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登基,承继大宝,史称后周世宗皇帝。
新主临朝,远在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有了想法,他以为柴荣不过市井出身一小子,无甚真本事,自己光复中原的时终于机到了,于是联合契丹一同出兵伐周。世宗闻讯暗道:“好贼人,我正欲取尔首级,不想你自己送上门来。”
于是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翌日临朝,世宗率先与群臣道:“今北汉无故来犯边境,朕有意亲征讨伐,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金阶之下宰相冯道出班奏道:“陛下《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陛下乃九五至尊,社稷安危系于一身,岂可临危受险,还望您慎思之。”
世宗很是不屑反问道:“那依爱卿之意,寡人当如何御敌?”
冯道道:“陛下当避其锋芒,先派遣大将,沿境固守要隘。北汉国小而贫敝,全赖契丹之援。然契丹士卒不习中原水土。久必生变。届时陛下再派人出击,则可轻取之,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世宗道:“今老儿刘崇无故侵犯,若我一味守而不战,南方诸国岂非也都以为寡人是好欺负的?”
冯道道:“打仗打的是实力,由他们说呗,又不会少块皮肉!总比伤兵损将要好。”
又道:“再者汴梁刚就瘟疾,损耗国力,如今民力尚有不济。还是以守为上。要知道北汉虽不足惧,但契丹势大不可小觑。”
世宗闻言,心有不平:“契丹胡虏,何足为惧?唐太宗在时,南征北战,东讨西征,中原众枭杰,窦建德如鹰,王世冲似熊,东西诸强番,高句丽似虎,西突厥如狼。试问哪个是他契丹能比的?更何况北汉刘崇手下不过乌合之众?太宗皇帝能勇驱阵前,杀敌荡寇,使天下归心,四方来降。寡人为何不可?依寡人之见,我今灭贼,易如泰山压卵。”
冯道道:“陛下所言甚是,窦建德、王世充,刘崇不及,西突厥、高句丽,契丹不如,但陛下您终究不是唐太宗啊?即便刘崇是危卵,可惜陛下也不是泰山啊!”
世宗好不气恼,心说老儿冯道,寡人只说以唐太宗为楷模,没想要与之相比,谁让你当着众文武,把丑话揭在当面,你简直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要不是看在先帝的份上,必要定你个轻慢之罪。即便碍于情面,不便当场发作,世宗也不是饶人的主儿。当即高声道:“唐太宗所以能战必胜攻必取,皆因身边不乏忠臣良将。而寡人呢,却没有他那么好的福分了。身边常伴左右者,不乏杨雄(先事汉,后降莽)之辈,王朗(先事汉,后事魏,被诸葛亮骂死那一位)之流。于太宗实不如也!实不如也!”
又道:“朕意已决,老爱卿不必再劝,我看您年事已高,就不要随朕远征了。就在朝为先帝修建陵寝去吧。也好彰显您身为臣子忠贞之节。”
人言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世宗这一番言语,听来似乎语带恭敬,实则字字句句如针似芒,含沙射影,直指冯道其人,为臣不守忠节,生平历宦四朝,九易其主。
“这,这,老臣领命……”,噎得他臊眉耷眼、退归本班。众臣见宰相尚且如此,便识趣不再劝谏。
世宗见无人再有异议,于是下谕诏告天下,皇帝亲率大军出征讨伐北汉,不日启程。期间赵匡义的哥哥赵匡胤身为禁军宿卫将军,带领义社诸位结拜兄弟,奉命随军护卫皇帝。程子逸也应召从军,参机军事。
大军则吉日启程,路上无话,这一日来在高平和前线守军会合。前线将士见皇帝亲临阵前无不欢心鼓舞。世宗更是亲自作了站前动员:“诸位将士,今刘崇老贼联合契丹,无故犯我边塞,夺我城池,杀我百姓,实不义之师,今朕率领诸位讨伐,是兴正义讨不义,以有道伐无道,必能无往而不胜,期间更赖诸位阵前用命,杀贼荡寇。如今决战在即,在此寡人向诸位将士保证:临阵功必赏,罪必罚,死伤皆有体恤,家小必受厚待。三军儿郎,封妻荫子,报效国家,正待此时!”三军上下闻言无不振奋,振臂高呼道:“万岁!万岁!万万岁!”又道:“誓杀贼寇,收复河山!”
