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陆海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与空间边界

一、陆海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陆海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也是陆域、海域经济在其内在动力驱动下所展示的过程与结果,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战略层面看,陆海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全局性、统一性的特征。陆海经济一体化战略,是充分兼顾海域和陆域经济系统,契合二者融合、共同发展的要求,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二者的互补性、兼容性等方面的特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前瞻性的眼光,拟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政策,从而促进二者形成的整体性陆海经济系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演变。

从理论机制角度分析,它表现出动力集成性、动态展开性、系统涌现性等特征。所谓动力集成性,指的是海、陆经济系统具备多方面的内在驱动力,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寻找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才能确保自身的福利需求永远得到满足,因此会将各种驱动力整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整体性的动力系统,从而使陆海经济系统能够实现共生性的发展。动态展开性,指的是海、陆经济系统融合共生发展,从而呈现出陆海经济系统发展的差异性状况。系统涌现性,它指的是海、陆经济系统利用海域和陆域经济空间、产业、资源等的互动、协调、一体化发展,两大系统构成整体的经济系统,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单一系统不具备的整体性、倍增性等特征。

在实践方面,它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陆海经济一体化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人类大规模、高效率、生态友好地利用各方面的陆海资源和生产要素,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求。

二、陆海经济一体化的空间边界

陆海经济一体化的区域范围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沿海地区。这一地区具备海洋资源、能源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让海陆产业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其二为大区域范围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利用沿海地区经济的点轴联动,不断扩展提高海域和陆域的资源配置,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沿海地区的优势,并对内陆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更大范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目的。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沿海地区内部的一体化是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其发展到高级阶段后,沿海和内陆地区就实现了一体化。

陆海经济一体化,从地理范围角度分析,涉及海域和陆域空间,尤其是海岸带地区,海域和陆域在这里交界,对彼此施加影响,如岛屿、珊瑚礁、海岸、海峡等,都属于此列,充分展示出海域和陆域两大生态系统的关联。

海岸带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基线,很多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都发生在这里。从最初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到现代海洋生物、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区域进行。所以,在进行陆海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时,应该主要关注海岸带地区,充分考虑地域的特征以及产业的发展现状,朝着陆域空间不断拓展。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海洋开发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各国在海岸带方面的规定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学者认识的不同,导致在海岸带的划分方式上存在严重的分歧,海岸带的地理边界至今也没有统一起来。

在我国,海岸带的空间边界是有明确界定的:以占有海岸线的省市行政区域为陆上界线范围。从区域经济学层面而言,海岸带向陆一侧主要应以行政边界为标准,向海一侧应以具有完全主权的领海区域为界。这更符合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方便陆域地区进行经济的规划以及管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海上权益。

考虑海岸带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另外还需确保研究能够采集到的资料是完整的,本书主要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研究过程中陆海经济一体化空间指的沿海地区,根据行政区域标准,向海一侧为我国的海域,向陆一侧为沿海省级行政区域。最终,选择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开版)》中明确的11个沿海地区53个地级以上市作为沿海地区(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考虑,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沿海地区行政区划 单位:个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