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北斗七星(1)

  • 民国谜局
  • 秋赋
  • 3571字
  • 2021-06-07 11:14:30

“用门口的巨石,打磨一块立面,可以刻上印模博物馆的名称,字体嘛,建议在国内著名书法家中挑选,风格倾向于典雅的字体,作者的身份嘛,需要具有学者的身份。”

梧桐路民国风的一幢楼内,张设计师向我展示他们设计的示意图。

我说今天我特意赶来与大家对对设计思路,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过,不要笼统地说。现在就先解说进大门的第一个问题:博物馆名称题写。

然后我追问:

“你们认为当今天下,书法又典雅又学富五斗的书法家是谁呢?”

张设计把电脑打开,搜索了几个页面,屏幕上出现了杭州西湖的画面,然后是西湖上的十里荷花,断桥,最后他把画面定格在孤山。

对于杭州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每年西溪十八家给我寄茶叶,如要不是今年有事,往年秋天,我会在三联书店买几本流行的图书,然后在西湖边上租条游船,把船摇到三潭印月处,打开书躺在船上读,饿了再摇到楼外楼,点几样店里特色,干炸响铃,龙井虾仁,生爆鳝糊,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吃饱了再把船摇到平湖秋月,上岸后跑到满垄觉,在桂花树下要一碗藕粉,然后摇一下枝干,树上的金桂飘进碗中。

总之秋天到杭州,一边读书,一边观景。每次,赵家老四会给我找到杭州城最惊艳的惊喜,比如那年金庸在杨公堤上开了茶馆,他领着我去品茶,然后说茶你都喝过,但这里的干果点心你一定没有吃遍,于是一盘接着一盘地上,几百盘后,我问这都是接照什么谱系设计的?

他说这是南宋寻常的茶点,都是照着《武林旧事》等书上还原的,每次都让我满怀丰收的喜悦回BJ、

这孤山上有什么呢?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见证了中国文脉的起伏跌宕;洗尽铁马金戈、血火铮鸣之后沉淀下来的城市记忆。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满月的门洞,穿过它来到一幢临水的轩边,张设计介绍,这是西泠印社,当今书法界即有书法水平又有文化底蕴的书法大家,都在西泠印社社员里。

然后他搜出一幅幅书法作品,包括还有RB社员书法家的作品,我并不服气: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上千位吧,何以见得是西泠社员作品为最优选?”

张设计反问:

你问到根上了。张某对这段历史略有研究。

百年前的世纪大潮在钱塘之滨得到回响,这一年的夏季,四位志趣相投的浙派金石书画家在孤山聚会,他们不愿看到雷峰夕照与曲院风荷,成为画家笔下的历史记忆,更不愿意他们手中的刻刀在乱世中锈蚀。

他们付之以行动:在孤山买地建房,修契立约。确定“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探讨六书,研求篆刻。

湖边的西泠桥连接着孤山,他们就将社名命名为“西泠印社”。中国第一个印学社团组织在印学艺术远离诸家法度,日趋湮没的时刻,在孤山的一隅创建。

他们中,最年长的吴隐三十八岁,最年轻的丁仁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他们的名字为丁仁、王禔、吴隐、叶铭。

四位创始人发誓“永为社产,不私所有”,“泓印学开南社”的起社理想。

我佩服这位喝着洋墨水的建筑博士,这哪是初步研究,简直就是专业的研究水平。

“1913年的春天,西泠印社召开第一次社员雅集大会,众人都在期待着一位长者入席。近代金石书画界泰斗,时年69岁的吴昌硕出现在人群中。建社之后,空缺了整整9年的社长一职,终于在这一年有了主职。当时,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西泠印社的首位社长,并不是由金石有成的四位创业者之中的某位承担,而是请自于上海的吴昌硕。”

吴昌硕,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自成一家。是当时海派画坛上,最重要的文化旗手。

“4位创业者将保全中国文化这杆大旗,交给了文化集大成者吴昌硕,这是他们的苦心,也是他们的智慧。从那一刻起,西泠印社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标杆---—西泠印社社长标杆。以此为开端,百年中,历任社长德高望重,均为金石书画界的巨擘:

巨刃开山吴昌硕、继任遥领马叔平、主持复社张宗祥、光前裕后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我听得恍然大悟,原来人家社员的书画水准,并不是一个行政级别任命的,而是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者才能胜任,而且保持了百年的水准,我服气地说:

“就在社员里,请出一位书法家来题字吧。”

这一个问题算是过了。

张设计带领导的这个年青的设计团队,海归背景,使他们更具有国际化的视角。

其它人员建议:

重新设计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了凤翥堂的全部,扩充为印模手工作坊,复原当年根据地印币与制币全过程。

黄泥墙的风格全部保存,坍塌的部分,用亚克力装框保护,新建起六间纪念展室,第一间介绍泽民事迹,莫斯科的这批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他的自传,是第一次发现。