之后世宗又主持了阵前会议,听取前线汇报,部署作战计划。其间细节暂且不说。
单说赵匡胤,是夜酉时,轮到他巡查营房,行至半途,突然见马前一道金光乱窜,那金光时大时小,或隐或升。在马前晃了一圈,朝西南向而去,赵匡胤策马追赶。追到附近一座山下,金光不见踪影,他环顾四周,只见周围林深幽静,于是心生退意。正此时,那金光又突现眼前,嘭的一声巨响,将马右前足旁的一块大石击得粉碎,那马儿受了惊吓,撒开四蹄往山上狂奔。赵匡胤连连勒拉缰绳,奈何全然无用,胯下宝马径直跑到山顶悬崖边上,眼见要跌落,一个急停把赵匡胤掫落悬崖。
周营之中,义社兄弟见大哥巡营久去不回,便一同出来寻觅,营房周围走了一圈,还是不见踪影。两军开战在即,军务紧急,众人商议,留下石守信、王审琦继续寻他,其余众人回营复命。
二人如何找寻赵匡胤暂且不表,再说翌日,双方对圆高平城下,三军列阵齐整。雁别翅排开人马,刘崇带手下将军张元徽,出马立于门旗之下,唤柴荣马前搭话。
世宗带大将史彦超出阵,彼此打量了一番:原本同朝为臣,如今非要争你死我活。刘崇扬鞭大骂:“贩伞之徒,尔随郭威老儿叛反大汉,谋朝篡位,真乃大逆不道。”
柴荣道:“昏君刘承祐杀我全家,是他不义在先。我父挥师讨逆,受举国拥戴,承继大统,乃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此其正朔也。”
又道:“尔今一把年纪,却屈膝认契丹主作叔,勾结外虏,犯我边境,实为大逆也,寡人劝你趁早归降,莫要自取其辱。待等被寡人生擒活捉,再拜祖宗为时晚矣!”
刘崇闻言大怒:“呸,小儿休逞口舌之能!”回头命张元徽道:“速取柴匪首级来。”
张元徽举手中长矛,催马向前,直奔柴荣而去。
史彦超见主上有险,举大刀策马迎战,二人刀矛并举战在一处。
刘崇柴荣趁此时踅马各自回归本阵,为二将观战助瞭阵。
再看张史二将你一来我一往,战了不过十几个回合。张元徽便堪堪不敌,拨马败去。周军随后掩杀。
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到在柴荣近前提醒道:“陛下,我观汉军人马,败而未乱,恐其有计啊!”
世宗仔细观望,果真如此,这才急忙令人鸣金,嘡啷啷,嘡啷啷,锣声不停。
然而此时先头樊爱能、何徽部已经杀入巴公原(今山西高平玉井村),正往前跑着呢,突然听路旁“叨唠叨唠”数声炮响。随即从两翼杀出两路人马将周军懒腰斩断。紧随炮声,佯败的汉军也杀了个回马枪,樊何二将见势不好,拔马便逃。留下众周军,被围当场,死的死,降的降。
中军世宗见状大骂:“懦夫要坏寡人大计!”
不过此时方显他英主本色。他临危不乱,指挥若定,为防败势扩大,他冒着矢石,带领中军人马,正面与敌军接战!这才稳住阵脚。双方很快陷入鏖战之中,只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奈何此时汉辽联军人多势众,战至不久世宗就身陷重围之中不得脱身。这时突然自敌阵外杀来一员将军,见他挥舞手中盘龙金棍,汉军兵马挨着便死,碰到便亡,一时横冲四面,力扫八方,如入无人之境。直杀的汉军人仰马翻,连滚再爬,哀嚎惨叫,落荒败走。他又举大棍高声激励周军将士道:“主上危难,我等当誓死以报君恩,三军儿郎,建功立业正待此时!将士们随某家一起杀啊。”
众将士闻言深受鼓舞,一个冲锋解了世宗之围。
世宗向身旁张永德打听:“救朕者何人!”
张永德答:“小将军赵匡胤是也!”世宗由此深爱其人。
——那赵匡胤为何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此时而来?书中交代,赵匡胤跌落悬崖,以为必死无疑,未想半悬空恰被那金光拖住,再睁眼观看,已置身于一山洞之内,洞顶盘踞一只赤须龙,那金龙口衔金珠,见匡胤入洞,他自洞顶浮游而下,围在赵匡胤周围上下不停飞腾游走,匡胤稀罕那金珠,便拿手中镔铁大棍探向金龙追够,奈何身行不及他迅速,屡屡扑空,那金龙也似在有意戏耍匡胤,待他心神懈怠,就又故意放慢了动作,衔着金珠在他眼前晃悠,诱着他再去够奔。如是者数次下来,赵匡胤渐渐看出内里的门道,原来那金龙的动作虽然迅速,但实则有规可循,细细体会到其中玄机之后。他竟然耍出一套棍法将金龙牢牢困在洞府当央,手上动作再一加紧,那金龙躲闪不及,口中金珠正被大棍戳中,嘭的一声炸裂开来,随之金光瑞彩流苏而下,满洞生辉,匡胤只觉一阵炫目,再看手中镔铁大棍,霎时盘上一条金龙,焕彩熠熠。这时又听洞内喑哑苍声道:“今你主上阵前临危,还不前往搭救更待何时?”赵匡胤私下寻觅却不见人影。这时闻听洞口高一声,低一声连连召唤:“哥哥何在!哥哥何在!”
