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风过千山 ?(3)

  • 民国谜局
  • 秋赋
  • 3473字
  • 2021-03-12 16:49:33

我想倒叙这一章的内容。因为事实已经过去。

第四块印模的藏宝地点昭然若揭,当然揭开的方式是一个意外。

当时陈堂主一遍又一遍地转着莲花山,手里捧着罗盘,似乎要把自己转成一枚陀螺,他要解决的是生门还是死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莲花山无解。

我回到刚刚完工的奥体广场,转着圈提前参观一年后,将完美展现的国家体育馆,我转的方向与他一样都是逆时针方向,于是写了一首《转山》,纪念有转圈执念的人们。

《转山》

绕着它就象某一次转山

上弦月提着白光手电

打亮脚下的水泥大道

借着风的情绪

蓝色光柱扭转

沙漏塔变幻肤色

象风马旗在山顶上飞扬

水立方似一块方正的玉石

那时我正好拾起一块石头

放在莲花山的土堆上

试着为它增高5厘米

宽大的景观大道

干净得踢不出纸屑

迷失在岔道时吊桥出现

尤如眼前娇小的奥运火炬

依偎着庞大的鸟巢山体

前方的路埋伏着初春的风景

引诱着双脚踩上嗄吱作响

是支离破碎的松木地板

暗夜中突现一座宾馆

旋转着进去把自己喝碎

拉开窗帘对面耸立着

没有转完的莲花山

有人唱起悠扬的情歌

转山转水转佛塔

只为在最窄的路上与你相遇

过了很久,我也才明白,为何生门和死门是一回事,因为那是一个圆,密室被设计成一个圆形,定位在任何一个点,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生也是死,是乾也是坤。

那天早上开始,大伙都紧张得不说话,发掘正式开始,这是一次全体人员的出动。

陈堂主尤其紧张,完成找墓门的任务,都指望着他。

怕中餐回来晚,或干脆就不吃中餐了,厨师给我们每人炒了一碗扬州蛋炒饭,吃到嘴巴里才知道,过去吃的都是假炒饭,真正的扬州炒饭是蛋包着米,粒粒金黄,而过去吃的米是米,蛋是蛋,聚散两不粘。

有着扬州蛋炒饭打底,能撑过一整天。

厨师还做了花卷,里面包着香葱,凉了更香。

小梁负责把吃的都打包,放到商务车上,他清点了下工具,保证每人都有一把铁锹,这情形,很象生产队上工现场。

分了两车,司机把我们拉到了昨天的现场。

今天张先生派了两个可靠的员工,由他们负责开挖第一拨,半个小时后,再排班第二拨人接着上。

在林老的指挥下,挖掘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两个小时后,大约一米见方的墙体展露出来,从底部到山上,约有三米多高,因为没有缝隙,因而看不到内部结构。

陈堂主说不必向上挖,只要横着挖,肯定能找到墓道,穿过墓道,就应是墓门了。

两队人马不停地横向挖掘,已超出了乾卦的位置,仍然是一片石墙。

陈堂主疑惑,难道计算有误?从山的体量上测算,墓门一定不会超过乾位。

正当陈堂主困惑之时,林老把身体靠在石墙上,他的白色的衬衣,立即沾了一道泥道道。

他拿出了卷尺,量了量,然后飞快地开始计算。

约半个小时后,他指示大家停下来:休息。

他举着白衬衣说:

朋友们,根据刚才一段弧线的计算结果,这个墙体是一个圆形的,是的,巨大的圆形的,因此,可能没有墓门。

也就是说,用任何一块石头,都能把墓封住。

他总结:需要搭起保护架子,从石墙下面挖出一条通道。并指示把不必要的地方,全部回填。

正说着,突然怪声又响起,两个员工听到,扔下铁锹就想跑,张先生制止了他们。

在场的人,除了林老,人人心中怕怕的。

只见他老人家耳朵贴在石墙上,一点点移动,最后,他指着上方一片附着青苔的地方,说挖开它。

两位员工以叠罗汉的方式,用铁锹铲开了青苔,一个拳头大的洞,赫然露出来。

林老并不忙着上前,他依然算了算,然后又指着另一处说:挖。

又一个洞露出来。

不到两米的地方,不同的部位,露出了两个洞,都是离地面2米以上。

林老解释:

“你们听到的声音,应该是通过声学风洞而形成的,没那么可怕,这是古人的智慧,我也是第一次见识了。这是精心设计的。而声学风洞的理论,150年前才有科学家提出。”

为什么?

几乎在场的人,对林老的解谜充满了疑惑。

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林老让人用衣服,把几个洞堵起来,立刻声音就改变了,音量也减小了。

看来,整座莲花山,被古人设计为一个声学风洞的试验地:

无论什么方向吹来的风,只要是经过山体,被风洞吸入后,再从不同的方向出来,就形成了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一套复杂的传风系统。

小梁问我:

“那吴老说的俘虏是怎么回事?”