王英排列在第二间,她的资料非常少,记录只见于零星的回忆录中,照片也没有找到。

陈堂主找到她的一位远房亲戚,拍了脸部各个侧面部位的照片,我发给小张,让他在美术学院的群里找学生画像。

第三间第四间是杨家十兄弟,他们的形象根据做豆腐的杨老复制,剩下2亇未知的印模保管者,可以设计成观众互动参与,共同去寻找。他们的故事可以做成雕塑,把他们牺牲的场景再现。

我建议再曾加一个王文兰的展室,估计当时她就在周边,她写的契约也具有史料价值,将来要是找到了宝贝,我也建议刘原把它捐给这儿,留做纪念。

张设计师展开俯瞰图,是北斗七星的轨迹:

凤翥堂为勺,7间纪念室为柄,非常生动而形象,内容饱满,方案被团队一致通过。

我提了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最终要寻找的是北极星,图纸中没有涉及它,非常遗憾。

张设计师认为,留下这亇遗憾可以将来再补,现在不是还没有找到吗?

我摇摇头。

如果现在不预留出设计思路,将来再补充,土地手续是非常麻烦的事。

动用地方400亩,方案就得报BJ,咱们已在报BJ的路上了。

张设计师问我,是否对北极星的设计有什么建议?

我说根据陈堂主计算过,它是天池,在凤翥堂不远的山上,如果它是,那么也不用特别设计,协调一下做个标志牌立起来就行,比较省心。

张设计师说,如果将来证明它不是,那我们的预留方案中,哪个部分是它呢?

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这个问题把全体设计师都难住了,方案开始五花八门。

有建议充份利用空中,将来可以把设计补在这儿。

我说空中设计也需要提前报备,更需要具体的方案,比如它是一个雕塑还是一个热气球?

大伙都说找不到感觉。

张设计师建议:可以做一个虚拟成像的镜像,国内目前还没有,但是袋鼠国奥运会上采用了,效果好极了,又不占地,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他找到资料,放给我看:

宽阔的体育场,众人顶着奥洲的国旗入场,那面覆盖在众人头顶上的国旗,就是虚拟成像技术制作的。

我点头表示极好,有创意。

这样北斗七星与北极星都确定了,其它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张设计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北斗星它长得啥样?

这个问题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谁都看过北斗星,但谁又能说出它的形像?它在天空中,就是一个小数点的形像。

要是放大,它就是一个圈。

我建议把印模的形状做成北极星,当然还有两个空白之处,这可以设计。

形像设计完了,但这个图形放在哪个部位?

这牵涉到虚拟成像的媒介地点固定。

我说要是能确定方位,还用得着这么费事的找吗?

张设计提议:

“咱这儿离紫金山天文台不远,不如明天我们去拜访一下,以免出现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我给小张打电话,让他上网查下,我们最有可能会和天文台的那个部门打交道,行政部门就不用考虑了。

小张发来建议,有4个研究部门供我们参考:

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应用天体力学和空间目标与碎片研究部、南极天文和射电天文研究部、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

凭着感觉,我们把第二、第三部门排除,这样剩下第一和第四可以考虑去接触。

不一会儿,小张又发来补充:

第一站可以先去紫金山天文台科普园区参观。

我深以为然,一点天文学常识都没有的菜鸟,怎么能与研究部门的研究员直接对话?

还是先从科普起步,谦虚使人进步。

小张又提醒,这个季节晚上6点30就关门了。

我问那又怎么啦?

小张提醒:意味着你们看不了北极星。

为了能看到北极星,必须要有准备,成功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接下来设计师团队开始分工,完善北斗七星设计图,加上北极星的虚拟成像图案,它的位置暂时空出,这正是希望天文学家帮助我们计算的。

王作家写一页的设计思想介绍,文采飞扬:

丁亥年秋,闲人刘明达在西行列车上偶遇老者刘翁,临终托梦,寻找母亲和母亲交给友人的宝贝。刘某组团队履约,北上莫斯科,南下闽粤赣,夜郎国梦游三界,杨十郎血拼四野,终得印模三块,中央苏区秘密金库的藏宝图,目前已解开其中的两块密图,推测最重要的地点与北斗七星图和北极星有关。

今蒙金陵城著名设计师团队鼎力相助,完成印模博物馆设计图稿,其中北极星位置未定,团队日思夜想,不得其解。

仰望星空,北极紫微,谁人能助我解开谜团?俯瞰大地,有缘之人能终得善图。

又是一个不眠的通宵。

又只剩下我是多余的人。

我对张设计师说,我想熟悉一下这座城市,我去玄武湖边走走。

你们完工后通知我。

女设计师建议:

这个钟点了,还是去夫子庙吧,那儿正是华灯初放,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的佳期,还有美食城,给我们捎带点好吃的吧。

我说: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所有好吃的,统统都会带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