赵匡胤一听便知,正是自己两位结拜兄弟石守信和王审琦,于是高声应道:“二位兄弟,为兄在此,为兄在此!”石王二人闻声找到洞口,顺下数条藤蔓,搭手相救,待赵匡胤出了山洞,已经日正中天,他和二人讲述了自己在洞中的经过,二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双手传阅他手中盘龙金棍。石守信道:“哥哥您受神龙授艺业,馈赠宝棍,将来必成大器。若得富贵勿忘我等兄弟才是!”
赵匡胤闻言朗声大笑:“三弟你可真会玩笑,你我军前效力,当下光景死生尚在难料,何谈后事啊?”
又道:“不过那金龙曾叮嘱我说主上有难,叫我速往搭救,神明所示必然不虚,你我当速速前往前敌护主才是!”
于是兄弟三人快马赶赴前阵,恰遇前文世宗被围,于是共同出手相救。
再说两军阵前,周军刘词部后续赶上,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
杀红了双眼的赵匡胤正面直接钢上了张元徽,二人战至十数回合,赵匡胤一招黄龙掫鳖,奔张元徽下盘打去,张元徽忙用长矛向外拨打,不想是一探棍,匡胤顺势一招黄龙转身,向他头上打去,张元徽躲闪不及,被打了个万多桃花开,死尸栽倒当场。汉军见主将丧命,更是全无斗志,兵败犹如山倒。被周军一阵掩杀,死伤殆尽。乱军之中,刘崇慌忙换上士兵的行装,骑上黄骝马想要趁乱逃跑。这时间赵匡胤已经追至黄罗伞盖,左右寻觅,却不见刘崇踪影,忙问左右道:“刘崇老儿何在?”
一旁石守信眼尖,手指前方道:“骑黄马者是也!”
匡胤策马前追,说时迟,那时快,眼看追至近前。他挥舞大棍朝黄骝马后丘打去。若打上未打上之时,只听脑后生风,忙收招回身拨打。背后那人见刘崇得救,变实为虚,收了手中金刀。匡胤定睛观看来者这人,见这员大将跳下马来平顶身高九尺开外,冠玉白面,剑眉虎目,通观鼻梁,方海阔口,海下五柳须髯。头带帅字金盔,身披金甲,大红中衣,虎头战靴,紫金蹬,大红袍。胯下日月霜霄马,蹄至背高八尺,头至尾长丈二,走海登山如履平地。在手中托着一柄九环金刀。来者正是太原而来的援军主将保卫指挥使——金刀无敌杨业。那刘崇如何趁机败走太原暂且不讲,单说赵杨二将也来不及通报姓名,便各舞棍刀战在一处。
赵匡胤手中大棍嚯嚯生风,气势排山倒海,有似龙腾九霄,又如翻涛戏浪。
杨业手中九环刀也不示弱,上下翻飞,掀起排排气浪,凶猛之势好似壶口飞瀑,又似钱塘涌潮。
说话间,二人已经战了不下八十个回合,杨业本想以一己之力阻止周军掩杀,挽回败势,不想遇到劲敌,只得尽力顽抗以拖延时间便于汉军撤退。战至此时,眼见汉军残部跑的差不多了。他也无心再和赵匡胤纠缠,打着打着心生一计,一阵刀花乱舞,似是无心恰将金刀碰在大棍之上,险些脱手,于是拨马败去,匡胤占着个年少气盛,但终究实战经验不足,他贪功心切,竟然没有看出杨业是佯败!二马相追,杨业一面跑,一面侧脸向身后观瞧,待赵匡胤追至约有一箭之内,他迅速将宝刀挂在德胜钩鸟翅环上,伸手从背后取下宝雕弓,弓交左手,右手从走兽壶里抽出一枝雕翎箭,认扣填弦,弓开如满月,喊了声“看箭!”,朝向匡胤面门便是一箭,这杨业有养由基之能,平日射箭百步穿杨,箭无虚发。身背后随之追来的赵匡胤眼见箭矢迎面而来,再想躲闪业已不及,只得闭眼受死。可说也奇怪,正应了无巧不成书,眼看着箭矢飞来,可活该赵匡胤命不当绝,就在那一瞬间,天空中突然刮来一阵旋风。风向正南,正逆着箭矢来向。那箭矢虽然力猛,奈何生生被劲风吹歪!未射中匡胤的面门,而射在他左侧肩头之上。疼得匡胤一哆嗦。杨业看箭射不中,猛的一愣,可说时迟,那时快,二马已经快要马头衔马尾,赵匡胤手中盘龙大棍向前正戳在杨业胯下马的肋骨之上,那宝马疼痛难忍,哐的一声横倒在地,把杨业摔出数十步开外。直摔得他盔歪甲斜,带朗袍松,大刀也脱手而出,好不狼狈。这时的杨业手上无有弓箭,身边没得兵刃,而匡胤虽然左肩中箭,当并不影响他施展武艺,这下反轮到杨业闭眼受死了。可等他闭上双眼,却未发现项上有凉意,只觉小臂一暖,睁眼一看原来是赵匡胤俯身在搀扶自己,匡胤道是:“将军请起平身!”
