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秋
- 郑远
- 2492字
- 2021-02-19 15:43:08
第一部分 气象特征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立秋节气也就到了。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代表季节开始之意,从字面意思上看,立秋指秋天从此开始。不过,这里的“秋天”和现代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关系不大,和农时、物候有一点联系,更多的是天文意义上的秋天。俗语说的“一层秋雨一层凉”,就代表立秋之后,凉风开始逐渐入侵我国,冷空气越来越多,夏季生长的作物要进入成熟乃至收获的季节,譬如水稻等。
立秋节气在每年的8月8日前后,和其他三个以“立”为开头的节气相比,立秋最“名不符实”。立春时的春意盎然,立夏时的暑气乍起,立冬时的阵阵寒风,尽管数据上和现代气象学有些差异,但多数人是可以感受到的。然而,立秋时的数据不仅与现代气象学存在差异,人们也感受不到秋的意境,但秋的种子已经在太阳直射点的位移中埋下。
立秋阳光
立秋节气,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天文意义。立秋时,太阳直射点退回北纬16度,也就是我国西沙群岛附近的南海海面附近,和立夏时相似。因此一方面,太阳热量确实在减少;但另一方面,立秋时仍然是刺眼炎热的“骄阳”。
然而和立夏不同的是,立秋时我国大陆、海域刚刚经受过最毒辣的阳光照射,水汽大规模北上到华北、东北甚至西伯利亚,大陆和海洋的热量储备非常大。由于地表储热的关系,立秋时的气温和湿度都比立夏时高得多,甚至不输小暑、大暑。在这样的情况下,立秋时的阳光仍然非常刺眼,容易灼伤皮肤,是一年中的盛期。
立秋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日照在减少,很快就会到达让地面温度下降的临界值。
立秋非秋
立秋前后,我国地表和海洋储存的热量仍在巅峰值附近,此时太平洋直射点依旧在我国陆地南端,日照时间还是很长,所以立秋时仍然是一派盛夏景象,是最与名不符的节气,可谓“立秋非秋”。因此,立秋节气算不上秋季的开始,并非真正入秋。
立秋时,正是我们常说的“三伏天”的中伏。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伏天一直是热的象征,中伏正是伏天如日中天的状态,上接大暑节气,怎么能指望天气突然凉下来呢?气象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在立秋前后,除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外,我国不论南北都非常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尤其是南方,全年之中的最高气温,很可能出现在立秋前后。
和陆地相比,我国海洋的变化就更不像秋天了:海水温度不仅没有下降,还在继续上升,很快将在8月中下旬达到一年之中最高,暖水范围也将达到一年之中最广。这是因为和大陆相比,海洋的热容量更大,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储存时间都比陆地要长得多。因此,立秋前后正是海洋能量的巅峰期,而且还未到最高值。
当然,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部和青藏高原,立秋节气时气温已经开始明显下降,有时候可以降到10℃以下,高海拔地区偶尔还会出现雨夹雪。高纬度和高原地区是对太阳辐射最敏感、滞后性最小的地区,立秋时日照和太阳直射点的微妙变化,尽在它们的反应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立秋该有的效果。
立秋气团
立秋时,我国大陆上仍然是暖气团占绝对主导,其中分为两派,一派为干燥的大陆干热气团,另一派为湿润的夏季风气团。正如我们在之前的节气中介绍的,干热气团的来源有两处:一处是西南的崇山峻岭,一处是西北的荒漠戈壁。夏季风气团的来源也分两处,按照风向,分别是来自南海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还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不过和小暑、大暑相比,立秋时已经有冷气团活动了,虽然还很微弱。其中,西伯利亚冷涡偶尔会南下到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以及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甚至长白山地区,带来一些降温;青藏高原腹地的高空冷气团也会下降,有时候会给祁连山区、湟水谷地带来降温和降水。不过,立秋时的冷气团还是非常弱的,基本上无法越过长城来到关内。
立秋风雨
立秋时节正是我国的降雨盛期,也就是所谓的“七下八上”主汛期。这段时间,副热带高压到达一年之中的最北端,常常联合大陆暖高压、青藏高压控制我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这时,我国的主雨带就在华北、东北和四川,有时还会深入到陕甘宁甚至内蒙古。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云团也会涌上大陆,给华南、福建带来台风雨和热带云团降雨。但也有时候,副热带高压阶段性撤退、崩溃,这样一来,成型的雨带被打散,全国各地都有可能出现暴雨。
给这些暴雨供应水汽的,当然是两支夏季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其中,西南季风来自南海和印度洋,水汽最为丰富,温度最高,因此力道十足,能穿过南方的崇山峻岭,直达北方制造暴雨;而东南季风的水量和热度虽然小一点,但乘着副热带高压东风的翅膀,局部雨量有时候甚至超过北方主雨带。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集合起来,往往会形成台风或台风胚胎,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就会有大范围的狂风暴雨。立秋前后,正是我国台风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
立秋典型天气
高温
立秋时虽然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太阳辐射的减少也到了临界值,但由于大陆和海洋有一定的热容量,储存了小暑和大暑节气中的大量热量,因此立秋时仍然经常出现高温天气,且不分南北。2013年立秋当天,长江中下游遭遇大范围酷热天气,其中江苏、浙江、上海的多个地方打破高温历史纪录。
暴雨
立秋时的暴雨分三种,第一种是北方主雨带中的暴雨,第二种是南方东风雨带中的暴雨,第三种是台风暴雨。如2013年,东亚主雨带偏北,东北地区一直暴雨连连,降水偏多。黑龙江干流水位不断上涨,使俄罗斯远东城市伯力遭遇洪水威胁。再如同年立秋后,在太平洋东风波的影响下,浙江东部出现了范围很小的特大暴雨,宁波、绍兴局地的雨量超过300毫米。
台风
立秋时,副热带高压仍在全年最高位,太平洋海温还在继续上升,我国近海的海水温度很高,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台风的发生和发展,我国处在台风登陆的高峰期。台风来我国时,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台风为中心风云际会,常常带来巨量水汽和狂风暴雨。如2004年立秋后,台风云娜袭击浙江台州,最大雨量超过800毫米,最大风力达到17级。
小范围冷空气
立秋时,冷空气虽然还是弱势,但也登上我国陆地了,当然范围很小。具体来说,就是黑龙江和内蒙古的“三河”,漠河、图里河、根河,已经开始出现20℃以下气温,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青藏高原高山地区的温度开始下降,新疆北部、青海的草原开始变黄。所谓一叶知秋,边陲高海拔之地的微妙变化,说明秋天在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