情都有兴趣。你若有志于写小说,确实应当养成一种对一切事情都关心的习惯。你应当自己训练自己,使自己对于一切事情都不厌倦。对于走进你的视野内的一切事物,都应当用好奇的目光和同理心去察看。而且你要记住:同理心是比好奇心更为深刻的一种能力。用这种练习观察的方法,你可以捕捉到人生的某种真理,而这种真理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

(三)养成注意力。如果你能够经常练习观察,到后来观察会慢慢变成很容易的事情,甚至它能变成一种天性,你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就想去观察些事物。有时候一句闲谈能引发出一个长篇故事。也有时候,一件细微的事情能激发出一连串思想,而这串思想和原始的事件也许是毫无关系的。于是,从观察人物外在的行为开始,你可以慢慢地转向研究内省的工作——研究人物的气质和个性。过了一个时期以后,你就知道怎样去将人的行为和性格联系起来,怎样去测定事件的前因后果。你还可以知道怎样去区分性格的类型,怎样去查出性格的矛盾和混乱。于是从观察现实生活里的人物开始,你可以慢慢学会塑造你想象中人物的特性。等到你能够深入每个想象中的人物的内心里去,你就可以把你观察来的材料拿来串联和运用,以便构成精巧的小说。

(四)想象和创造。比观察更为重要的是想象和创造。小说家若能把想象和创造的力量加在他搜集的材料上,他的成就一定是可观的。想象是经验、思想和情绪的合成。字典对“想象”所下的定义是:凡不是由感官动作所直接产生的对象,要想呈现到意识上来,必须借助另外一种力量或艺术,这种力量或艺术就叫作想象。伟大的小说家绝不将他观察所得的材料直接写进小说里去。愈是纯正和伟大的艺术家,想象力在他的作品上和材料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愈大。我们知道,小说家在写作时都喜欢把见闻所得的材料多少加以改变。人物描写的基础有一部分本来是存放于作者本身的认知里的。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为书中人设想,这样才能使描写足够深刻。具体言之,作者需先假设他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人,处在某种环境中,然后再设想他自己将发何言语,做何举动。假如作者连这种最基本的想象力都没有,那他的写作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