待等将杨业搀扶起身,匡胤又道:“将军您武艺高超,箭法精湛,在下远不如也,若不是天来奇风,赵某人早已经死在箭下。”
杨业一时惊住,脸上表情木讷。过了片刻方才回过神来,整理盔甲衣容,躬身深施一礼道:“敢问将军可否赐教名姓?”
赵匡胤道:“在下赵元朗!”
杨业道:“赵将军活命之恩,在下没齿难忘。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年相见,必定答报。”
说完他拱手拜别,带上残兵败向太原。
一旁观战周世宗见二将你来我往,最后见匡胤马前放将,不但不怪,反倒心中暗挑大指,赞二将德艺双全!更是对赵匡胤心生喜爱!
赵匡胤等了片刻,见杨业人马渐远,又才上马,还欲追赶,却听身后有人高喊:“将军且慢,将军且慢!”
回头观看,原来是世宗追将上来。匡胤连忙下马要见君臣大礼。
世宗忙下马抢步上前搀扶:“赵将军有伤在身,不必拘礼!”
匡胤憨憨道:“陛下,臣这点小伤算不得什么,臣还欲前去取那刘崇老儿的首级!”
世宗笑道:“有将军在,何妨再让老儿再苟活几日!”
又俯身探看赵匡胤左肩伤口:“来来来让寡人看看你的伤势!”
还好没有伤及骨头,不过也已经是血流不止。世宗好不心疼,忙叫过军医为其启出箭头,清洗伤口,上了创伤药。而后世宗点手示意军医让在一旁,自己从身披黄袍上撤下一段,上前亲自用其为匡胤包扎伤口。包括匡胤在内,一旁众将士见状无不感激涕零。
匡胤想要闪避:“陛下,微臣何德何能,敢劳陛下如此。”
世宗忙劝道:“小儿尚晓知恩图报,将军于寡人有救命之恩,寡人为你包扎伤口,不过举手之劳,将军不必推辞!”
匡胤闻言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期间世宗见他眉头微皱,知道他必是疼痛非常,于是故意转开话题问他道:“赵将军,今日救驾有功,可曾想过要讨要什么封赏?”
匡胤脸一红:“陛下,微臣不过尽臣子本分,何敢造次!”
世宗笑闻:“真的不要封赏了?”
匡胤挠头憨笑道:“若是陛下开恩,微臣斗胆向陛下讨要一坛好酒。不知陛下能否恩准?”
世宗哈哈大笑:“莫说是一坛,就是十坛,百坛朕也赐得。”
此时伤口已经包扎完毕,世宗叫过左右取来数坛陈年好酒。
适逢夕阳西下,就在这万马军中,君臣二人对坐胡床之上,手持酒坛畅快豪饮,好对千古风流!
