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
- 吕思勉
- 3063字
- 2021-02-24 14:33:40
第五章
周之建国及其政教
夏商时代的史事,传于后世的,还不甚详;到周朝,便要比较详细些了。
周初国家之组织
这时候的政治可以说是在封建时代。国家的内部,是以平民、贵族两级组成的。[1]每国都有世袭的君主,其下为公、卿、大夫、士。[2]自大夫以上,大概都系世官。士则由平民中选举。[3]重要的官吏:有冢宰,是总管一国的政治和官吏的赏罚的。有司徒,是管理人民,司教化之职的。有宗伯,是管典礼的。有司马,是管兵事的。有司寇,是管刑法的。有司空,是管民居和道路等事的。[4]人民的最大多数是农民。出租税之外,兼服兵役。其军队的组织:是以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也有说师就是一军的,也有说五师为军的。[5]打起仗来,以车兵为主力,辅之以步兵。正式的军队,大概是国都附近的人民,其余的人民,亦能从事于战守。不过不用他做正式的军队,只叫他保护本地方罢了。[6]刑法:有自古相传的五刑,就是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成文法也已经有了,但还不曾公布。[7]
封建制度之确立
所谓封建,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这其间当分两层讲。古代交通不便;各地方的风气,也不相同;林立的部落,大概是不相往来的。这时代,自然说不上封建。到后来,交通渐渐便利了,往来接触之事,就日渐繁多。有接触,自然免不了争斗。有争斗,自然有胜败。败的对胜的,要表示服从,列国之间,就生出主从的关系来。这是封建制度的第一步。再进一步,强大的国家,便能把弱小的国家的君主废掉,改立自己的(一)子弟,(二)亲戚,(三)功臣,(四)故旧。还有并非吞灭他国,而因人口稠密,有一部人移殖到外边去的。此等分封出去的国家,对于其旧国,关系自然更为密切。这是封建制度的第二步。周朝的封建,爵分五等,地则分为三等。[8]列国所公认的共主,称为天子,亦称为王。其余五等之爵,亦总称为诸侯,诸侯国内的政治,都是自理的。对于天子,只尽朝聘的礼节。天子出来巡行,谓之巡守。此种典礼,似乎不常举行。还有将一部分地方,派一个诸侯管理的。这一部分地方之内,所有的诸侯,国内如有失政、篡乱等事;相互之间,如有纷纠,都归这一个诸侯负责纠正,轻的加以责问,重的就用兵征伐,这就是所谓霸主。后来用兵力争夺的,就是这一个位置。
爵 | 公 | 侯 | 伯 | 子 | 男 |
---|---|---|---|---|---|
公 | 方百里 | 方百里 | 方七十里 | 方五十里 | 方五十里 |
西周之政治
西周共传十二代,约二百六十余年。自太王迁岐之后,文王建都于丰,武王建都于镐(hào),[9]都在今陕西境内。所以称为西周。西周的天下,是到成王初年才打定的。相传周公把东方打平之后,就制礼作乐,然后归政于成王。孔子屡次称赞周朝的文明,大约其规模就是定于这时候的。成王和其儿子康王,算是西周的盛世。康王死后,子昭王立。“南巡守不反”,西周就开始衰微了。
戎狄之内侵
西周的盛衰,似乎和民族斗争,很有关系。周朝在今陕西,其地本戎狄散布之区。自受封以来,和戎狄的争斗,似乎便很激烈。到大王以后周朝算是胜利了,于是进而干涉东方的事情。从陕西到河南,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长安出潼关,到洛阳,再渡河而北,便达到商朝的都城。武王伐纣,所走的是这一条路。一条是从长安向西南,出武关,到河南的南阳一带,再向南,就到湖北了。古书上屡说文王化行江、汉,对于这一条路,似乎也有相当势力的。春秋时代的楚国,建都在湖北的江陵县。但是其受封之初,是在河南境内丹、淅二水会口的。[10]昭王南巡守不返,后来齐桓公曾将此事去责问楚国人,昭王这一次,似乎是伐楚而败的。对于西南的威风,就渐渐地不振了。昭王的儿子是穆王。在位颇久。相传他曾有西征之事。徐偃王乘机作乱,也给他回兵打平。[11]似乎王室的声威,又为之一振。但是穆王以后又渐渐地衰弱了。西周第十代君主,唤作厉王。他的行为很暴虐。国人谤毁他,他派一个人去监谤。有谤毁的人,就把他杀掉。如此者三年,百姓忍不住了,起而反抗。厉王逃奔出去。周朝两个卿士,一个唤作周公,一个唤作召公,代他当国行政,谓之共和。[12]如此者十四年,厉王死在外面,乃复立其子宣王。宣王号称中兴之王,曾西征猃狁,东征淮夷、徐戎,又曾大会诸侯于东都。然而到他儿子幽王手里,西周又要陷于悲运了。
