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朝对

  • 兵韬
  • 归有期
  • 2048字
  • 2021-04-25 11:25:09

刚一上金銮殿,李恪就赤裸着上身缚在大殿中央。汉灵帝开口说道:“幸得诸君,能够平定黄巾叛乱,现在就来论功行赏。”

“大将军何进,总镇京师,拱卫首都,封祁候。”

“镇北将军李恪,平定司州,豫州,荆州,冀州黄巾叛乱,封朔候。”

“北中郎将皇甫嵩,平定司州,冀州,幽州,黄巾叛乱,封条候。”

祁候,朔候,条候,都是乡候,只不过比一般的乡候高级一些。

“朱儁,于平叛有功,追封左将军,谥号烈。”

“佐军校尉林七,平定扬州黄巾,封河阴候。”

“其余军司马如曹操,宗员,曹性等人另行封赏。诸位可有异议。”

皇甫嵩就跳了出来说:“臣皇甫嵩检举李恪!”

袁槐也跳了出来说:“臣袁槐也检举李恪!”

身后密密麻麻的跟着十几个官员齐声道:“臣也检举李恪!”

李恪没有回头,知道现在就是审判自己的时候了。

汉灵帝微微皱眉道:“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皇甫嵩义愤填膺的说:“朔候,于军中私缚主帅,有夺权之嫌!”

袁槐开口道:“在南阳,朔候对南阳太守秦颉动用私刑,活活剐了他两千多刀!”

冀州刺史说到:“朔候私自转移叛贼,将黄巾降俘都移民到了并州,有割地造反之嫌!”

皇甫嵩附和道:“朔候罪无可赦,望陛下给臣等一个公道!”

汉灵帝看向李恪,李恪微微一笑道:“臣就是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才会缚着荆条上殿。”

“臣确实不该私自对朝廷命官用刑,私自监禁军中将领,但是臣这么做都是有苦衷的!”

“南阳太守秦颉,为了一己私欲杀害了黄巾降将韩忠,导致了黄巾降兵集体叛乱,再次造成两千多伤亡,而且激发了民众的反抗意识,难道这样的人不该杀?”

“皇甫嵩为了张大自己的威名,非要杀掉所有的降俘铸成一个景观来留名后世,却是以十几万大汉子民的生命为代价,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监禁?”

皇甫嵩怒骂:“巧舌如簧!”

但是汉灵帝旋即不悦的看向皇甫嵩,然后说道:“朔候所言属实否?”

皇甫嵩急忙摇头道:“这都是朔候在颠倒黑白,分明是他....”

没等他说完,李恪怒喝道:“放屁!”

“我为什么将降俘和流民转移到并州,真的是为了割地封王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我此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就是造反?”

“臣只不过是为了完善治边三策,永久的解决边患,不想多给陛下添加负担,却让你们贬低的一文不值!”

“而且,黄巾降俘既然已经改邪归正,那就是我大汉的百姓,我为天下计,救他们一命,是为了填满某些地方的十室九空!条候出身凉州,应该是深有体会。”

袁槐站了出来道:“朔候可能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但是有一点你是无可否认的。”

“那就是你确实违背了大汉律法,无视了天子,只为了一己私欲就惩处了朝廷命官,我想问你,是谁给你的权力?谁给你的勇气?”

李恪看了一眼汉灵帝,只见他满脸从容,于是缓缓开口道:“平定黄巾叛乱,我即为镇北将军,就有为陛下行惩处的义务,正所谓替天行道!”

“陛下触及不到的地方,我可以为陛下爪牙替陛下去触及,陛下嫌弃脏了眼的活,也可以由我代劳。”

“总之一句话,职责所在,替天行道,王公无分,将相无异。”

袁槐大怒:“好狂妄的朔候,臣检举他僭越、不尊天子!”

汉灵帝满意的看了眼李恪,说到:“朔候却有假节钺之权。”

皇甫嵩和袁槐等人大惊,什么情况,什么时候李恪都有假节钺之权了?

汉灵帝继续道:“但是此事确实未和我事先声明,属于先斩后奏,还是应该惩罚的。”

“现卸任李恪镇北将军,与北地节制之权,留任京师。”

得,第二次把我扣在京师。

李恪面无表情的说:“陛下,能不能让臣提一个请求?”

汉灵帝目光深邃的说:“讲。”

李恪装作腼腆状,说:“臣已经到了加冠之年,尚未有表字。”

汉灵帝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对着卢植说:“爱卿,给李恪取一个表字,朕给你官复原职。”

卢植面上有了喜色,其实一开始他也以为李恪要造反,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很特殊,逐渐的就在边疆军政一把抓了,对朝廷可是很有威胁。

现在一看显然不是,于是笑道:“这可难办,容臣回去钻研一下古书,慎重的起一个表字。”

李恪对卢植拱了拱手道:“麻烦卢师了。”

汉灵帝看了一眼皇甫嵩和袁槐等人,说:“如此处理,可还满意?”

袁槐的面色就如同吃了老鼠屎一样,李恪和汉灵帝就像唱双簧一样,将责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们本意是要让李恪下狱,结果现在只是卸任了官职,就连候位都没摘。

几人对视一眼道:“陛下圣明!”

汉灵帝开口道:“现在任命林七代北地都督节制六郡。”

然后汉灵帝看着李恪笑道:“现在爱卿可以摘下藤条了吧。”

李恪微微一笑,摘下了藤条,然后穿上了朝服,掏出了一纸上书,递给了汉灵帝说:“这是臣最后一次插手朝政,希望陛下能够准许。”

“臣久经战事,现在身心俱疲,只想洛阳得二亩田地,躬身农耕,望陛下应允。”

汉灵帝深深地看了李恪一眼,说:“准了。”

袁槐先是一愣,后来感觉这样似乎也还不错,也就不再计较李恪的事。

继而朝臣还在讨论各位将领的论功行赏,朝堂上热火朝天的讨论。

李恪一拱手对汉灵帝道:“陛下,臣退了。”

汉灵帝微微颔首。

随后,李恪就在众人的注视下离开了朝廷,孤单寂寞又落寞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心头。

就好像德皇二世辞退俾斯麦时一样,众人心里不免泛起涟漪。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心里,李恪是大汉第一忠臣!

......