回头说此时扼守在江渚岭的周军守将潘仁美,他听闻北汉人马大败,想要讨个功劳,便率领本部人马出关杀向杨业部。败退途中的杨业一见追兵好不气恼,心说:真当爷爷我是落水狗不成,须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想到此弯弓搭箭朝向来将便是一箭,这一箭本想取其性命,但念及赵匡胤此前于己有恩,这才稍稍一偏,中了那潘仁美的右耳,这潘仁美本是个俊美人物,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可让杨业这一箭破了相,由此深恨其人。中箭之后,他也不敢再追,只得臊眉耷眼回归关岭。
杨业率领残部退入太原城中,他于残败中临危不乱掩护败兵全身而退,也算是给刘崇留下点颜面。单等他一入城,太原城吊桥高悬,城门紧闭,至此高平一战以周军大胜告终,北汉主力损失殆尽。
那刘崇逃回太原之后,龟缩不出,太原城原是唐高祖李渊发迹所在,唐以来历朝经营,城防坚固。再加上刘崇其人虽成事不足,但却是守城能手。周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且说这一日,世宗正在御帐内和文武商议破城之计,突有兵卒通报,帐外有道人苗训苗光义求见。世宗闻言大喜,人的名,树的影,这苗训乃是当世名士,尤其是他的授业老师更是鼎鼎大名的老神仙陈抟老祖。于是亲自出帐相迎。二人会面,见苗训其人,三十岁上下,生得剑眉凤目,碧眼金晶,海下长髯,仙风道骨,气宇不凡。双方见礼已毕,期间如何寒暄不表,归入主题。
世宗问苗训:“道长仙躯何故到此?”
苗训道:“贫道奉师命,前来办事。途经此地,见西北天,太原城中有妖气环聚,贫道掐指一算,方知是那大辽国师赤眉老祖在城中做法,不日城外必降大雨,日夜连作,数日不休。唯恐陛下措手不及,这才冒昧前来,望您早作准备,命人在高处安营扎寨,多储粮草柴薪,另备艾草以防疫疾。”
世宗深信不疑,连连道谢,忙吩咐众将士依计下去准备。
又道:“道长神算堪比孔明,敢请您出山辅佐寡人。愿拜为军师,委以大事。”
苗训道:“陛下,贫道何德何能,受陛下如此托付?”
世宗道:“道长不必过谦。”
苗训道:“我实愿为陛下马首是瞻。不过现下身附师命,须先回去复命。待等一切处理完毕,我再来投奔。”
世宗大喜:“如此甚好,有您辅佐,寡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二人又纵论天下,数个时辰后,方才依依惜别。世宗送走苗训,积极做好应雨的准备,果然不过二日天降大雨。虽好有准备,奈何这雨一下起来没完没了。军中还是不乏有将士染病。程子逸奉命巡营查看了疫情。一看之下,各营情势严重,于是进谏世宗不如尽早班师回朝!
此时朝中又有噩耗传来,老宰相冯道业已撒手尘寰。原来前面一番他被世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一顿奚落,憋气带窝火,急火攻心,没多久就病倒不起,加之年过七旬的高龄,最终医治无效,郁郁而终。
面对当前的局面,世宗分析:我军虽然歼灭了北汉的主力,算是大胜,但却是惨胜,痛失不少兵将,而且期间自己几次遇险,差点阵前丧命。由此又念起老臣冯道当日的劝告,心有惭愧,由是心生退意。于是找来众人商议,众将领皆无异议,程子逸上前奏道:“不如将多余军粮分配给河东百姓,他们累受刘崇暴政摧残,又加之战乱影响,苦不堪言。陛下若能如此,必能尽收河东民心。”
世宗点头赞许,又下令免除所有苛捐杂税,由此民心思归。
临走之前,世宗又在巴公原的西涧村,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总结战争得失,在这次会议上,樊爱能、何徽以及七十余名临阵逃跑的将校被当众斩首,全军上下无不肃然。而以赵匡胤为首众多有功将领都各自得到奖赏,赵匡胤被晋升为殿前都虞候,进入了禁军的核心高层。
会议期间,周围百姓得知世宗在此,皆箪食壶浆前来拜谒,世宗闻讯出营观看,一见之下,好不动容,只见营外密密匝匝跪满了百姓,其间多是老幼妇孺,为首一老者上前跪拜道:“陛下,我等乡民累受刘崇苛捐暴政之苦,今陛下挥师河东,救民于水火,陛下之恩,我等永世难忘。”
世宗闻言,鼻子一酸,留下泪来:“老人家请起平身,诸位快快请起。”说着向前一步,躬身搀扶老者。
又谓众人道:“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君王者,不能厚待百姓,何堪受命于天。”
又令左右取来纸笔,提笔挥墨,写下四义曰:“爱护百姓讲礼义;扶危济贫重道义;军民互助讲仁义;一言九鼎重信义。”
并命令将其镌刻在石碑之上立于村中。(后人将此村改称四义村)
由此一战,世宗也才安下心来,整肃军队,储备钱粮,充实国力。
对于高平之战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在此次战场上同时出现了三位不同朝代的皇帝,分别是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北汉世祖皇帝刘崇,和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真真古今未有。
此所谓:巴公原上三龙会,少杰挥斥逞雄威。
若知世宗如何整军备战,诸位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