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宏观经济和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从市井乡民、富商巨贾到鸿儒高官都能凭亲身体会聊上几句自己对经济的看法,而且一般都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但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凭直觉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可靠,且容易在无意之中成为各种流行观点的奴隶。宏观经济和各种投资、买房、炒股密切相关,受到各阶层高度关注,因此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靠哗众取宠和贩卖焦虑为生的“知识商人”。这中间不乏充分利用民众好奇心的阴谋论,也不缺通过简单联想和错误推导得出的各种奇谈怪论。

和其他现代学科一样,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需要付出时间去认真钻研才能有点心得的学问。经济问题极为复杂,每个人的亲身体验有如盲人摸象,未必能做到了解经济的全局和真相。但大众不可能皓首穷经地去研究宏观经济,因此这方面优秀的科普书籍弥足珍贵。我通读了熊靖宇的《一本书读懂宏观经济》,和市面上已经出版的一些讲宏观经济的书籍相比,我认为这本书写得不错,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不走旁门左道,作者重点地选择了宏观经济学中最有实用价值和与金融市场最相关的部分,给出了一个现代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表明作者有很好的理论功底;二是通俗易懂,没有堆砌术语,而是尽量用深入浅出的日常用语来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概念;三是紧贴市场,作者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和对中美两国经济的探讨,直接将读者引入当今宏观经济学中最前沿和最有争议的一些话题,显示出作者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之外,还活跃在金融市场一线,熟稔涉及资本市场的宏观经济话题。

我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时并非专攻宏观经济学,但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方面,非常受益于当时伯克利独特的教学方式。博士阶段的两个学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虽说有不少数学模型,但教授们用入世的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讲解宏观经济的各种理论和模型,使我第一次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而真正让我在读书期间开始理解宏观经济,是伯克利经济系博士生两个学期的经济史必修课。这两个学期的经济史课程几乎有一半是讲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主讲这部分的两位老师都是主攻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史的顶级专家。现在回想起来,讲述经济史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史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佳方式,因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从研究大萧条开始的。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后全球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学界、政界和金融市场开始了一场针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全面反思,尤其是在数量宽松、负利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矛盾方面。熊靖宇擅长用经济史和经典案例来介绍经济概念和理论,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方面着墨较多,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本面向中国读者的经济学著作,当然少不了谈及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崛起是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事件,对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并在“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内重新定义了国际秩序。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斐然。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维持了30年平均每年10%的高速增长模式,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就已位居世界第二。但高速增长的势头显然不可维系,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降至6%,过去高速增长带来的各种弊病也已充分暴露,表现在老龄化加速、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投资效率低下、科技创新乏力、环境成本过高、贫富差距过大;地方政府软预算约束问题严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决定中国能否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更上一层楼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关键。面对上述问题,熊靖宇在本书最后一章试图做些回答,尤其提到了在这轮科技竞争中中国所展现的一些独特优势,但由于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它们最终只能让时间来解答。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面临的挑战要比一个崛起的小国大很多。过去两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升级的背景下,已经有不少人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我认为,我国在未来不仅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还要迈过“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如何在崛起过程中应对国际关系方面的挑战,和别的大国处理好关系,避免剧烈的冲突,是未来十年中国能否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下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书中对中国经济及中美贸易冲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凸显了作者独到客观的见解,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或许,本书中有些概念需要进一步澄清,有些观点也值得推敲,有不少重要问题尚未涉及,但在浮躁的自媒体时代,能不走偏锋地写一本中肯的宏观经济通俗读物就已经实属不易。熊靖宇在2011年出版的《金融核灾》一书就获得了很多好评。由此我相信,这本新书也能给关心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读者带来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一些宏观经济分析最基本的框架和概念,也有助于大家去更好地理解判断当今世界的复杂经济形势。

陆挺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