平王东迁
周幽王宠爱了一个女人,唤作褒姒(sì),相传褒姒不大肯笑。幽王却千方百计,要引她笑。于是无端把烽火举起来。这烽火,是古代用以报警的。它的办法是隔了若干里,就筑一座高台。白天在台上举烽,晚间则在台上举火。如此接二连三的过去,使远方的人,可以从速知道警信。在没有电报的时代,要算是传递消息最快的法子了。周幽王既把烽火举起,四方诸侯,都当王室有警,赶快发兵来救。兵到时,却一些事情也没有。褒姒却大笑。周幽王的皇后,是申国的女儿。那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县地方,正是武关以西紧要的去处。周幽王为宠爱褒姒之故,把皇后废掉。皇后所生的儿子,名唤宜臼,也废掉,而立褒姒做皇后,褒姒所生的儿子做太子。宜臼逃到申国,周幽王又向申国索取。于是申国联合犬戎,举兵抵抗。周幽王再举烽火,四方的诸侯,给他骗惯了,都以为是游戏举动,再没有一个人来。幽王遂被杀于骊(lí)山之下。[13]举烽火以戏诸侯,自然是一段带有传奇性质的传说,不足为据。然而西周的灭亡,是由于陕西境内的犬戎、河南西南部的申国一时俱叛,则似乎是事实。幽王死后,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在陕西境内,不能立足,乃迁徙到周公所营的洛邑。从此以后,史家就改称它为东周了。
[1]自然还有奴隶,但不十分需要。
[2]天子、公、侯、伯、子、男、卿、大夫,都是所谓爵。有爵,便表明他的身份,与众不同。士却不是爵,只表明他是任事的人,就是服公务的人的意思。
[3]参看第七章,述自治制的一节。
[4]这是《周礼》所谓六卿。后世的六部,就是仿此而设的。但司空实在是管建设的官,并不管制造。后世设工部以当《周礼》的司空,实在是错误了的。所以有此错误,则因《周礼》记司空的一部分亡了,汉朝人把一部记工官的古书,叫作《考工记》的去补足它之故。周礼六卿之上,有三公、三孤,都是坐而论道,不管事的。这是汉朝时候讲经学的古文家的说法。今文家的说法,则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汉朝讲经有今文古文两派,见中古史第四章。
[5]师为一军,是今文家的说法,见《公羊》隐公五年《注》。五师为军,是古文家的说法,见《周礼》夏官司马。
[6]春秋以前,正式的军队都近国都,并不是全国的人民都做正式的军队。清朝江永的《群经补义》,有一条,论这件事。
[7]《左氏》昭公六年,郑国的执政子产作《刑书》。晋国的叔向写信给他,很不以为然。子产所做,就是公布法律的事情。可见法律是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公布的,以前都采取秘密主义。
[8]这是今文家的说法。其不满五十里的,不能直达天子,附于诸侯,谓之附庸。古文家说,则公方五百里,侯、伯、子、男,递减百里。亦见《周礼》。封地的大小,不过是定制如此,实际未必如此整齐划一。即使初封时候是如此,后来也有扩大,有削小的;不可把制度当作事实。
[9]丰、镐,都在今陕西鄠(hù)县。
[10]清朝宋翔凤考据出来的。见他所著的《过庭录》中《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
[11]穆王西征的事情,见于《史记·秦本纪》和《赵世家》。所到的地方,怕不得很远。后世有一部书,名为《穆天子传》,把穆王西征的规模,说得非常之大,所到的地方,简直在亚洲的西部,这部书是靠不住的。穆王西征所见的西王母,是一个国名,见于《尔雅》。后来的人,把他附会做一个神仙,那更靠不住了。
[12]共和的共,大约就是恭字。古人做事,小心谨慎,不敢轻心大胆,就谓之恭。古代贵族权大。春秋之世,君逃了出去,不另立君,即由大臣主持国事的很多。如鲁国的昭公,就是一个例子。
[13]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