我说可能古人没法解释这么复杂的事,只好借着冤魂的名义传播恐惧吧。

小梁嘟噜:这不是自己吓唬自己吗?

林老点点头:

可能古人设计它,就是为了吓唬人。

搭建的工程比较复杂,我们人手不够,又不能随意找人,只好等着明天继续完工。

比预计的时间超出了一天,三天后,脚手架搭好。

这是一个墙体上方巨石的保护体。

我们从墙体的下方开始挖地道。

为了预防上面的墙体坍塌,挖掘的面积缩小为50厘米宽的通道,不影响巨石的着力点,但仅一人通过。

小梁用卷尺比画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免强能够通过。

陈堂主逗他:

肉是软的,别怕,挤一挤能通过。

这么一说,晚饭小梁减了一半的量。

王作家要求晚饭后,林老给大家讲讲声学风洞,一方面丰富团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打破大家的恐惧心理。

林老表示,自己在这方面并不专业。

我说,讲一个概念就行,不用太专业,能破除恐惧心理就好。

在餐厅里支起了小黑板,林老开始给我们上课。

他写下了两个大类

1.中国园林的风声景点

2.中国园林的雨声景点

“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营造,很早就认识到,通过对风声与雨声来营造,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与自然相处的哲学。”

林老开头一语中的,高屋建瓴。

接着他写下了一组风声景点,都是我熟悉的地方:

苏州听枫园听枫轩馆风与植物:枫树

苏州拙政园倚玉轩风与植物:竹子

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风与植物:松树

扬州个园冬山风音洞风与构筑物

林老解释,他作重讲风声营造,并只列了自己去过的这几个古人用风来营造的声音景点:

“造园者对风声的营造方式,借助植物、建筑物与风相互作用而发声。正所谓‘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正是这个意思。

常见的植物有枫、竹、松等,例如,苏州听枫园的‘听枫仙馆’,南北两侧庭院均栽植有叶片宽阔的枫树,易与风相互作用发出清晰的声音。倚玉轩传声用的是竹子,万壑松风传声用的是松树,所谓松涛阵阵就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居住意境。

莲花山自然保护较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除了有竹林,松树,苔藓,还有榉木等各种植物,风吹在这些植物上面,自然会发出不同的音效。”

我举手表示不同意上面的观点,理由是:这些园林营造出来的,是一种美好的声音,而莲花山的声洞营造者,故且这么称他吧,他营造出来的是,却是一种恐怖的声音,显然这是违背营造居住目的的。众人表示与我同样有疑惑。

林老说:

“我刚才说的,是正常的声音营造,还有特殊营造的。

我想,莲花山的声音,也是通过风吹过山体的缝隙,就是多个人造的洞而造成的声音空洞现像,这个很象是扬州个园的风音洞,就是在墙体上开洞,让风穿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特意为欣赏独特声响而设置的。”

王作家反问:

“如果按照这个意思,那么莲花山整个山体,被设计成这种恐怖的声效,是不是有其它目的?”

林老摆摆手:

“这是社会学的问题了,我是学考古的,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了。只能等待发掘现场的考证了。”

一个恶意的设计,被运用在莲花山上,是谁设计了它?动用了巨大的工程量,目的是什么?

我发起了三个灵魂之问。

云山只关心一个问题:

造币厂在哪里?

云山请假,说看工程量明天上午也完不了,他还是去村里走走,王作家不放心,也说明天陪去云山一起去,这样我们的劳动力又减员两人。

张先生说,不行让厨师和司机补上,这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也只好这么做了。

张先生吩吩厨师,明天一天,也别整精致的美食了,就多做些手工面,明天一天就吃面条,厨师马上准备打牛肉丸子,说总要加点肉,挖山才有力气。

这么一来,打丸子的程序比做美食复杂多了,小梁深谙此道,说帮着一起做吧。

一个黑洞在巨石下方露了出来。

在谁第一个进去的问题上,众人产生了分岐。

林老要第一个进去,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如果进去后有什么不测,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专家的指导。

我表示第一个进去,众人也反对,王文兰契约还没有找到,不能让我冒险。

小梁说,还是他第一个进吧,他能一跃翻上空白岛的巨石,找到了百花山,也算是他的功劳一份,他要一路夺冠,反正他是个福将,不会有啥大事。

众人表示同意。

小梁回头看了看我说:

“还是拜托老刘,如果有什么事发生的话,咱家的孩子拜托了。”

每次都说得很悲壮。

张先生让等下再进入。

他把带来的鸽子放进去,不一会儿,鸽子飞回他的手上,他说里面没有毒障,可以进。

飞回的鸽子让大伙增加了信心。

林老把强光手电交给他,叮嘱他一进洞后,闭一分钟眼再睁开,要紧贴着墙,打开手电,等眼睛适应看清周边的环境,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千万不要破坏现场,看不清脚下,千万不要走动。

连推带爬,终于把他送进洞中,紧张的一分钟等待,估计着小梁已睁开眼了,打开手电,这时,洞里却传出一声凄厉的叫声:

“妈呀,真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